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54年,羅大佑出生於台灣一個醫生世家。
1976年,二十二歲這一年,羅大佑決定放下醫生的工作,投入到音樂中。“那麼多醫生里,不需要多一個羅大佑;但在音樂上,我還有很多發展空間。”
進入音樂圈的第二年,這個默默無聞的、剛從醫學院學生轉為音樂人的他,遇到了自己的戀人——張艾嘉。
2.
1977年,已是當紅女演員張艾嘉出演台灣電影《閃亮的日子》。羅大佑經樂隊鼓手推薦,為這部電影創作歌曲和配樂,由此與張艾嘉結緣。
羅大佑為這部電影創作了《是否》等四首作品。雖然電影推出之後反響平平,但後來推出的電影音樂專輯將羅大佑的歌收錄其中,在台灣樂壇引起巨大震動。羅大佑開始在台灣流行樂壇有了一席之地。而這時,他也開始與張艾嘉擦出愛的火花。
1981年,張艾嘉加入了剛剛成立的滾石,捎帶着把羅大佑拉了進來。張艾嘉比羅大佑大一歲,名頭也比初出茅廬的羅大佑響的多。羅大佑以獨立音樂人的身份與滾石展開合作。合作的第一步,就是幫張艾嘉出唱片。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着夏天
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全世界華人都耳熟能詳的《童年》,最初的演唱者就是張艾嘉。羅大佑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寫這首歌,足足用了五年才創作完成。他把自己壓箱底兒的作品都交給了張艾嘉來唱,個中感情不言而喻。
《張艾嘉的童年》中,不光有《童年》,還有《光陰的故事》,還有這首《是否》。
是否這次我將真的離開你
是否這次我將不再哭
是否這次我將一去不回頭
走向那條漫漫永無止境的路
是否這次我已真的離開你
是否淚水已干不再流
是否應驗了我曾說的那句話
情到深處人孤獨
多少次的寂寞掙扎在心頭
只為挽回我將遠去的腳步
多少次我忍住胸口的淚水
只是為了告訴我自己我不在乎
3.
《張艾嘉的童年》發布一年之後,羅大佑完成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1982年,是台灣音樂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個年份,“搖滾教父”橫空出世。
這張專輯的發行,背後也離不開張艾嘉的功勞。
羅大佑一直堅持做獨立音樂人。由於《之乎者也》的實驗性太強,製作費用過於昂貴,面對高昂的經濟壓力,張艾嘉四處遊說,甚至從台灣跑到香港,為羅大佑拉來贊助。在張艾嘉的周旋下,滾石也最終接受了羅大佑的唱片母帶,代為發行《之乎者也》。
同年,張艾嘉結束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開始與羅大佑共同生活。
1983年,羅大佑發行了自己的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在這張社會批判性異常強烈、異常憤怒的搖滾專輯中,唯有一首歌意外地溫情——這是為張艾嘉而寫的歌,《小妹》。
秋風已蕭瑟地吹過林梢,小妹快披上我身上的外套
黑夜已籠罩這城市的苦惱,小妹讓我將你輕輕的擁抱
張艾嘉較羅大佑年長一歲,而羅大佑依然甜蜜地稱她“小妹”。
然而,“搖滾教父”心中傳統愛情的觀念,與這個混跡娛樂圈、習慣拋頭露面的女強人張艾嘉的性格並不吻合。短短兩三年,這段戀情以遺憾收場。
4.
分開之後,兩人的交集並未完全斷裂。每當張艾嘉需要他的時候,羅大佑始終都是那個站在張艾嘉背後的男人,從來沒有讓她失望過。
1986年,張艾嘉出演電影《海上花》,應張艾嘉之邀,羅大佑為電影創作主題曲《海上花》;1989年,張艾嘉出演香港電影《阿郎的故事》,羅大佑再次全力相助,貢獻主題曲《你的樣子》。每一首歌,都成為他音樂作品中的經典。也許,他們的愛情依舊在歌聲中延續着。
多年後,張艾嘉大大方方地說,“那時候年少輕狂,覺得能配上自己的男人,似乎只有聲名赫赫的羅大佑了。只是兩個人緣分未到。”
2000年,兩人再次同台
時光輪轉,兩人都已過了花甲之年。當羅大佑再次唱起《是否》的時候,是否會想起當年兩人那段美好的時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