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預計閱讀時間約11分鐘
2020年,武漢疫情來勢洶洶的時候,日本人的一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感動了國人。我們感恩的同時,也感恩自媒體,是自媒體讓我們真切地看到並感受到近乎無差別的愛與人道!
這兩句詩是日本奈良時代皇族長屋王的詩句。原玉四句: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
寄諸佛子 共結來緣
長屋王,是奈良時代的皇族、公卿。天智天皇之外孫和侄孫,是天武天皇之孫,高市皇子之長子,其妻是吉備內親王也是天武天皇的孫女。長屋王官至正二位左大臣,是當時日本政界具有皇族血統的重量級人物。由於對立的藤原氏的陰謀,長屋王於長屋王之變中自殺。
長屋王虔誠禮佛,派人製作了一千領袈裟,用來布施前來日本弘法的大唐僧人。每件袈裟上都綉着這首詩。據說鑒真大和尚就是受這首詩的感召,才不辭辛苦東渡日本。
彷彿日本人都活成了菩薩!我們不禁疑惑,是什麼讓那種強烈的、狹隘的民族主義變得如今這樣溫文爾雅、謙遜和平的?能吟詠、善殺伐的民族,是一個什麼樣的過往和存在?
許多人言稱,是從島國愛情動作片認識日本的,似乎不如此調侃一番,不足以表達其博識廣聞。不過,這還是比從抗日神劇了解日本強多了。我還是很慚愧地說,接下來我要講的一段歷史也是妥妥的抗日神劇。
公元七世紀,初唐盛世,國運昌隆,威加四海,萬邦來朝。時日本(倭國)畏我國威,慕我國是,先後十九次派出遣唐使團來朝學習大唐文化,以教化島國民風。遣唐使極盡恭遜,大唐極盡風度!父慈子孝,兄仁弟賢,多麼完美的故事!這個G點令國人津津樂道,從大唐一直興奮、亢奮到朋友圈。也使大唐成為國人無限懷念和嚮往的奇幻時代。
完美的故事,必定涉嫌矯飾。
“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這是《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一、隋紀五、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的記載。倭國聖德太子給隋煬帝的國書稱倭君主為“日出處天子”,隋帝為“日沒處天子”。如此傲慢的倭國,是如何拜倒在大唐那雍容典雅的長袍之下的?
臣服,需要理由;臣服,是一個過程,一個求證的過程。 不會有人因為你指上的蜜蠟戒指,或者臂膀上的大片紋身就認你當大哥的。
遣唐使的任務,或許“不是你想象”。前期(公元660年之前),也就是初唐時期,一般理解,遣唐使是來學習唐制的,沒錯,但這只是其一。另一方面,就是與唐朝斡旋,維持和爭奪在朝鮮半島的利益,推進倭體制在朝鮮半島的話語權。簡單點說,就是以學生身份學習你的先進經驗;再以外交官(含間諜性子)身份,探察你家實力與對半島的態度,保護、協調、爭奪(主要是朝鮮半島)既得利益。
歷史上有個奇怪的現象,日本一旦強大,朝鮮半島必定燃起戰火。
貞觀時代,大唐東征西討,唐太宗與高句麗和突厥兩線作戰,犯兵家大忌。他最後一次東征高句麗失敗不久,含恨而終。東征一事無限期擱置。
新君李治登基,大唐前廷、後宮開始了一場腥風血雨的權利角逐,最後皇權勝出。朝廷能臣、重臣,貶得貶、流的流、殺的殺,大唐氏族階層血流成河,一時國力銳減。
這被遣唐使看在眼裡,時不我待……看到機會的,還有半島的高句麗和百濟。
新羅,大唐的屬國。首先被頂在刀口上的肯定是它了。高句麗糾集百濟和靺鞨聯軍,很快拿下新羅30多城。公元655年,新羅向唐大哥告狀,請求援助。大唐是天下仲裁者,高宗下詔勸和。高句麗把你爹李世民都沒放在眼裡,你算什麼!
