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單,得名於一座“單撥兒”樹立,名為“瞻雲”的牌樓。老北京口稱,西單牌樓。
清末民初,西單路口,遠處為瞻雲牌樓
西單,自古以來,就是京城的商業中心之一。根據光緒十二年(1886),《京都松竹齋》刻本的《朝市叢載》上就記有:西單牌樓路東,“‘耳朵眼’賣的灌腸”、“金蘭齋的葷素月餅”、“老秋家的冰鎮梅湯”等“網紅小吃”。
另外,西單也是官宦名臣、文人墨客聚集之所。王公府邸在此都可尋覓其蹤,詩人舊宅也曾設在這裡。就連《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也曾在西單當差,文化底蘊自不必多說。
依託於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清末至民國期間,西單附近的新式學堂更是如雨後春筍。其中有名且學生眾多的就有中國大學(二龍路)、民國大學(太平湖)、交通大學(府右街)、孔教大學(甘石橋)、北平大學工學院(端王府夾道)等,不一而足。
中國大學門口,校址為原鄭親王府
戲院也是人群熙攘之所。民國年間,在西單牌樓一帶,先後開辦了哈爾飛大戲院、長安大戲院和新新大戲院等,這些在當時最新型的戲院一開幕,就吸引了眾多觀眾來看演出。
長安大戲院,1954年
1930年5月,隨着西單商場前身——厚德商場的開業,更是使得這裡商販雲集,點心小吃、日用百貨可謂應有盡有。再配上雜耍、評書、戲曲,不斷吸引着南來北往的客商。
西單商場,1961年
百年以來,數次大變革,數次大改造,西單也是幾易其容。今天,我們就跟隨下面這27張老照片,看看西單路口的百年變遷,數數哪些有您的故事呢?
1.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圖上的西單路口
西單路口是個丁字路口。這是因為明修建北京城時,將南城牆向南推移,又在原來順承門至明皇城的長安右門修了一條大街——西長安街,對應的,從文明門到長安左門叫東長安街。
而除東、西長安街以外的原南城牆地域上,則是修建了民居,形成了衚衕。因此,西長安街西口(西單)和東長安街東口(東單)都是丁字路口。
2.1900,宣武門內大街,從宣武門城樓上向北拍攝,遠處隱約可見西單牌樓。[(德)赫達·莫里尋]
3.1915年前後,宣武門內大街,從宣武門城樓上向北拍攝,遠處隱約可見西單牌樓。[(日)山本讃七郎]
4.1921,宣武門內大街,從宣武門城樓上向北拍攝,遠處隱約可見西單牌樓。[(瑞典) 喜龍仁]
不知為何,民國時期有許多攝影師拍過北京城,卻沒能留下一張西單路口全貌的照片。僅以以上3張,展現當時的環境。
圖中,我們可以看到,1900—1921年間,宣內大街在不斷拓寬,尤其是民國以後,對宣內大街進行了整修,路上可見排水明溝,路邊也架起了電線杆子。這時候,西單牌樓還在。
5.1940s,西單路口北向。
6.1940s,西單路口北向。
三四十年代的照片也比較少,以上兩張是在同一方位拍攝的。圖中可見有軌電車和地上的車軌。1924年12月18日,隨着北京城內第一輛有軌電車(俗稱“鐺鐺車”)的通車,西單牌樓在鋪設車軌過程中被破壞。
7.1953年,西單路口東南向,路上可見日本豐田卡車、波蘭華沙20轎車、有軌電車、人力三輪車和自行車等交通工具。
8.1953年,西單路口東向,路南可見長安大戲院幌子,遠處隱約可見慶壽寺雙塔。
9.1954年,西單路口東向,路南可見長安大戲院的幌子,遠處可見慶壽寺雙塔。
圖8和圖9對比,最明顯的就是東北角建築的消失,根據圖9中路口東北角被圍起來地方,地面的坡地和疑似拿着鐵鍬的人群,猜測應是長安街擴寬工程。
就是在這一年——1954年,慶壽寺雙塔被拆除,這或許是慶壽寺雙塔被拆除前最後的留影了吧。
1954年,這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五個年頭,對原本破敗的東、西長安街的改造工作提上日程。
西單路口東側的慶壽寺雙塔,阻礙了西長安街的擴建,梁思成建議將其留下,可以作為街心花園,豐富道路景觀,同時進一步提出“如果感覺效果不好再拆也不遲”,但此建議遭到眾人反對,尤其是交通工程師。於是這兩座始建於金代、存在了768年的佛塔,最終被徹底拆除。
