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會胖?碳水化合物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

2022年10月07日10:33:21 熱門 1453

我們為什麼會胖?碳水化合物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 - 天天要聞

本文全文1萬字,請耐心閱讀

知道我們為什麼會胖,才能弄清楚我們怎麼才能不胖。


另外還有個重要的好處,很多流行減肥法,提出一套減肥理論,都是針對其所為的“肥胖根本原因”。知道了變胖的真正原因,這些減肥法想忽悠我們,也就不那麼容易了。

我一直在各種場合強調人體的複雜性。搞明白了人體有多複雜,咱們不誇張,市面上80%的偽科學,在你這兒都不靈了,不攻自破。

偽科學慣於把人體說的很簡單,都是非黑即白,簡單粗暴。

只要做這幾個動作幾個月就變肌肉男啦,只要吃一種東西就能治百病啦,喝哪兒的水就能長壽啦。實際上,世界真的如此單純美好嗎?那就好了。你知道了人體的複雜性,這些東西就都騙不了你了。

真是碳水化合物把人類吃胖了嗎?

同樣,人會胖,原因也很複雜,絕不是一個因素能導致的。1727年有一本書,叫《論肥胖的病因和影響》,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本研究肥胖症的著作。


我們為什麼會胖?碳水化合物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 - 天天要聞

從1727年到現在,人類研究肥胖,研究了289年。結果呢?胖子越來越多。胖如果真的那麼簡單,就是因為某一類東西吃多了,那減肥就不用這麼費勁了。

不說咱們老百姓,多少國際名模,國際明星,政界要人,都在挨餓,拚命運動,甚至飯後催吐,或者使用副作用很高的減肥藥,做抽脂手術來減肥。

如果肥胖真的是一個簡單因素導致的,大家還用的着這樣嗎?

有人說,絕大多數人胖,沒別的,就是碳水化合物吃多了,胰島素高了。哪怕熱量吃的很多很多,只要碳水化合物少吃,就能瘦。哪怕熱量吃的很少很少,只要吃碳水化合物稍微多點,就瘦不下來。

“碳水化合物是肥胖的根本原因”,是很多低碳減肥法的一個理論根基。當然,很多時候他們都是拿精緻糖類開刀,但卻事實上禁止多吃一切碳水化合物。

我們為什麼會胖?碳水化合物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 - 天天要聞


我今天就幫大家明白明白,肥胖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不是像某些人所說的,就是碳水化合物吃多了。他們說,美國人,有一陣子碳水化合物吃得多了,脂肪吃的少了,你看,不就胖了嗎?他們的數據本身就有問題,這個咱們在本篇里會講到。

另外,他們根本沒考慮美國人活動量的變化,和美國人整體熱量攝入的變化,光談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這種做法本身就是耍流氓。

影響胖瘦的因素多了去了。 不發達國家人口,碳水化合物吃的比發達國家人口多的多,窮嘛,只吃得起植物性食物。但我們都知道,發達國家胖子更多。

拿數據說話,根據FAO/WHO的統計,大部分發達國家碳水化合物供能都比較低,約為40%,吃得很少。而不發達國家則為80%,且澱粉類食物比例很大[1](現在都知道蔬菜水果貴,但澱粉類食物還是便宜的)。

拿我們自己的數據來說。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人口中心,從1989-2009年,一共搞了8次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


我們為什麼會胖?碳水化合物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 - 天天要聞


這20年間,中國人總體來說:碳水化合物吃的明顯少了,脂肪吃的明顯多了(主要是動物脂肪),同時,總能量攝入還少了。也就是說,這20年間,動物性食物,特別是畜肉類和蛋類食品我們吃得多了,而穀類根莖類食物消費量明顯下降[2-6]。

這不正是某些人一直宣傳的減肥飲食結構嗎?但這20年間,中國人瘦了嗎?

