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2022年10月06日01:44:28 熱門 1262

黃劍博採風追影 Jumbo Huang 皇氏古建築大全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原創圖片(本圖文中的圖片版權歸黃劍博採風追影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絡Huang_Jumbo或Jumboheritagelist),本章節圖文中的圖片具備一定的商業價值,本圖志全部圖片謝絕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圖轉載!請自重,特別謝絕各種手工特意疊加商業網站水印的轉載!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本作品保留一切權利。作品中的文字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用於以營利為目的一切商業行為,違者必究。本圖文中部分章節文字內容可能局部來自公開網絡或公有領域,僅供個人學習研究和欣賞而使用,文字沒有明確商業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我看到幾個工人爬到屋頂施工,還有一個工人在攪拌浴缸大小的批灰盪,三華小學在右側,前身始於抗戰時期的晨光小學。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我還看到另外一座祠堂在返修,不知道是“福源徐公祠”還是“福元徐公祠”,匾額被腳手架攔住了,現場灰塵太大,問工人也說不知道叫什麼。後來我查閱專家,說是【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405:福元徐公祠,也是前文提到的梁九圖題詞。羅老師看多了他的字體,又隱約看到落款。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我再走近福元徐公祠,看到屋頂有一個中年男人在維修灰塑,我仔細一看,發現他長得很像是邵成村,不知道是不是他的真身,真想叫一聲他的名字,又擔心把他嚇得從屋頂摔下來了。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國內有很多群眾一直很想搞清楚三華村資政大夫祠修建的緣由。查過很多清代的檔案,如科舉資料、縉紳資料、方誌、雜著,一直未找到答案,後來花都人做了一個探索,我發現很有借鑒意義。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查《三華村徐氏族譜》(二十七世徐衍禮字楚沅鈔傳),三華村徐氏開基祖徐宗遠二十一世孫徐世就生有五子,長子徐爵魁,次子徐德魁、三子徐智魁,四子徐殿魁,五子徐傑魁,族譜說徐爵魁十三歲喪父,四個弟弟都是他教養成才的,而且,說他治家有法,“至於建閣亭修廟宇無不樂為倡舉”,可知這家子是富甲一方,富而樂善。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徐爵魁為什麼富?族譜表現他是一名創業者,但卻不提創什麼業,古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從商為末業,很少有族譜會記載商號或行業,徐爵魁留下了《晚年追溯平生苦》一詩:“一生危慮有誰知,處世不殊孤孽兒,籌畫經營興怨謗,胼胝辛苦笑愚痴,守成置業奚堪道,儉積豐財更動疑,半點心田虧我盡,接耕未曉在何時。”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詩中透露的只是做生意之不易。總之,徐爵魁成了巨富,嘉慶八年,徐氏在省城廣州龍津二約建澤江祖祠(紀念開基祖徐宗遠之父,進士徐信的祠堂),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各房紳耆舉公為總經理”。徐信是這一族徐氏入粵的開基祖,從這一點可推知,在廣東省的徐信後裔中,徐爵魁是最有錢最有臉的。不過,沒有任何資料,證明是徐爵魁開創五桂堂書坊。但是,卻有可能是徐爵魁的二弟徐德魁開設五桂堂書坊。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五桂堂書坊出版的都是暢銷書,估計收入可觀。而且,五桂堂還借書頁大做廣告,如歐家全的“衛生葯精精,癬癩皮膚水,濟世水、立止牙痛水、氣痛散、頭刺散”,添喜堂的廣嗣調經丸等。五桂堂從書坊做到書局,從省城做到香港。而且,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其書的銷售,輻射到全國以至於東南亞,相信曾賺到盆滿缽滿。