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2年成立海淀區人民政府始,就有副食品和蔬菜供應二家管理機構,經過分分合合,最後只留海淀區副食品公司一家,辦公地點在雙榆樹東里15號樓。
海淀區副食品商店與內城的副食品商店不同。內城的副食品商店大多是1956年經過公私合營在老北京油鹽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海淀區副食品商店是隨着解放後開發建設海淀區的進程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
到計劃經濟時代正式結束(標誌是取消《糧本》和《副食品購物證》)為止,海淀區有副食店大約300個,其中有約150個正式副食品商店隸屬於海淀區副食品公司,人財物由公司統一調配,先後有正式職工12000多人。還有一半的副食品供應點設在海淀區機關學校軍隊大院里,由海淀區副食品公司提供貨源,人財物由大院管理。
八十年代海淀區住宅小區的副食店,一般是在一群灰濛濛的舊樓房中的幾間平房。不用掛牌子,遠遠的有油香、醋酸、糖甜、魚腥五味雜陳,特別好聞。一般也是30到50多平方,油鹽醬醋、魚肉蛋禽、調料乾貨,很齊全。地面油膩、濕滑、黑灰,怎麼也擦不出來,粘腳;前面是大大的玻璃窗,後窗高高地開在牆上,還有鐵柵欄;厚厚的木頭門,銅掛鎖。大一點的副食店門前有石棉板涼棚,設賣蔬菜的櫃檯。11月份最熱鬧,賣冬儲大白菜。
雙榆樹地區商業布局是在60年代初基本小區建設後配置完成的,它們是雙榆樹十字路口的東南西北四個居住區居民的商業中心,儘管商店大都是住宅樓的一層,也有獨立的二層商業樓,但那裡卻熱鬧非凡,是十幾萬居民購買茶米油鹽醬醋茶每日必須食品的地方,還能買到服裝鞋帽日雜百貨等生活必需品。友誼商場、中友商場、雙榆樹百貨、雙榆樹副食店在十字路口呈四角分布。
80年代初期人們的生活很簡單,費用也很小。大學生每月的伙食標準是15.5元人民幣。學校提供免費的宿舍(6人一間12平方米)。那時大學食堂的伙食和現在相比,是很差的。每天只有午餐的時候能吃上一兩小片肉。晚餐只有饅頭(或者玉米窩窩頭)加鹹菜或者水煮白菜。對於年輕人來說,能飽飽地吃上一頓肉夢寐以求的事兒。
計劃經濟時代結束後,為海淀區200多萬居民提供副食品和蔬菜供應工作並沒有結束,而且提供商品的種類和供應量反而逐年增長。作為國營單位,海淀區副食品公司脫離政府機構,走入市場,變為經營性企業,成立北京市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的註冊地點在海淀區雙榆樹東里15號,是北京市著名的超市連鎖企業,其前身為北京市海淀區副食品公司。1999年10月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為北京首家股份制連鎖公司,以“超市發”為品牌,主營生鮮日配品、食品、百貨、家居用品及代理品牌商品的零售、批發業務。
北京市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有直營店74家,經營面積16萬平方米,員工7000餘人。擁有商品配送基地3萬餘平方米,近6000平方米的生鮮商品恆溫庫和低溫庫。幾年來,公司逐步實現經營規模化、物流機械化、管理專業化、流通信息化。銷售額呈兩位數穩步增長,躍居中國連鎖百強企業之一。
2009年在市場競爭壓力下,超市發公司有經營網點110個(含出租房屋經營其他項目),完成銷售額29億元(不含出租房屋經營額),還把經營網點發展到大興、通州、昌平、密雲、河北等地。
副食店變社區老年食堂
隨着經濟體制的改革,原海淀區副食品公司、菜蔬公司、修理公司、糧食局等8大公司合併為統一的集團公司,其下屬企業用房的一部分租給了個人或者單位。2012年共有61家租出房到期。這些房屋多為百平方米左右,在買菜難、老人吃飯難的社區都有分布,出租時有的是煙酒店,有的是房屋中介公司。
海淀區政府在實施第一輪社區便民業態調整工程中,將原八大公司到期的出租房舍進行業態調整,並將此決策確定為本輪社區便民工程的內容。海淀置業集團人員說,按區政府的要求,到期的租賃房,還將按居民的意願,進行便民菜站、社區醫院、理髮店等的業態調整。針對社區服務缺房產、難作為的狀況,海淀區已將租賃到期的原海淀區副食品公司等八大公司的61座房產改造成了50座便民菜站以及11座老年食堂、早點店。
位於中關村街道黃庄社區的老年食堂,原來是黃村副食品商店。現在100多平方米的飯廳牆壁雪白,桌椅乾淨整齊,立式空調把室內溫度調節得剛剛好。
11時30分,飯菜都已經陸續配送到位。桌子上,四個透明罩子的不鏽鋼保溫飯匣一字排開,每個匣子里放兩個保溫罐。葷菜是宮保雞丁、白菜炒肉、芹菜炒肉,素菜是豆腐、茄子和冬瓜,另外兩個罐子里是白粥和蔬菜粥。旁邊的分層保溫櫃里,三丁包、糯米燒賣、奶黃包……光包子就有7種。牆壁上的電子顯示屏上打着菜價,炒菜4塊到6塊,包子1塊錢起,一葷一素和米飯的套餐10塊錢,湯免費。
工作人員把一大桶西紅柿雞蛋湯搬到飯廳里,擺上湯碗,返回桌旁,帶上一次性手套,開始為老人們打菜。
5月份,有了這個新的老年餐桌,在飯廳吃,舒服,帶走也方便。現在許奶奶家裡就老兩口,吃剩飯不健康,扔了又浪費,來老年食堂,正合適。“給我拿倆豆包。”80歲的許奶奶家住811樓,“就在這邊兒上,下樓就到。”許奶奶說,原先社區也曾辦過老年飯桌,但只是一個售賣窗口,沒地兒坐下來吃,“大冬天的排隊,可冷呢。”
“我愛吃這兒的米飯,比外麵館子里的軟和,玉米芯兒和白米配一塊兒,好吃還健康。”楊奶奶和老伴兒可是這老年食堂的忠實顧客,“自打5月份開門兒,差不多天天來。在家做飯太費事兒,出去買菜,回來炒菜,還得刷鍋刷碗,做飯的工夫比飯在肚子里還長。這多省事兒啊,吃完抹抹嘴就走了。”
一旁的老伴兒也接過了話,“我們老年人吃菜要少點兒油,還不能太咸。這兒的菜不錯。比如這豆腐,我看好多老人都愛吃。在這兒十塊錢,有葷有素能吃好。 在外面吃,好一點兒的飯館兒吧,好傢夥,真吃不起,素菜,一小盤兒,20多塊錢。小館子不太乾淨,這個起碼有點湯,有點稀的,比干吃飯強。”
一頓飯吃完,不到半個小時,楊奶奶把碗筷放進塑料回收箱,跟老伴兒還能出去溜達溜達。
在黃庄社區,像楊奶奶老兩口這樣的退休老人有1500多位,其中70歲以上的空巢老人達上百位,吃飯更難。據中關村街道負責人介紹,社區建老年食堂,一直苦於沒有房屋,今年社區內八大公司原租賃出去的房屋剛好到期,街道和海淀置業集團達成協議,租下房屋,又選擇優秀的餐飲企業談好承擔服務,由社區居委會來管理老年食堂。老人們終於可以不出院門就吃上可口放心的飯菜了。
來源:海淀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