根據中國衛生部、科技部、國家統計局2004年10月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跟1992年比較,中國人口超重率上升了38.6%,肥胖率上升了80.6%!中國人不但沒瘦,還胖了。 按他們的飲食方法來吃,不但沒瘦,中國人還胖了。

雖然這還不能說明是脂肪把中國人吃胖了(因為還有活動量下降的因素)。

但至少可以說明,僅僅碳水化合物一個因素,是不可能把一群人吃胖的。人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他們把牛吹的太大了。 但有人會想,既然你說他們說的不對,不是碳水化合物把我們吃胖的,那怎麼限制了碳水化合物,人就瘦了呢?

這樣想,其實是犯邏輯上的錯誤,不吃碳水化合物能讓人瘦,不代表就是碳水化合物讓人發胖的。就好比吸毒也能讓人瘦,但不能說人胖是因為沒吸毒。

我們為什麼會胖?碳水化合物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 - 天天要聞

我們為什麼變胖?

肥胖,目前主要分兩種,一類叫“生活方式相關性肥胖”,或者叫原發性肥胖。這種肥胖類型,約佔所有肥胖的95%左右。還有一類是病理性肥胖,因為有某種疾病,或者使用某些藥物引起了肥胖,這種肥胖是極少數,也不是單純減肥就能解決問題的,所以我們不討論。

原發性肥胖是為什麼?


為什麼我們在幾十年內都突然胖了?有一種觀點認為全球肥胖問題是基因造成的。但是,我們看人類肥胖的歷史:人口統計學研究說,現代社會的肥胖問題,是上世紀初在西方社會出現的。但上世紀40年代打二戰,兵荒馬亂,這期間肥胖問題暫時消失。戰後,持續的和平時期,歐洲、亞洲、北美洲又開始出現了肥胖問題。上世紀末,南美洲和非洲,也出現了肥胖問題。

也就是說,肥胖症通過僅僅兩代人的時間就擴散開了。這就說明,這種肥胖症的流行,不是基因導致的,而是主要是環境因素影響的。因為基因的改變沒有這麼快。 但我們又發現一個事兒,相同的環境下,有胖子,也有瘦子。

吃差不多的東西,動差不多的活動,有的人胖有的人卻瘦,這又說明,胖瘦跟基因還是有關係。

我們為什麼會胖?碳水化合物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 - 天天要聞


所以,現在一般認為,如果從人群的角度來看,一群人胖了,主要是環境改變引起的。比如中國人,現在肥胖率越來越高,這主要就是環境改變導致的,跟生活方式有關。這個生活方式,包括非常多的複雜因素,但最終歸於能量失衡——過高的能量攝入,和過低的能量消耗。

但具體到每個人,胖瘦更多還是由基因決定的。也就是說,中國人胖了,主要是環境的變化引起的。但中國人裡頭,張三胖了,李四沒胖,則主要是基因決定的。個體的胖瘦主要由基因決定,這個觀點現在基本上已經很明確了。

這方面的證據很多,比如雙胞胎研究,就很能說明問題。同卵雙胞胎的基因一摸一樣,研究發現,他(她)們的BMI相似度也非常高。即便是不在同樣的環境中生活生長的雙胞胎,比如領養出去一個,雖然雙胞胎兩個生活的環境不同,但兄弟倆或姐妹倆的BMI還是驚人的相似。

我們為什麼會胖?碳水化合物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 - 天天要聞


上面這張圖表[8],是不同關係的人之間,BMI的相似度。我們能看得出來,配偶的胖瘦相似度最低。兩口子的生活方式很近似,但BMI相似度卻不高。因為基因離的很遠。父母子女之間,BMI相似度就高一些,因為有了血緣關係了。

同胞兄弟姐妹的相似度更高,因為他(她)們之間的基因相似度也更高。異卵雙胞胎(Dz)相似度又要高一些,但BMI相似度最高的同卵雙胞胎(Mz),他們的胖瘦相似度能達到70%-95%。 也就是說,具體到每個人,胖瘦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有些人可能會問,那還減肥幹嘛呢?

