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在遷徙(二)

2022年10月07日04:27:25 熱門 1656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在遷徙(二) - 天天要聞

王懷林著《尋找康巴—來自香格里拉故鄉的報告》2010年4月由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經作者授權,“方誌四川”微信公眾號及“四川地方志”網自4月23日起連載,以饗讀者。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在遷徙(二) - 天天要聞

西部民族在遷徙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在遷徙(二) - 天天要聞

牧神千年——“對外開放”的史前人類

牧者:我曾經是你們的首領

棲居在雲彩飛揚的家園頂端

——如今我手撫低啞的琴弦

不知向誰彈響最初的音律

——賀中《回家的路上》

由於漢文史籍從甲骨文算起不過3700年,藏文創製也只是在公元7世紀以後,距今不到1300年,因此,史前時期青藏高原人類先民的蹤跡,就大多隱身在史前史的茫茫霧靄中了。在我們的古代地圖中那裡尚是一個空白點,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里,那裡也似乎是個置身世界史外的地區。但是,隨着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並通過撥開神話傳說的種種迷霧,我們仍可大致勾勒出那一段歷史背影,而且那還是一段令人驚異的“對外開放”史呢。

藏文古籍對西藏地貌演變情況的記載,與現代地質科學結論的驚人接近,是十分令人驚奇的。

據《西藏王臣記》等藏文經典記載:最初汪洋大海,當一個名叫“貢格曲拉”的河渠出現,大水流失,藏地形狀初現,松柏森林生長,禽鳥野牲繁衍……雪山圍繞一切河流之源頭,山高土潔,地域美好……藏區分為上中下三部:阿里三圍為麇鹿野獸洲,中部四如為虎豹猛獸洲,下部六崗為飛禽鳥類洲……後來人類出現了,藏地的一獼猴和羅剎女結合,生下了藏族的最早祖先……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在遷徙(二) - 天天要聞【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在遷徙(二) - 天天要聞

“神話是歷史的影子”。去掉神話的色彩,我們似乎看到青藏高原的隆起,以及在第三次大隆升過程中那裡山林茂密、水草豐茂、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但隨着高原的不斷隆升,特別是在距今15萬年左右,青藏高原已上升到4000—5000米,中部和西北部由於海拔超過4000米,森林逐漸消失(一般海拔4000米以上樹木就很難生長),冰期的來臨使山上堆滿了皚皚白雪,逐漸不適合於古人類居住,於是遠古人類離開了他們熟悉的森林,逐漸集中於南部的河谷、東部的山谷和西北部的草原地帶,開始了新的生活(從近年發掘的40餘處舊、新石器遺存主要集中在藏北草原寬闊谷地區,雅魯藏布江中上游的河谷山地和昌都卡若遺址為代表的藏東高山峽谷地區可資證明)。隨着生存條件的逐漸惡化,一方面古人類的活動範圍縮小,另一方面,艱難困苦的環境也鍛煉了他們的生存智慧,正如賈蘭坡先生所說:“較高等的人類,也不能從河濱卑濕多草木果實的地方崛起。只有高原和比較平些的高地上,生活最艱難,受刺激而引起的反應最有益”。於是,人類開始進入製造工具的時期,以打制石器為主的舊石器時代來臨了。

近年在西藏發現的多處距今5—1萬年的舊石器時代的遺物,以及距今5000—3000年的昌都卡若、曲貢等新石器文化(新舊石器文化的劃分,主要以能否製作陶器為標準)都證明,史前人類在這一地區有着頻繁的活動。青藏研究最新提供的資料也表明,在不到7000年前,此地還屬於高溫高濕氣候,高原湖泊還曾大水泱泱;在更近的3500年前,迄已荒寒的昆崙山區還有森林分布,並還有人類活動遺迹可供發現。而在距今2000多年前曾輝煌一時的西北絲綢之路、敦煌和樓蘭等城市的逐漸被黃沙淹沒,也證實這個過程在不斷延續着。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在遷徙(二) - 天天要聞

昌都卡若遺址(圖片來自網絡)

然而,更令人驚奇的還不只這些。據考古發現,在這塊遼闊的土地上,跨過廣闊的時空,史前人類竟然有着頻繁的交流!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在遷徙(二) - 天天要聞

曲貢遺址(圖片來自網絡)

