
和長三角不少地方一樣,此前義烏的雨也下了很久。
雨水多少沖淡了義烏三挺路夜市的人氣。當地出租車司機說,這裡“路都走不動”,連日的陰雨導致客流“至多只有十分之一”。然而,這“十分之一”依舊頗為可觀,無論是賣羽絨服的還是賣充電寶的亦或是起油鍋炸臭豆腐的,各家攤位前總能見到幾張外國面孔。義烏匯聚了來自全球各地的客商,而有着“聯合國夜市”之稱的三挺路夜市,是這些異邦商人在義烏必定要“打卡”的地方。
兩名非洲裔外籍男子想買藍牙耳機,其中一個剛拿起包裝盒,老闆便操起手邊的計算器,噼里啪啦按了一陣,然後把數字展示給對方:“這個價錢,cheap(便宜)!要不要,friend(朋友)?”


在不少人看來,“買全球、賣全球”的義烏是觀察國際貿易形勢的風向標,身處其中的商人們,當下怎麼想?

中國義烏國際商貿城2區市場,來自土耳其的馬龍把本國的五金工具品牌帶到了中國,並藉助義烏這個平台做起了全球生意。 於量 攝
01 | 一年去日韓近10次找靈感 |
農曆新年臨近,臘月二十六,義烏小商品市場大多數商鋪將關門歇業。在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區經營少女髮飾的楊錦鋒,已經在盤算過年帶着家人孩子去哪裡玩兒了:“忙了一年,總要歇歇的。但是太遠的地方沒精力,日本韓國又實在不想去。”記者好奇,問他為啥不考慮日本韓國。楊錦鋒苦笑:“實在去膩了。”

“船要慢慢開,錢要慢慢賺。”楊錦鋒說,過去,他營商信奉的原則是一個“穩”字。但是這艘船若是一味求穩,如今似乎也難逃“翻船”的厄運。楊錦鋒說,要賺錢就要想辦法走到“潮流的前面”,靠“跑量”賺錢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在這個小小的髮飾都要講究“設計感”的時代,不創新只能是死路一條。
於是,楊錦鋒給自己定下目標,力爭每個月至少推出20款新品。為了保證產品迭代的速率,他帶着設計團隊平均每隔一個半月就要跑一趟日本或是韓國,一頭扎進東京和首爾,在街頭巷尾和各色小店裡採風,尋找產品的設計靈感。因此,對他而言,日本和韓國真的早就已經“去膩了”。
“傳統小商品中很多品類,利潤薄、訂單小。想要把生意繼續做下去,除了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別無他法。”楊錦鋒說。

中國義烏國際商貿城1區市場,楊錦鋒的店鋪里粉紅色的少女氣息撲面而來。 於量 攝
02 | 從賣“大路貨”價格戰轉型立品牌 |
市場倒逼着楊錦鋒們,義烏的商人們都知道,無論外界形勢怎麼變,義烏小商品在全球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改變思維方式與解放思想。不知道怎麼干,要解放思想;干不好,要解放思想;從來沒人干過,要解放思想;否則,“世界的變化就會跟我們毫無關係”。

“以前我們做生意,靠的全都是價格優勢,現肯定走不通。生意要繼續做下去,歸根結底靠的是品牌。”黃雲龍坦言,在市場同類產品中,他的品牌價格相對較高,但依靠多年來的品牌化經營,仍然積累了不少具有品牌忠誠度的客戶。
與黃雲龍類似,來自諸暨的女老闆王海飛非常重視品牌。王海飛主營各類電子秤,做的是100%外貿生意。2001年初到義烏時,王海飛也和不少人一樣,賣些“大路貨”:“當時完全沒有品牌概念,賣沒牌子的產品,唯一能拼的只有價格。”
王海飛記得,生意剛起步的那幾年,她帶着產品挨家挨戶跑外貿公司上門推銷,但是日益精明的外國商人們總能找到價格更低的同類產品。厭倦了曠日持久的價格戰,王海飛在2006年註冊了品牌,她很快發現,只要品牌產品質量過硬,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義烏做外貿的經營戶,多多少少都吃過拖賬、欠賬、壞賬的苦頭。王海飛卻給客戶立下規矩:現款結清,絕不賒賬。王海飛說:“以前讓客戶賒賬,是對賣的那些‘大路貨’不自信,怕客戶跑了。現在有品牌了,做的是口碑和忠誠度,規矩自然也要做起來。”