實際上,學術界對減肥到底有沒有用,還真的是有爭論的。我們看到的減肥成功,絕大多數都是一個人一個時間段體型的改變。要想做到徹徹底底把一個胖子永久變成一個瘦子,跟基因對抗,其實是非常難的。

不少肥胖症醫學研究都發現,多數肥胖者不能通過飲食控制和體育運動長久維持較低的體重(研究也認為,自主減肥者反而相對容易做到這一點,所以我們也要有自信,但這是題外話)[7]

基因如何決定了我們的胖瘦?


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單基因因素,也就是某一個基因出了問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讓人變胖了。

我們為什麼會胖?碳水化合物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 - 天天要聞


比如Prader-Willi綜合症。這種單基因突變,導致患者身材矮小、性腺功能減退、精神發育遲緩,同時肥胖。但這種單基因突變引起的肥胖,一般都屬於病理性肥胖,算是病,我們這裡不討論。

我們討論的生理性肥胖,基因方面的影響因素,一般就不是一個了,而是多個,是多種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每個基因,起一點作用,很多基因共同起作用,導致了肥胖的易感或不易感。比如之前有數據說,人類基因組有253個位點可能跟肥胖的易感有關,每個位點又包括多個(甚至幾百個)基因。

我們舉個例子,人體內有一種酶,叫脂肪酸胺水解酶。這種酶的作用,是降解內源性大麻素。內源性大麻素有開胃作用,會讓人更有食慾,吃的更多。

這種東西如果不能很好的被降解,就會引起人的食慾亢奮,容易導致肥胖。所以,有些基因型的人,天生脂肪酸胺水解酶活性低,就容易食慾特別好,也就容易胖。 已經明確的,類似這種能夠影響人胖瘦的基因類型還有很多。

比如,基因除了通過很多途徑,決定了人的食慾,還決定了人對食物的選擇,是喜歡高能量食物,還是喜歡低能量食物,是愛吃肉,還是愛吃素。

基因還決定了人對高能量食物的剋制程度,能不能忍受高能食物的誘惑;基因還決定我們一天會吃幾餐;甚至,基因還影響一個人吃飯時一起進餐的人數。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胖瘦。

同時,基因還決定了我們能量消耗的情況。比如人的骨骼肌多還是少,內臟體積大還是小,這些都能影響基礎代謝率。

活動熱消耗、食物熱消耗,也跟基因有關係。我們是喜歡動還是喜歡靜,愛好戶外活動還是喜歡呆在家裡,會選擇什麼職業等等,很大程度上也受基因決定,跟胖瘦也有關係。

甚至平時人喜歡用什麼姿勢站着,都受基因的影響,也都能影響到能量的消耗。所以,基因幾乎塑造了一個人的全部,自然也包括胖瘦。

為什麼人類會有易胖的基因?


過去我們老說“節儉基因”,是說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那些善於儲存脂肪的人就活下來了,這種基因也就延續了下來。現在食物充足了,人們就容易過量儲存脂肪。但這種理論現在受到很大爭議。現在有一種新理論,叫“捕食釋放”假說。

就是說,在進化過程中,太不擅長儲存能量的人,活不下來。太善於儲存能量,也不行,因為太胖,容易被捕食者追上。

所以,在200-600萬年前,人的體重可能有一個下限,也有一個上限。太瘦固然不行,太胖的也會被淘汰了。

我們為什麼會胖?碳水化合物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 - 天天要聞

但隨着火的使用、武器的使用、建築越來越結實,人漸漸不用躲避捕食者的追捕,人類體重也就慢慢沒有上限了。這種假說還有個數學模型,預測現代人BMI分布據說還挺准。當然,基因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體的胖瘦,但也不是說我們的胖瘦就不受生活方式的影響。

只能說,具體到每一個人,胖瘦主要受基因的調節,環境的影響,也是一個方面,只是一個相對次要的方面。但不管怎麼說,人胖,也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僅僅一類食物吃的多少,這在決定人的胖瘦方面,只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小部分,遠不足以決定一個人的胖瘦。

環境對我們的胖瘦有什麼影響?