李治也算先禮後兵了,打吧。公元660年,唐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率兵攻討。蘇定方並未直接救援新羅,而是集中力量進攻高句麗的幫凶百濟。唐軍從城山(今山東榮城)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濟軍,又克真都城,滅百濟軍主力。
倭國,日本的古名。“倭”在日語中同“大和”一樣都發音為“yamato”。三國時期魏國皇帝曹睿曾御封當時日本的君主為親魏倭王。直到7世紀後半葉,倭國對外國號修正為日本。元明天皇時,規定以“和”字替代“倭”字,開頭附以“大”字,始稱“大和”。
新羅(公元前57年~935年),朝鮮半島歷史上的國家之一,其母體為三韓之中的辰韓,首都位於金城。金城是今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935年,新羅歸附高麗,國亡。
百濟,是扶餘人(公元前3世紀)南下在朝鮮半島西南部(現在的韓國)建立的國家,有八大氏族:沙氏、燕氏、劦氏(音協,xié)、解氏、真氏、國氏、木氏、苩氏。百濟的統治階層是扶餘人,不同於其下層韓人百姓。朝鮮半島南部的韓人是不同於扶餘人的另一個民族。
百濟王扶余義慈和太子扶余隆蒼惶逃入北鄙小城,被唐軍包圍。百濟王的次子扶余泰趁父兄外逃,自立為王,率眾固守百濟城。
百濟王的嫡孫、太子扶余隆之子扶余文思:“國王、太子均在,王叔自立為王,即使唐兵退去,我父子也會被王叔殺掉!”扶余文思惶急之下,率左右逃出城,城內人見王太孫如此,也紛紛跟隨。扶余泰連殺數人也無法阻止,無奈出降,百濟滅亡。百濟王與太子也很快被擒,押至長安。
半島上,高麗、百濟、新羅並稱三韓,以高麗最強大,而百濟依附隔海相望的倭國,新羅歸順大唐,因此,三足鼎立,誰也吃不掉誰。
百濟王子扶余豐璋率殘餘逃到倭國……
唐朝在百濟設熊津、馬韓等五個都督府,擇其酋長管治。
唐朝(薛仁貴)繼續征討高句麗……
倭國實權掌握在攝政皇太子中大兄皇子手裡。他是在一片血雨腥風中勝出而走向權利頂峰的。
蘇我氏是倭國古墳時代到飛鳥時代實力最強大的豪族。中大兄皇子謀劃並執行了從刺殺到剿滅蘇我氏的行動,成為最大受益者。他沒有做天皇,而是請自己的母親——已經退位的皇級天皇二次繼位成為齊明天皇,自己做皇太子。
中大兄皇子,十分機敏、持重的一個人!他的出場有點隆重。
倭國政經落後,垂陷流弊,中大兄皇子成功地進行了一場變革,日本史稱“大化革新”。並把都城從飛鳥遷址難波(今大阪)。志得意滿的中大兄感受到了高處不勝寒,突然想起——神功皇后征三韓的“豐功偉績”……
人類是很愚蠢的物種,常以崇拜暴君為美德。
百濟王子扶余豐璋的到來,讓中大兄皇子大喜,插手三韓的機會來了。他認為這是倭國恢復在朝鮮半島地位的良機。
中大兄皇子遊說齊明天皇(母親)出兵。66歲的齊明天皇的野心被點燃,開始謀劃吞併朝鮮,第一步是先支持百濟復國。扶余豐璋被送回百濟……
中大兄與齊明天皇御駕親征,臨九州指揮戰事。
打仗拼國力。拼的就是:經濟、科技和人才。
唐朝正是“貞觀之治”後,高宗與武侯二聖臨朝時期,凡事都是天后說了算。呀呀呀呀……看看雙方最高統帥,哇——這竟然是兩個女人的戰爭!