中國義烏國際商貿城1區市場,聶自勤坐在她“鬼氣森森”的店鋪里。 於量 攝
03 | 每一種小商品都能撐起一門生意 |
“把小商品貿易做到極致”,這是義烏的雄心。1987年,義烏小商品全年成交總額首度突破2億元。當時的統計數字顯示,義烏銷售的小商品品類共計3000餘種。而到了2006年,這一數字已經刷新到了40萬。如今的義烏,究竟能買到多少種商品?一個受到普遍認可的答案是,在義烏,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浩如煙海的義烏小商品,每一種都能撐起一門生意。

20世紀末的義烏,外貿生意方興未艾,但嘗到這筆單子的甜頭,老樓認定外貿生意肯定“有搞頭”。2008年,當樓菁接替父親成為新一任的“樓老闆”時,約九成的生意已經轉向外貿,經營範圍也轉向了更為垂直和細分的領域——襯衫和禮服上的袖扣。
靠着小小的袖扣,樓家的生意從遠東做到歐美,從歐美做到中東。剛剛過去的2018年,樓菁又成功開拓了非洲市場,非洲現在流行的,是在傳統的大袍子上戴袖扣,而這些袖扣基本都是從義烏出去的。“現在非洲的時尚潮流,就是我們在引領!”樓菁說。
當然,義烏小商品的市場絕不限於非洲。在商貿城一區市場一樓,聶自勤常與歐美客人打交道,2018年,他的商品出口美國的成交額達300餘萬元。賣什麼?萬聖節面具。“無論國際貿易形勢如何,節總是要過的,只要過萬聖節,就得從我這買面具。”聶自勤略有些得意地說。
她的店鋪里,三面牆上掛滿各式恐怖面具,還高懸着幾具裹着破衣爛衫的骷髏模型。市場管理員告訴記者,別看這店“鬼氣森森”,每年三月四月,國外客商是要在門口排隊進店的。在義烏做面具生意12年了,聶自勤也失敗過。2013年,由於埃及政局動蕩,聶自勤的一位埃及客戶受到波及宣告破產,他拖欠聶自勤的數十萬人民幣的貨款也隨之成了壞賬。
聶自勤沒有被擊垮,轉而尋找新的商機,便想到了萬聖節:“中國人過元宵節掛燈籠,外國人過聖誕節掛聖誕樹。不管土節洋節,在義烏都能變成生意。當時萬聖節的生意,市場里基本沒人做,對我來說就是機會。”

中國義烏國際商貿城4區市場。 於量 攝
04 | 應對外部變局,義烏正作新探索 |
居安思危,處變不驚,這也許是大多數義烏外貿商人的生意經。“不都說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得起來嘛。任何行業發展有起有落,我們不僅要想怎麼飛起來,還要想風口過去以後,怎麼不被摔死。”義烏商人賈才民說。
在義烏的跨境電商領域,當地媒體報道賈才民時,總是給他冠上“先行者”、“弄潮兒”之類的頭銜。賈才民有些不好意思:“當年我也吃過苦頭。因為不熟悉當地政策,我在eBay上的幾家網店曾都被關停,賬號資金也被凍結。”2006年,還在上海經營工藝品生意的賈才民在eBay開設網店,初涉跨境電商領域,小賺了一筆。2010年,賈才民帶着12名員工、8台電腦,從上海到了義烏,在義烏商貿城附近旁邊租了兩個小套間,創立了“義烏市吉茂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當年便實現銷售額900多萬元。
跨境電商這一步,他走對了。由於當時外貿需求持續疲軟,越來越多的海外買家更傾向於短期訂單和小額訂單,跨境電商成為一大發展趨勢。在賈才民把生意搬到義烏的這一年,義烏全市網商營業額達500億元,次年,義烏網商的數量就迅速發展至3萬餘家。到2013年,賈才民的公司銷售額達到1.2億元。銷售商品有飾品、服飾、日用百貨等3萬多種種類;銷售區域涵蓋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等26個國家。

不畏浮雲遮望眼
義烏老闆們的外貿生意
還有更多新故事

“義烏唯嘻好”抖音短視頻方言大賽
開始啦!!!
華為手機、小米電視……等你拿
活動形式
1.在抖音搜索話題#義烏唯嘻好熱門挑戰賽,圍繞“義烏的城市幸福感”,以“義烏唯嘻好”結尾。

2.短視頻註明拍攝地點,關注並@π刻視頻和義烏髮布,並私信發送聯繫方式至π刻視頻。


3.拍攝手法不限,歌曲、童謠、諺語、笑話等皆可,時長不限。
4.視頻內容完整,報名提交的視頻必須擁有所有權或經由所有權人授權,對因視頻產生的糾紛由參賽者本人承擔。
快來參加吧!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