恰當的基因,遇到合適的環境,人可能就胖了。基因的因素很複雜,環境的因素也一樣。但主要圍繞熱量消耗減少,和熱量攝入增加這兩個方面。 熱量消耗減少方面,交通工具和省力工具多了,工作方式改變了,都會減少人的熱量消耗。

甚至採暖成本降低,人經常呆在溫暖的環境里,也會減少人的熱量消耗(冷環境里人熱量消耗更大)。看電視,久坐少動的生活方式,也讓人的熱量消耗明顯降低。

我們為什麼會胖?碳水化合物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 - 天天要聞

而且,窩在沙發里看電視,不但人的熱量消耗會降低,還可能造成熱量攝入的增加。因為很多人在看電視的時候還會吃零食。有研究估計,人們在看電視時,平均每小時會增加160千卡以上的熱量攝入[24]。看電視,甚至還能擾亂人體內部的飽腹感信號,讓我們不停的進食[28,35]。

飲食結構的改變方面,比如高脂肪、低纖維的動物性食物的增加,會通過導致食物攝入量增加等因素,導致我們容易變胖。這方面的研究佐證非常豐富[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他們說脂肪不會把人吃胖,這些證據本身就足以反駁他的說法。單次進餐的份量增加,吃大份的食物,也是一個導致飲食熱量攝入增加因素(超過正常攝入量的50%)[25]。而且,有研究報告,進食的分量跟BMI是有明確關係的,吃越大份食物的人,BMI也越大[29,30]。

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叫“無底湯碗”實驗。

研究者設計了一種特殊的碗,咱們老百姓的話說是帶機關,碗里的湯在還剩1/4的時候,會被緩慢的重新自動加滿,但喝湯的人意識不到。也就是說,實驗被試者以為就這麼一碗湯,其實這碗湯永遠也喝不完。

於是,實驗被試者在喝湯的時候,就不知不覺比平時多喝了73%(113千卡),但自己並沒有覺得比平時多喝,也沒覺得撐[37]。

這就是說,人們在決定自己該吃多少的時候,往往是靠一種視覺暗示來判斷的,也就是看看碗里還剩多少。所以,吃大份食物,會讓人不由自主的多吃很多東西(快餐食物的單份分量越來越大)。

膳食多樣化,也會導致攝入熱量的增加[26]。

有實驗給動物喂不同口味的飼料,實驗動物會多攝入25%的能量,並增加體重[31]。幾天或幾個月內吃不同種食物的人,比吃單一食物的人,攝入的能量更多[32,33]。

其實這也不奇怪,咱們通俗的說,每天吃同樣幾種東西,吃幾天就吃膩了,一吃就飽。用學術語言來說,這叫“感官特異飽腹感”。

我們為什麼會胖?碳水化合物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 - 天天要聞

感官特異飽腹感是說,當吃過一種東西時,人對這種食物的口味上的愉悅性,和感官注意力就會降低,不那麼喜歡了。而對沒吃過的東西味覺愉悅性高,也保持更高的注意力。

所以,經常吃有限的幾種東西,這些東西可口感就會降低,人對這些食物的興趣也會降低,就讓人吃的更少。他們低碳飲食法,也是限制飲食種類。

真的讀過他們的書的人就會知道,他們對食物種類的限制非常嚴格,這不能吃那不能吃,能吃的就那幾樣。這就能讓人在無形中少吃很多東西。在外就餐次數的增加,也是一個讓人增加熱量攝入的原因,而且跟肥胖有關[34]。