大家審美一樣一樣地
唐朝已經解決了突厥和高昌,處於國力鼎盛時期。是當時全球最強盛的國家。不過,這些倭國人是沒有概念的。
然而,很遺憾,還沒開打,661年8月24日,年邁的齊明天皇經不起長途奔波,病亡於親征途中。
天皇+母親去世,並沒有終止中大兄皇子“偉大”基業的進程。他派出了倭國超過80%的軍隊,能握住刀柄的,基本都派出去了。
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倭國、百濟聯軍雄赳赳氣昂昂殺入半島白江口(白村江入海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準備與唐軍決一死戰。
各方投入的兵力數據:
唐軍 1.3萬人 戰船170餘艘
倭軍 4.2萬人 戰船1000餘艘
新羅軍 5千人
百濟軍 5千人
這樣懸殊的兵力對比,中大兄信心滿滿。他真不懂,打仗不是傳銷,按拉人頭算。倭國剛剛推行“大化改新”,尚處於半開化狀態。軍隊是由各地豪族臨時糾合起來的烏合之眾,挑戰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
四個字:以卵擊石。
兩個字:鬧呢!
這就好像你們縣裡的足球隊去踢世界盃,還是直接挑戰法國、阿根廷。無論是“以卵擊石”還是“鬧呢”,都概念化,我們具體一下,什麼叫以卵擊石。
我們看看唐朝軍隊的裝備和素質。
《新唐書》記載,唐代軍隊基本配置
組織結構:
唐軍士兵十個人組成一個火,五個火組成一個隊,六個隊組成一個團。每個火會配備六匹馱馬。同時配有布幕、馬盂、鏟子、鑿子、籮筐、斧頭、鉗子、甲床等各兩件,鍋、火鑽、鹽袋、碓等各一件,馬韁繩三件。
火鑽,與其說是取火工具,不如說是放火工具。火鑽是一種火攻兵器,在火鑽頭上澆上油,點火,拎着麻制的尾巴掄圓胳膊搖幾圈,直接往敵人陣地上飛擲,相當於手雷。
碓,是舂米工具,軍糧有的可能是未脫皮的。
士兵隨身武器:
人均一張弓、三十支箭、一種叫胡祿的箭囊、佩橫刀一把。後來日軍隊照此配置,現在還有完整樣本。
後勤裝備:
磨刀石、氈帽、氈 裝、行李箱各一件。
食品供給:
人均攜麥飯九斗、米二斗。統一運輸。
着裝配置:
軍官穿明光鎧,騎兵的身上、腿上和手膀上配置鐵甲,有長槍。
唐 明光甲
不廢話,上圖。
試想,唐軍將士穿着這樣的明光甲與下圖的倭軍主帥對峙,是什麼場面?唐軍是天兵天將,倭軍是花果山下來的么?
冷兵器時代,唐軍單兵的裝備確實杠杠的。然而,海戰,戰船至關重要。唐朝的戰船是海戰史上著名的樓船、艨艟和海鶻,聽名字就嚇人。後來,的確有人說倭軍就是被嚇住了。否則,4萬多人,站那不動讓你殺,也得殺個10天八天的。
到底是何方神獸
樓船一般分三層,第一層為廬;第二層為飛廬;最上層為爵室。每層都設有防護女牆,用以防禦敵方射來之弓箭、矢石。女牆上開有箭眼,用以發射弓弩。為防禦敵方火攻,船上蒙有皮革,以隔熱。樓船上常遍插旗幡和刀槍,以壯聲勢,又使用纖繩、櫓、帆和楫等多種設備,以提升其機能。可容納800-1200名甲士。
艨艟進攻型快艇。船體兩層,狹長,可載甲兵80-150人。航速快、機動性強、攻擊性強。是水軍的主力船。此船“以生牛皮蒙船覆背,兩廂開掣棹孔,左右前後有弩窗矛穴,敵不得進,矢石不能敗”。
海鶻輕型戰船,船首低尾翹,前寬後狹;兩舷裝設有浮板,如鶻雙翼,增加穩性和耐波力,史稱“雖風濤怒漲而無側傾”。船艙以生牛皮圍覆成城牆狀,可防火攻。牛皮牆上亦加搭半人高的女牆,牆上有弩窗艦孔以便攻擊。可載甲兵108人。
倭國戰船,史載倭軍1000多艘船,船長20米,寬7米。每艘可載六十名士兵。按照各方數據綜合分析,倭軍戰船的大小數據比較可信,數量不會超過800艘,700左右艘應該是靠譜數據。所謂1000艘,不過是“號稱”,以威嚇敵人。
樓船相當於7世紀的“航母”;艨艟相當於快艇;海鶻相當於潛艇。相比之下,倭軍戰船,堪比漁船。
這個仗是沒法打的。
唐軍主帥劉仁軌
白江口之戰,劉仁軌是略不過的人。
