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王朝276年的歷史長河中,除了十六位皇帝之外,留名後世的大臣也人物眾多,後世多是通過這些人的功過、影響記住了他們的名字。當然也有奇葩的,讓人們通過他的特殊事例記下了名字。明初的大臣茹太素當屬此類。
《明史》里對他的記載算是有個很有意思的“段子”,今天讀來仍讓人忍俊不止。
茹太素是明代中書省晉寧路澤州人,也就是今山西晉城澤州人。在洪武年間官至戶部尚書。他很有富責任心和原則性,忠君、愛國,《明史》評價他“以平允稱”,“抗直不屈”。
正是這位茹太素,弄出一段因寫廢話連篇“萬言奏章”,把朱元璋聽煩了,被當朝命人用板子痛打一頓的笑話。
(茹太素畫像)
古代封建帝王時期,在朝中做事的京官,每天必須按時參加早朝,到宮裡朝拜皇帝。皇帝都是在早朝大殿上聽奏章、發旨令,與大臣商議諮詢大事。早朝完畢,大臣再回到各自衙門去理事。
史料介紹,茹太素於洪武三年鄉試中舉,任監察御史。洪武六年,改任四川按察使,洪武七年五月成為刑部侍郎,後任刑部主事。
茹太素自幼讀的書不少,文筆不錯,就是表述什麼事時比較啰嗦。他上奏章動則就寫七八千字,且語意艱澀,每次朱元璋看他的奏章,都顯得很不耐煩。
洪武八年(1376 年)十二月的一次早朝,朱元璋坐在皇宮奉天殿龍椅上滿臉怒氣,排列兩旁的文武大臣也人人低頭不語。肅靜的大殿里只能聽到從殿外不時傳來拍打和痛叫聲。原來這是朱元璋正在命人杖責一名大臣。挨打的人,正是刑部侍郎茹太素。
茹太素為何遭當朝挨打,說來頗為可笑,原因竟然是提奏了一份文字冗長的奏章。
在朱元璋主政的洪武八年前後,全國各地接連發生了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民間傳說太白星已在白天出現在空中。朱元璋認為這是玉皇大帝對他的警告,便特意下了一道詔令,讓朝臣和百姓上書議論朝廷政策的得失,以便改正。
刑部侍郎茹太素為人耿直,他聞訊便不顧忌諱,專門寫了含有五點建議的奏章。按說,遵照皇帝的要求上書提建議,並無過錯。只是茹太素竟然就此寫了一萬七千多字。
這天早期,茹太素畢恭畢敬把奏摺呈了上去。朱元璋接到手中一看,又是厚厚一本。就直皺眉頭,心裡很不高興。因為他多次提出奏事應開門見山,反對咬文嚼字。
朱元璋雖然懶得看茹太素的奏章,但已經呈上來了又不好不看。就隨手遞給中書郎王敏讓他念來聽。中書郎念到一萬六千多字,朱元璋還沒聽出個頭緒來,忍不住怒斥道:“虛詞失實、巧文亂真,朕甚厭之!”
有則史料記述這個經過說:恰巧此時念到的奏章中說“有才能的人,這幾年僥倖活下來的百無一二,現在任用的都是迂腐的儒生或庸俗的官吏···”朱元璋揮手讓停下,他把茹太素叫到面前問道:“你是刑部侍郎,刑部官吏二百多人,你給我說哪些是腐儒,哪些是俗吏?”
茹太素被皇帝的發問嚇懵了,嘟囔了半天才說:“臣只是籠統地說,其實刑部官吏,臣也並不全都認識。”朱元璋這時勃然大怒,厲聲斥責說:“好啊!既然連人都不認識,你怎麼知道全是腐儒俗吏?”這時,幾個幸災樂禍的大臣湊了上來,對朱元璋說:“啟稟萬歲,茹太素在奏摺中說這幾年有才能的人,僥倖剩下的百無一二,分明是誣衊朝政,存心誹謗皇上,應該治罪。”這幾句話尤如火上澆油,使朱元璋怒氣更大。他喝令殿前校尉把茹太素拖下殿去,痛打二十大板。
這頓板子,把茹太素打得皮開肉綻,叫苦不迭。
(網絡圖片)
在痛打茹太素時,朱元璋見站在眼前的翰林院學士宋濂顯得局促不安,臉色凝重。便問:“景濂(宋濂的字),你有什麼看法?”
宋濂趕忙上前跪下說:“臣想茹太素是奉詔上書評論朝政,對陛下一片忠心。陛下正要廣開言路,就是茹太素說得不對,也不好過於責怪。望聖上三思。” 見宋濂說的在理,朱元璋沉默了一會兒,心中的怒氣也漸漸消散了。
散朝後,朱元璋回想起杖責茹太素的情景和宋濂勸言,感到做的確實有些過火。自己下詔讓臣民評議朝政,卻責怪上書的人,而且究竟茹太素最終寫了些什麼還不知道,就把人家責罰一頓。冷靜想到這些,朱元璋又叫人把茹太素的奏摺取來,在燈下仔細地翻看。他在中書郎王敏讀過的一萬六千多字之後,看到了正題。
茹太素一共寫了五點建議。朱元璋思襯了一下,覺得這五件事中,起碼有四件是可以採納實行的。本來就這點事,只要用五百字就可以寫明白,茹太素卻洋洋萬言,空話虛詞寫了近兩萬字。杖責處罰他似乎有點過分,但也可以對群臣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
朱元璋雖然在一些事上獨斷專行,但多數時間還是能夠廣開言路,採納別人的建議和勸告的。在他處罰茹太素後的第二天早朝,專門把那幾個對茹太素落井下石的大臣叫過來,嚴厲地斥責說:“你們都是朝廷大臣,見我有不對的地方,應該多加規勸,怎麼能看我臉色行事,順着說呢?若不是景濂勸我,幾乎誤了國家大事,冤枉了好人!”他又說:“我沒有聽完茹太素的上奏,便不耐煩地責怪了他,這是我的過錯,其實像茹太素這樣為國盡心的人,才真正是忠臣!”嚇得那幾位大臣喏喏而退。
(劇照)
散了朝,朱元璋叫人把茹太素奏摺中可採納實施的四件事摘抄下來,還親筆寫了序言加在前面,發給文武大臣。他還讓中書省以這個事例為戒,制定了上書格式,限制奏章字數,要求言簡意賅,不然就將受到懲罰。
從此之後,洪武朝的大臣們在寫奏章的時,都開門見山,只講事情,不敢再空話連篇了。
茹太素被太祖皇帝用板子打了屁股,但這頓屁股也給他打出了名聲。他為官剛直不阿,不懼強權,視死如歸,成為朝野上下極受敬佩的人物。
朱元璋錯責茹太素之後,也一直想彌補安慰他一下。在一次請他的酒席上,朱元璋舉杯對茹太素說:“金杯同汝飲,白刃不相饒。”明確告訴他,你對我忠誠,咱們可以舉起金杯共同飲酒。但是你要變心忤逆,我的利刃是決不容情的。茹太素俯身下拜,不卑不亢舉杯回答說:“丹誠圖報國,不避聖心焦。”告訴皇帝,我一心一意為了報效國家,不怕聖上不高興,也不躲避聖上的責難。
因良好表現,洪武十年,茹太素出任浙江參政,洪武十八年,升為戶部尚書。可不久,又因錯被貶為御史。後來,他因牽扯“藍玉案”的重臣詹徽的事情株連,曾與同僚12人一起戴腳鐐上朝,最終因事連坐而死。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