有數據報告,1977-1978年間,外出就餐導致日攝入熱量增加近300千卡/天[27],這雖然是老數據,但能反應基本的規律。

甚至,共同進餐的人數增加,也會導致攝入熱量的增加,最多一餐可以增加400千卡[36]。也就是說,跟越多人一起吃飯,你很可能吃得越多。

我們為什麼會胖?碳水化合物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 - 天天要聞

這叫“能量攝入群體促進現象”。這也是被證實了的一個引起現代人肥胖的因素。另外,吃零食、不吃早餐、生活節奏緊張導致的壓力性進食等等,都是環境因素引起攝食熱量增加,進而引起肥胖的可能的原因。這方面因素還有很多,研究也不計其數,我就不一一例舉了。

我們可以用下面這個圖表,總結一下環境(裡面也包括一些基因控制的因素)對能量平衡的影響。我們能看到,關係非常複雜。而這個模型,還僅僅是側重於環境因素這一個方面的簡單總結。

我們為什麼會胖?碳水化合物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 - 天天要聞

如果去和基因和環境對抗,不讓自己那麼容易變胖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健身雲知道


我的下一篇也更新了,歡迎大家去看碳水化合物不易使人發胖,高胰島素的真相是什麼?

我們為什麼會胖?碳水化合物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 - 天天要聞


參考文獻:

[1]: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xpert Consultation on Carbohydrates in Human Nutrition. Carbohydrates in Human Nutrition:A Report of a Joint FAO/WHO Exert consultation. FAO Food and Nutrition Paper No. 66. Rome: FAO, 1998.

[2]:翟鳳英, 張兵, 王慧君, 等. 1989-2009年中國九省區居民膳食營養攝入狀況及變化趨勢(二). 營養學報. 2011, 33(3):237-242.

[3]:翟鳳英, 張兵, 王慧君, 等. 1989-2009年中國九省區居民膳食營養攝入狀況及變化趨勢(五). 營養學報. 2011, 33(6):546-550.

[4]: Popkin BM, Du S. Dynamics of the nutrition transition toward the animal foods sector i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a worried perspective. J Nutr. 2003, 133:3898S-3906S.

[5]:Du S, Mroz TA, Zhai F, et al. Rapid income growth adversely affects diet quality in china-particularly for the poor. Soc Sci Med. 2004, 59:1505-1515.

[6]:翟鳳英, 王惠君, 王志宏.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狀況的變遷及政策建議. 中國食物營養. 2006, 5:4-6.

[7]:Brownell KD. Whether obesity should be treated. Health Psychol. 1993, 12:339-341.

[8]:Maes HH, Neale MC. and Eaves IJ.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relative body weight and human adiposity. Behav Genet. 1997, 27(4):325-51.

[9]:Kendall A, Levitsky DA, Strupp BJ. and Lisper L. Weight loss on a low-fat diet : consequence of the imprecision of the control of food intake in humans. Am J Clin Nutr. 1991, 53(5):1124-9.

[10]:Levitsky DA. Putting behavior back into feeding behavior : a tribute to George Collier. Appetite. 2002, 38:143-148.

[11]:Beskow SE. and Barnard N. Vegetarian diets and weight status. Nutrition Reviews. 2006, 64:175-188.

[12]:Nieman DC, Underwood BC, Sherman KM. et al. Dietary status of Seventh-Day Adventist veg-etarian and non-vegetarian elderly women. J Am Diet Assoc. 1989, 89:1763-9.

[13]:Thorogood M, Roe L, McPherson k. and Mann J. Dietary intake and plasma lipid levels : lessons from a study of the diet of health conscious groups. BRIT MED J. 1990, 300:1297-1301.

[14]:Appleby PN, Thorogood M, Mann JI. and key TJ, Low body mass index in non-meat eaters: the possible roles of animal fat, dietary fibre and alcohol.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1998, 22:454-60.

[15]:Kennedy ET, Bowman SA, Spence, JT. et al. Popular diets: correlation to health, nutrition, and obesity. J Am Diet Assoc. 2001, 101:411-20.