以距今5000—4000年的昌都卡若文化為例,在文化內涵上,卡若文化與青海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馬廠等文化極為接近,其細石器帶有明顯的北方草原民族的風格(細石器是以用瑪瑙石英、燧石為原料製作出來的形體細小精緻的石器而得名),其器型製作,與中亞、南亞的同時代器物都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知道,人類文明的起源不可能是同步的(直到今天,在南美和非洲一些大森林裡,還生活着極為原始的人類)。在一個社會發展極端原始時代的文明同步,只可能產生於一種人類的交流!然而,在一個現代交通工具條件下還覺得遙遠的距離內,當時的遠古人類是怎麼“走”到一起的呢?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在遷徙(二) - 天天要聞

石鑿,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5300-4000年,昌都卡若遺址出土(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說,青藏高原最初隆起那一段,森林古猿從森林下到地面,在700—250萬年間實現了人猿的告別,人類雖然有行走的願望,但豐富的食物(海拔僅1000—2000米)和還未飼養馬匹等動物還使他們不可能走多遠的話,在距今15萬年,青藏高原已上升到4000—5000米,那時人類只能集中到一些海拔不太高的草原和河谷,生存環境的惡化和漫長的遷徙旅程,不僅使遠古人類得到進化,牲畜特別是馬匹的馴養,也幫助他們將自己的足跡和文化撒向四方。

根據新石器時代石棺葬文化的在中國西部大地(包括今甘青、西藏和橫斷山乃至雅魯藏布江河谷)的廣泛分布和不同特點,我們可以推斷這一遷徙是通過多次完成的,以規模影響和有史記載為界,又大致可以分為史前從羌塘高原的遷徙和有史載的春秋至秦漢的遷徙兩次。其中,第一次大遷徙完成了從舊石器到新石器的過渡。

在較早的漢族史籍里,把居住在中原西北部甘青地區的游牧部落統稱羌人。“羌”,既是象形字又是形聲字,《說文解字》講:“羌,從羊,從人,西戎牧羊人也”。最初處於舊、新時期時代的“羌人”, 由於青藏高原自然條件的變化,逐漸集中到藏北的羌塘地區(羌塘藏語意為“北方大高原”)。那時青藏高原還不甚高,湖泊眾多,水草豐茂,氣候濕潤,藏北地方的鹽湖使遠古“羌人”精力充沛,豐富的禽獸成為他們的食物之源。他們馴養野氂牛、山羊、馬匹和狼犬,從而使高原有了氂牛、羊、馬和犬等家畜,這群遠古人類不斷繁衍,由此產生的草地兒女走向四方,成為中亞各地民族的“族種之源”:其考古學揭示的顯著特徵,就是史前遍布西部大地的石棺葬文化,該文化與有史記載的羌人火葬文化和高碉文化截然不同。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在遷徙(二) - 天天要聞

石棺葬文化(圖片來自網絡)

隨着海拔逐漸升高,藏北高原變得高寒、乾燥,於是古羌人不得不離開藏北向他處遷徙:

——向東的一支散布到黃河中上游的甘青一帶,成為春秋至秦漢時期羌人的祖先。在甘青地區,由於境內外分布着昆崙山、巴顏喀拉山祁連山等巨大山脈,它們不僅孕育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等大江、大河使之成為“江河之源”,也孕育了方圓4600餘平方公里的中國第一大湖——青海湖以及河惶(黃河、惶水)流域和甘青南部的有近40萬平方公里的大片肥美草場和谷地。這裡由於海拔僅2000米左右,加之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成為源源不斷地產生游牧民族的搖籃。開闊的土地和游牧部落的馬背,為羌人遊走四方提供了絕好的條件。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在遷徙(二) - 天天要聞

青海湖(圖片來自網絡)

歷史上,這裡生長繁衍的游牧部落源源不斷地產生了許多英勇善戰的民族,並把他們的勇氣和活力帶向了四面八方——從史前傳說中的氐羌、“五戎”、“七戎”,到漢代的匈奴、唐代的吐谷渾、元代的蒙古鐵騎,他們用戰馬不斷改寫着青藏高原、周邊地區乃至世界的版圖和歷史,特別是農耕文明還不太強大的年代,為生存、財富和英雄主義所激勵的游牧群落縱橫馳騁在遼闊的大地上,沒有什麼能阻止他們的“對外開放”,是“牧神”,使從青藏高原拾階而下的游牧民族和舊石器文化播撒到如此廣大的地方……