劉仁軌任檢校帶方州刺史時,獲悉要被派去遼東,就請到了朝廷頒布的曆書和歷代皇帝的名諱,有人詢問這是為什麼,劉仁軌回答說:“我會平定遼東,頒示大唐正朔,讓當地夷人遵奉。”
這根本不是料事如神,而是他非常清楚大唐實力與各鄰邦的差距。因此,他以主人心態而非征服者心態處理半島事務,為長期治理打下基礎。
劉仁軌如法指揮,毫不輕敵。手撕鬼子的細節就不說了。這一仗打了兩天,四戰,全勝。 如大人打小孩,打別人家的小孩,下了狠手。
最後,唐扶持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這是中國史料最喜歡的一句總結。
中大兄皇子的大國夢震天撼地地破滅了。他害怕唐軍追擊本土,又把都城從難波(大阪)遷到大津(今滋賀縣大津市),他在這裡繼位,是為天智天皇。他為了防備唐朝來功,在大宰府(九州管理機構)建造防禦工事,名為水城,駐水兵;又在都城附近建造山城,以方便逃遁。天智天皇的晚年,就是在對唐朝的無限恐懼中度過……
天智天皇就是那個寫“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長屋王的外公兼爺仗兼堂祖父。不要驚訝,日本人的倫理和中國人是不同的,尤其皇室。他們的藝術作品出現各種亂論情感糾葛是有文化基因的。
唐軍並沒有追擊,事實上,上至漢唐,下至明清,從來未對日本本土有過興趣。天智天皇遣唐使求和,大唐給予外交禮節接待。唐滅高句麗,天智天皇也派出使者向大唐祝賀。兩國邦交在不尷不尬中逐漸趨向正常化。
白江口戰役,倭國遭遇了毀滅性打擊。天智天皇和他的國家,徹底明白唐朝不可撼動的地位。不可思議的是,倭國在這次涅槃中獲得了新生。從此,倭國走向了日本,從矮人國走向日出之國!
日本,意為日出之國。
“日本”稱呼使用時間,日史書無記載。
《新唐書》:“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意即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國派使者祝賀唐朝平定高句麗,因為懂點漢語,所以討厭“倭”這一名稱,故改國號為日本,使者自稱這是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處而命名的。
朝鮮《三國史記》文武王十年(公元670年)十二月條的記錄:“倭國更號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為名”。
唐朝人張守節:“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
考古上最早發現“日本”名稱的是公元2011年出土於西安的《禰軍墓誌》,該墓誌作成於公元678年。
公元671年,天智天皇離奇猝死。有日本學者認為他死於謀殺。
接下來,日本進入下一輪爭奪最高權力的內亂。國內加速了改革,之後的奈良時代的天皇都積極向大唐靠攏,學習唐朝先進文化和技術。唐朝也表現了足夠的大國風度。兩個國家,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皆敞開胸懷……也才湧現了鑒真東渡、阿倍仲麻呂留唐……
至此,日本與唐的情誼,已經不是軍事的臣服,而是科技文化的認同。到後來的安史之亂,唐的屬國紛紛叛亂、敲竹杠,佛國吐蕃甚至兩次攻入長安燒殺劫掠……直到唐滅亡,日本也沒有叛唐。
日本,繼承並發展了唐文化,融合自身成長成一個獨立的體系。日本對唐的緬懷,不遜於中國。有些在中國式微的習俗,今天在日本依舊風行。新年喝着屠蘇酒、上元節的踏歌、七夕望牛女星、重陽節登高賞菊等等……
看唐,一定去日本。
龍水吟/2022-07
敬請期待 龍水吟歷史著作《妙宋之殤》
往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