[16]:Sabate J. The contribution of vegetarian diets to health and disease: a paradigm shift? Am J Clin Nutr. 2003, 78:502S-7S.

[17]:Resnicow K, Barone J, Engle A. et al. Diet and serum lipids in vegan vegetarians: a model for risk reduction. J Am Diet Assoc. 1991, 91:447-53.

[18]:Alexander D, Ball MJ. and Mann j. Nutrient intake and haematological status of vegetarians and age-sex matched omnivores. Eur J Clin Nutr. 1994, 48:538-46.

[19]:Appleby PN, Thorogood M, Mann JI. and key TJ. The Oxford Vegetarian Study: an over-view. Am J Clin Nutr. 1999, 70:525S-31S.

[20]:Fraser GE. Associations between diet and cancer,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non-Hispanic white California Seventh-day Adventists. Am J Clin Nutr. 1999, 70:532S-8S.

[21]:Haddad EH, Berk LS, Kettering JD. et al. Dietary intake and biochemical, hematologic, and immune status of vegans compared with nonvegetarians. Am J Clin Nutr. 1999, 70:586S-93S.

[22]:Larsson CL. and Johansson GK. Dietary intake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young vegans and omnivores in Sweden. Am J Clin Nutr. 2002, 76:100-6.

[23]:Haddad EH. and Tanzman JS. What do vegetar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eat? Am J Clin Nutr. 2003, 78:626S-32S.

[24]:Wiecha JL, Peterson KE, Ludwig DS. et al. When children eat what they watch: impact of television viewing on dietary intake in youth.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6, 160(4):436-442.

[25]:Levitsky DA. and Youn T. The more food young adults are served the more they overeat. J Nutr. 2004, 134:2546-9.

[26]:Norton GNM, Anderson AS. and Hetherington MM. Volume and variety: relative effects on food intake. Physiol Behav. 2006, 87:714-722.

[27]:Steward H, Blizzard N, Bhutan S. and Nayga R. The demand for food away from home: full-service or fast food? Agricultural Economic Servic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04, 829.

[28]:Blass EM, Anderson DR, Kerkorian HL. et al. On the road to obesity: Television viewing Increases intake of high-density foods. Physiol Behav. 2006, 88(4-5):597-604.

[29]:Huang TT, Howarth NC, Lin BH, et al. Energy intake and meal portions: associations with BMI percentile in U.S. children. Obes Res. 2004, 12:1875-1885.

[30]:Huang TT, Roberts SB, Howarth NC, et al. Effect of screening out implausible energy intake reports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et and BMI. Ones Res. 2005, 13:1205-1217.

[31]:McCrory MA, Suen VMM, Roberts SB. Biobehavioral influences on energy intake and adult weight gain. J Nutr. 2002, 132:3830S-3834S.

[32]:McCrory MA, Fuss PJ, McCallum JE, et al. Dietary variety within food groups : association with energy intake and body fatness in men and women. Am J Clin Nutr. 1999, 69:440-447.

[33]:Roberts SB, Hajduk CL, Howarth NC, et al. Dietary variety predicts low body mass index and inadequate macronutrient and micronutrient intak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J Gerontol. 2005, 60:613-621.

[34]:Kant AK, Graybeard BI. Eating out in America, 1987-2000: trends and nutritional correlates. Prev Med. 2003, 38:243-249.

[35]:Temple NJ, Steyn K, Hoffman M. et al. The epidemic of obesity in South Africa: a study in a disadvantaged community. Ethnicity and Disease. 2001, 11(3):431-7.

[36]:de Castro JM. and Brewer EM. The amount eaten in meals by humans is a power function of the number of people present. Physical Behav. 1992, 51:121-25.

[37]:Wansink B, Painter JE, North J. Bottomless bowls: why visual cues of portion size may influence intake. Ones Res. 2005, 13:93-100.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