富裕起來的徐氏,後期不斷提高印書的技術含量,從雕板印刷、活字印刷到石印,到手搖機印,到設廠用印刷機開印,經歷了幾個時代的變遷。但幾乎都是進入舊國的事,那麼在清代,五桂堂賺的錢都到了哪裡去?而且,一直沒有發現有任何材料記載過,五桂堂書坊這一支徐氏在花縣的作為。推想一下,如果是從道光年間就開書坊的話,有那麼幾十年的時間,讓這支徐氏積起豐厚的資本,於是到了同治年間,建起了資政大夫祠。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資晸大夫是正二品文官的官階。資政大夫祠的網絡介紹經不起推敲,記錄頗多漏洞,如說南山書院是徐時亮“生祠”的不對,因為既是被“贈”,說明徐時亮已去世,何來“生祠”一說。因這徐氏兄弟請封贈先人,就得出“深得朝廷賞識”的說法也很可笑,任職兵部的說法也很可疑,而徐德魁與徐殿魁是兄弟關係,這裡也錯作父子。徐表正與徐爵魁,更不是父子關係。“百毒百個科”如此錯漏百出的表述,真是令人擔憂。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皇上的敕文用的是“兵部郎中銜”、“兵部主事銜”,一個“銜”字,可知其虛職了,可能兩人在朝廷並非出任實職。遍查清代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年間的《大清縉紳全書》及《清代官員履歷檔案》,根本查不能徐方正、徐表正的名字,再次能證實,他們並非在兵部任職,而是紅頂商人,是捐的銜。族譜也提到,徐時顯”敕授直隸州州同”,應該也是紅頂商人。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至於資政大夫祠,不可能是皇上給錢建的,清朝廷永遠缺錢,總在想方設法賣官銜充實國庫,怎麼會有錢給臣子建祠。別說兵部郎中、兵部主事這樣級別的小官,那怕在朝廷出任封疆大吏的權貴,如果憑着薪俸,做夢也不敢想能營造這樣的建築群。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所以,資政大夫祠之建,肯定是徐方正、徐表正自籌資金建就。若非腰纏萬貫,怎麼可能數年間聳起。而三華徐氏,除了稱雄廣東出版界的五桂堂書坊,還有誰有這樣的財力呢?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因為三華村徐氏族譜資料不全,未能查證兵部郎中銜徐方正、與徐表正兄弟與有關專家考證的五桂堂書坊第一代徐學成、徐學源、第三代徐應溪、徐應河的關係。所以只能設想。如果這一設想對路的話,這座號稱廣州地區建築規模最大的祠堂——資政大夫祠,它的建造之謎,也許就能解開。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清代廣東的紅頂商人很多,如同時期十三行的同孚行的潘正煒,商名潘紹光,捐的也是郎中。《廣州府志》記載他是正四品的中憲大夫。十三行怡和行的伍崇曜,商名伍紹榮,他在鴉片戰爭中慷慨解囊,表現突出,到廣州主持抗英的欽差大臣皇侄奕山上奏:“舉人伍崇曜,捐塞河道銀一萬餘兩,捐修炮台銀三萬兩,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又另捐鑄一萬二千斤銅炮十尊,繳銀三萬餘兩,共計捐銀七萬餘兩,擬請賞戴花翎,以郎中即用。”查《廣州府志》卷五十八“選舉表”,記載他是榮祿大夫。可知郎中一職,是可以捐的。而且捐得越多,職位越高。郎中本來是五品官,後來伍崇曜“以輸助軍餉及調和中外事宜”有功,被清晸府賞給二品頂戴花翎及布晸使銜,已晉陞為品級於資晸大夫那高的從一品的榮祿大夫。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按族譜所稱,徐德魁在嘉慶十四年去世,時年56歲,其獨子徐時顯在嘉慶二十一年去世,時年32歲。時顯有獨子徐方正,父親去世時僅5歲。叔公徐殿魁見徐方正身體孱弱,衣食住行多方關照,並為之保全其身家。還囑咐兒子徐時亮善為教養,撫侄成名。徐時亮遵從父囑,並代堂兄弟時顯經營商業。徐方正長大後得以捐銜請封,感謝叔祖的恩德,因此貤贈從祖父徐殿魁為資晸大夫。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建成於同治九年的資政大夫祠,即是徐方正為紀念他的祖父徐德魁、叔祖徐殿魁與父親徐時顯所建。族譜說徐殿魁囑子徐時亮代徐時顯經營商業,究竟經營什麼?會不會是五桂堂書坊?族譜記載,徐方正是一名秀才,或者,徐方正會不會就是那位“落第秀才”徐學成?徐表正會不會就是徐學源?古人云:“壞鬼書生多別字”,何況商界的人,往往又另起商名,族譜與皇上敕文所記的這一對堂兄弟,與五桂堂書坊的這一對堂兄弟對得上嗎?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有花都的專家疏理出這樣的歷史:


五桂堂書坊一世:徐德魁。他有一位創立有成、德高望重的長兄,很可能是兄弟分家產後,各有所業,而徐德魁大約在嘉慶年間在西關第七甫開設了五桂堂書坊。瑪圖琪嘉慶末年至道光初年在廣州購書,剛好對得上。


五桂堂書坊二世:徐時顯。他生前捐職“直隸州州同”。因為去世得早,堂兄弟徐時亮代為經營。徐時亮是歲貢生 ,咸豐年間舉孝廉方正。孝廉方正是朝廷從民間的讀書人中選擇德才兼備人才的一種形式。自雍正時起,新帝嗣位,都會詔直省府、州、縣、衛各自舉薦“孝廉方正”,賜六品章服,以備召用。乾隆以後,定薦舉後送吏部考察,授以知縣或教職。徐時亮一生並無出仕,如果他是在經營五桂堂書坊的話,哪還有時間去當官?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五桂堂書坊三世:徐方正(徐時顯之子)、徐表正(徐時亮之子),即前文提到的徐學成、徐學源。看來徐時亮在侄兒長大後,就將五桂堂交回徐方正接管,徐表正也佔了股份。徐方正感激從祖父徐殿魁與堂叔父徐時亮“保全其身家”的恩德,於是捐兵部郎中(郎中品級比主事高,可見是大股東),並貤贈從叔祖。這比較少見,因為按定例,只能貤贈親祖父。修祠堂是同治年間的事,可以想見,這是清代五桂堂最興旺的時期。


五桂堂書坊四世:名字不詳。


五桂堂書坊五世:徐應溪、徐應河。1925年,徐應河20多歲,如果到了1972年結業,徐應河約70歲了。看來五桂堂書坊六世已不再承繼祖業。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常言說富不過三代,五桂堂商業的繁盛曾達到五代,實屬罕見了。不過,合情理的推斷還缺一些有力的證據,期待能找到更多關於五桂堂的資料,撥開歷史的迷霧,走近徐氏五桂坊的世界。要完成這一心愿,還要儘力搜羅相關文獻,詳加整理分析,並期望能得到三華村徐氏後人的幫助,共同挖掘這一嶺南文化寶藏。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嶺南文史》1993年04期一篇署名梁威的《五桂堂書坊》全文:自清末至本世紀40年代,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不少家庭婦女愛唱“木魚”(地方民歌)以自娛,當時有著名木魚《花箋記》曾被譽為“第八才子”書;有長篇的《背解紅羅》、《觀音出世》、《紫霞珠》等十分流行。出現這種情況,實與當時印行木魚書的書肆五桂堂書坊不無關係。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五桂堂創辦於光緒年間,地址在廣州第七甫(今光復中路)。由晚清落第秀才徐學成與其堂兄徐學源及林貴、畢襄4人(均廣東花縣籍人)集資白銀600兩,合股經營。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開業之初,五桂堂以木刻手工印製,出版了大量的木魚書、南音、龍舟、曲本、舊小說以及通書、日曆、四書四經等。至舊國初年,改用日本手搖印刷機,印書產量大增,銷路也更廣。至1915年,廣州五桂堂便在香港荷里活道增開了分局,由林貴出任分局司理。十年後,因林貴退股,時任廣州五桂堂總司理的徐學成便着其侄孫徐應河(無漢)赴港接替林貴職務。時徐應河20多歲,極有生意頭腦,因而香港的業務蒸蒸日上,銷路遠芝東南亞及北美洲的華人地區。所以,今天英、美、法等國家的博物館、圖書館都藏有五桂堂印刷的木魚書。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由於現代印刷術飛躍進步,古老的印刷術趕不上形勢的發展,廣州五桂堂書坊遂於40年代末期結束了;而香港五桂堂分局,也於1972年7月關閉。