——更東的一支,進入中原為炎帝族,成為中原漢族的來源之一。據遠古傳說,羌人首領炎帝神農氏,以石為兵,發明種五穀,作陶器,以日中為市,始有交易。他們從淘河流域經渭河流域進入中原,與進入中原的黃帝部落結成部落聯盟,擊敗了從南方侵入中原的黎苗種族。商周春秋以後,華羌兩族由於社會發展的階段不同,為了爭奪財富又進行了長期的部落戰爭。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周部落便是出身於羌人而吸收了中原文化,形成了華夏族的一員。以後的秦人本出身羌人,“秦”也可能由“羌”字轉變而來。秦人因戰勝陝甘地區的羌人而成為了西方大國,後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帝國——秦朝。後“炎黃子孫”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代名詞。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在遷徙(二) - 天天要聞

馬背上的民族素以驍勇善戰著稱,並往往成為中原農耕民族的活力之源和心腹之患。春秋時羌人的騎兵東進,猛攻周朝都城,虧得齊國出兵才得以解圍。後來孔夫子還心有餘悸地說:假如沒有管仲,我們都要披頭散髮,衣襟向左邊打開,淪為夷狄啦!“姜”為“羌”的轉音,秦漢史籍中大凡姓姜或孟姜的人都是羌人,那位在傳說中愛用直鉤釣魚的姜子牙就為羌人,那個據說哭倒長城的孟姜女,也是美麗的羌人女子。可見西北羌人對中原文化的影響和巨大貢獻。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在遷徙(二) - 天天要聞

——向西遷徙的一支一直進入青藏高原腹地的阿里和雅隆河谷,成為雅隆部和象雄部落的祖先之一。特別是雅隆河谷的羌人和當地的土著結合,形成戎、羌、堆、博諸部落,後以雅礱河谷的博為中心,形成吐蕃部落,在唐代時統一了青藏高原,成為藏族的祖先之一。

除了在中國西部(西北、西藏、西南)廣泛發現的“石棺葬文化”證明在新石器時期這一廣大區域的人群就有着大規模的遷徙和交流外,今天在藏區和古羌人之間至少還有許多共同之處:在傳說中都以獼猴為始祖;都有壘石為屋和建立碉房的習俗;以父(或母)名中的某一個字作為子輩名字中的一部分;重盟誓;“重兵死,惡痛終”;喜居氈帳;“婦人辮髮縈後”以及篤信巫教等,證明其間的淵源和聯繫。過去藏族的起源大體有十來種說法:如鮮卑說,印度釋迦王系說,獼猴與羅剎後裔說(即本地起源說),三苗說,馬來半島人說,緬甸說,蒙古人說,伊朗血統說等,看來多是不確的。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在遷徙(二) - 天天要聞

藏區民居碉房(圖片來自網絡)

——向西北的一支進入新疆和中亞地區,成為以後河西走廊等西北各民族的祖先之一。

——向南的一支到橫斷山的山谷和雅魯藏布江流域,成為西南各民族的最早祖先。

其中甘青草原成為因青藏高原隆起後藏北高原下來的古羌人最為集中的地方。這方寶地養育的,史料已有記載的春秋至秦漢時期的羌人,他們的大遷徙使西部游牧走廊聞名四方。

過去一種流行的看法,認為中華遠古文化的中心在黃河流域,主要指今陝西、河南、山西及河北部分地區,即以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龍山文化為代表的地區。近年考古發掘成果說明,這是不正確的。其實,從新石器時代起,中國就形成了三個主要的文化區:即北方和西北草原游牧兼事漁獵的文化區,黃河流域以粟為代表的旱地農業文化區和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水田稻作農業文化區。

其中,由於西部大山的地理阻隔和內地農業民族的文化優越感,過去對中國西北的游牧文化及其影響一直重視不夠,他們的輝煌歷史和巨大影響,多湮沒在西部的漫漫塵沙和高山深谷之中。近年來,隨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研究的深入和西部開發力度的加強,這一地區的歷史文化已受到重視,其揭露出的真實面貌才是冰山一角,其對政治經濟文化的未來影響和研究,僅僅是初露端倪,前景將會廣闊無限。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在遷徙(二) - 天天要聞

前期回顧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在遷徙(二) - 天天要聞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尋找康巴》——概述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尋找康巴》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在遷徙(一)

來源:《尋找康巴》(王懷林著),2010年4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王懷林

配圖:方誌四川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誌四川”,ID:scsdfz。

投稿郵箱:地情文章:[email protected];工作信息:[email protected];《巴蜀史志》雜誌:[email protected]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