梁思成的雙塔街心花園設想
10.1953年,西單路口西側,舊刑部街、報子街東口。
11.1955年,西單路口西南-西向,舊刑部街、報子街東口,可見路西的同春園飯莊。
12.1956年,西單路口西-南向,舊刑部街、報子街東口俯視。
13.1956年,西單路口西向,正在進行打通復興門內大街工程。
14.1958年,西單路口北向,西單北大街、拓寬後的長安街、打通後的復興門內大街。
上文也說過了,西單路口是個丁字路口,路口西側有兩條東西向的衚衕——舊刑部街和報子街。1956年,打通復興門內大街工程啟動,這兩條衚衕之間的民居被拆除。
15. 1958年,西單路口西北向。在建的大樓是供銷合作總社。
16.1958年,西單路口東向。慶壽寺雙塔已拆除,電報大樓即將竣工。
17.1959年,電報大樓竣工,圖為電報大樓東側向西拍攝,遠處可見已竣工的供銷合作總社、民族文化宮。
18.1962年,西單路口東向,已竣工的電報大樓。
對比圖15、16和圖17、18,1958年長安街上標誌性的路燈還沒有,1959年就出現了。
資料顯示,到1959年,也就是新中國成立10周年,長安街基本完成了道路的打通和拓寬,開始進入以兩側建築物的建設為主的發展階段。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西單牌樓被徹底拆除。
19.1977年,西單路口西北向。
20.1982年,西單路口東向,西長安街紅路燈下等待着的騎自行車的行人們。路南可見長安大戲院。
圖19、20中,路口有了斑馬線,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最多的還是自行車,且人們都講規矩,紅燈時,自行車都停在停車線內。
六十年代,國家遭遇短暫經濟困難,進入經濟調整時期。在此期間,壓縮了原本的建設規模。此後直至改革開放前,西單路口都沒有重大變化。
21.1996年,西單路口北向,復興門內大街、西單北大街、西長安街全景圖。西單路口東北角的民族大世界人流如織,中友百貨、華威大廈已然拔地而起,長安街路北的圖書大廈也在建設中。
22.1996年,西單路口西北向俯視全景。
23.1996年前後,西單路口西向俯視全景。
圖21、22、23中,與之前圖片最明顯的區別,除了圖片是彩色之外,一改之前自行車群集的現象,路上車輛佔據了主流。1990年前後,出租車紅夏利是主流,黃面的開始進入百姓生活。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進入90年代後期,西單發生巨變,華威大廈、西單購物中心、圖書大廈、華南大廈(中友百貨)等大樓和文化廣場陸續動工、建成,西單,完成了由商業街向商業區的華麗轉身。
24.1999年,西單路口西北向俯視全景。為迎接50周年國慶,建成的長安街上最大的綠地——西單文化廣場。
25.1999年前後,西單路口北向。西單北大街東側建築已經基本建設完成,西側有兩處正在進行中。
26.2008年,西單文化廣場。
27.2019年,西單路口南向全景,東側為正在建設的西單文化廣場。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大慶以前,70後記憶深刻的勸業場被拆除,建起了西單文化廣場。廣場分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上為文化廣場,中心有一透明的錐形玻璃,可將光線引入地下商業空間。
2007年,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對西單文化廣場改造。改造中拆除了代表性建築錐形玻璃頂,取而代之的是開放式的噴泉。地下的冰場、四維影院更是許多90後的約會聖地。
2018年,為迎接70周年國慶,西單文化廣場再次改造,預計在今年九月底竣工。
(本文圖片部分參考“陶然野佬”的新浪博文“北京西單的百年變遷”,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北京傳統文化聯盟”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