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3
川觀新聞記者 文/王成棟 邵明亮 圖片/視頻 華小峰
“這裡以前都是一灘爛泥。”11月17日8時30分 ,資陽市民周華風正在和老友們正在蜀人原鄉文化廣場晨練。順着廣場往前不到三百米,沱江水流緩緩漂向下游。廣場和沱江水域之間的消落帶,一條綠地延伸向遠處。
廣場不遠處的沱江大橋橋墩上“新鮮”的水文標尺提示:這個夏天,沱江幹流遭遇了超強洪峰。但在消落帶上,植物的生命力為何這麼頑強?
消落帶,是指河流、湖泊和水庫水位漲落間的區域。由於旱濕不定,一般而言,消落帶所處的區域內,很難有植物長期生存。但是在資陽雁江區的城東新區這段沱江幹流邊上,當地利用生態堤防,成功利用了消落帶。
一塊旱澇交替的“雞肋地”
地處新舊城區交界處,但沿江消落帶卻找不到用途

“這裡是沱江中游,地勢比較緩。加上幹流左岸(在北半球,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會侵蝕右岸,在左岸形成泥沙堆積),河灘等消落帶的面積比較大。”資陽市水務局副局長吳登育說,眼前的消落帶寬三百米左右,綿延分布在整個雁江區。
過去,這塊消落地長時間無人問津。資陽雁江區雁江鎮周祠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多年,為了利用這些消落帶,當地每少想辦法。但無一都以失敗而告終。原因是,當地始終無法克服旱澇交替和水質兩道坎。
“以前搞過菜園、魚塘,都沒成。只能長几把蘆葦。”雁江區雁江鎮周祠社區居民周良介紹,沱江幹流流量季節、年際差異極大,涉農產業很難抗住其中的風險。而如果做綠地,則要解決水質問題——“水太臭,修了綠地也沒人來。”
但這些消落帶不治理又不行。2009年修建的資陽城東新區和資陽老城區的分界線,就是沱江幹流。在每天來往的市民看來,這塊“幹啥啥不行”的“雞肋”地塊必須要找到合適的出路。久而久之,連附近的村民也不在意這塊消落帶——堆積建築廢渣、亂扔垃圾和排放污廢水,讓這塊地更“雞肋”。
“每年市兩會,我們都會受到大量代表委員的建議建言。在政府網站上,市民關於城區消落帶的問題也不少。”資陽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河長制實施之前,當地一直沒找到讓這塊“雞肋”合理利用的方式方法。
一條“分而治之”的“重生路”
管住污染源、劃分三條利用線,開闢生態堤防新範式

擺在利用消落帶面前的是兩道攔路虎:改善水質,為下一步綜合利用創造條件;尋找適應消落帶自然條件的生態模式。
前者,藉助中央和省級環保督察,特別是在2017年全面建立河長制後,資陽市隨即着手城區沱江幹流綜合治理項目,着手改善水質。
“過去,我們自己埋個管子就把水排到江里了。現在,都是過管道送到污水處理廠。”在城東新區做餐飲生意的劉傑說,此前,藉助市裡實施的雨污分流工程,沿江的住戶徹底告別了污水直排。
解決了水質問題,資陽市請來省級農業、林業等領域專家,探索生態堤防建設——即,消落帶綠化新模式。
“總的原則是,植物在這環境下能活下去,而且個頭不用太大。這樣不影響河道行洪。”資陽雁江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探索相關模式時,為了更加植物種類更加精準多樣,當地水務部門根據歷年水文資料,初步框定了三條利用線——10年一遇洪水淹沒線、30年一遇洪水淹沒線、50年一遇洪水淹沒線。原因是,洪水重現期越小,植被耐濕耐水能力就必須越強。
2017年冬季,在林業和農業部門按照三條利用線環境特點,分別精選了十餘種適生植物,作為生態堤防建設的主力軍,做到常綠、落葉植被混交搭配。
“這裡走下去,有三個觀景台。檯子的高度,就是三條線。每條線內的植被都不一樣。”已經搬到江邊住了5年的周華說,三條線內,靠近壩頂的是水杉,再往下是蘆葦、蘆竹等水生植物,不僅能在消落帶的特殊環境下生存,還能美化環境。
沒有了污水,有了綠化帶,如今,蜀人原鄉文化廣場已成為當地居民的熱門遊憩地點。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繫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