《荔灣博物館》簡報(第三期)的《西關古老的印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刷店──丹桂堂與五桂堂》與李福清的《德國所藏廣東俗文學刊本書錄》,也有提及五桂堂創始人徐氏兄弟。《荔灣博物館》的文章同樣無寫明出處。李福清的信息來源則是《香港大學所藏木魚書敘錄與研究》(作者為美藉華人學者梁培熾)一書,未知是不是所有資料都是來自轉抄梁培熾。梁培熾一文記錄了五桂堂創始人徐學源之孫徐應溪先生的回憶文字。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李福清的文章提到其中一本戲文:《新選金絲蚨蝶全本》,封面上註明:《同治二年新鐫》,右上方題:“雪花女扮男妝探監”,右下方題:“計逼休書”,左上方題“唐龍光截嫁”,左下方註明,“省城富桂堂藏板”目錄前,下方則註明:“省城五桂堂藏板”,旁側註明:“抱璞樓主人編次”。分五卷五本。正文前標明“五桂堂藏板”,德國柏林圖書館藏本。譚氏目(指譚正璧的《木魚歌·潮州歌敘錄》一文)61頁有五桂堂板,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梁氏目(指美藉華人學者梁培熾在《香港大學所藏木魚書敘錄與研究》一文)77-78頁有香港五桂堂本,梁氏目253-256註明,1949年以後,香港五桂堂分局繼廣州五桂堂之後,繼續出版木魚書,梁氏目錄援引五桂堂創始人徐學源之孫徐應溪先生的回憶,‘五桂堂始創於光緒中葉’,約於開設二十年左右,即轉入舊國了。五桂堂創辦於廣州省城西關第七甫閘口第一間鋪位(見253頁),果如此,則五桂堂當開設於19世紀80年代末,然而同治二年,早此20多年,因此我對徐先生的回憶未敢盡信。我懷疑五桂堂之開始或更早些,待考。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李福清也寫及他在德國法蘭克福K·T·Völcker舊書店看到的1864年目錄,其中也有五桂堂本《新刻玉簫琴記全本》,於是再次質疑了徐應溪的回憶:“如果本人前面所引五桂堂創始者之後人徐應溪先生的回憶確實可靠,那麼譚、梁二氏所著錄者均應為光緒中葉之後的版本,然而我們所引的書目確為1864年所制,此作品當於1864年以前。”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我們再來看一看《荔灣博物館》簡報(第三期)第8頁《西關古老的印刷店──丹桂堂與五桂堂》一文: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在印刷業未發展之前,多以木刻手工刊印,廣州西關第七甫有一間叫五桂堂的書坊鋪,是清代同治至光緒年間開辦,五桂堂開業之前,還有一間丹桂堂,丹桂堂業務是專刊印木魚書、班本(劇本)、龍舟、民歌等刊物,那時木魚書、龍舟等書籍,非常流行,生意繁忙。繼有花縣人徐某(傳為徐學成)開設五桂堂,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用手搖印刷機,除了出版木魚書、版本龍舟等刊物之外,還印刊舊小說如《玉梨魂》《碎琴樓》《恨海》《九命奇冤》等及通書日曆而至紅皮書、四書五經,因而印量大增,銷路愈廣,至一九一五年,五桂堂生意興盛,更在香港荷里活道開設分店,銷路直達東南亞而至海外各地,今天英美各國圖書館,都以藏有我國丹桂堂、五桂堂的古老印刷書刊以為榮。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在生意繁盛時期又有一間華興印書局,專刊四書五經等讀本。後因印刷業日益改良,飛躍進步,而古老而遲鈍的工作,趕不上形勢,五桂堂於抗戰結束後,沒有復業。香港的五桂堂,尚有一些人當古董書看,但亦不多,至七十年代亦宣告結束。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在清代,設在廣州第七甫的五桂坊早期是用雕板印刷,故開始並未用書局的提法,早期的書只是印着“五桂堂板”或“五桂堂木刻本”、“省城五桂堂藏板”、“省城第七甫五桂堂藏版”等字樣。如西柏林普魯士文化圖書館收藏的《陳世美三官堂全本》,上方印着“宣統辛亥新鐫”,下方印着“五桂堂”,左方下側印“粵東第七甫閘口開張”,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是第七甫五桂堂機器板。《五桂堂書坊》一文稱:“至舊國初年,改用日本手搖印刷機。”然而,宣統辛亥(1911年)年的《陳世美三官堂全本》,已是機印。。。


也就是,資政大夫祠可能是五桂堂的股東出資修建的。

第3105回:寒窗書劍十年苦讀,指望蟾宮攀折桂枝 - 天天要聞

黃劍博參考資料,文化的積澱 傳世的華章。

1. 資政大夫祠 .百度旅遊;

2. 花都 資政大夫祠建築群 .廣東文化網。

3. 《末代皇朝的遺本:我國探險家卡爾·弗里德里希·紐曼的生平及其珍稀我國收藏品》,卡爾·弗里德里希·紐曼(Karl Friedrich Neumann),奧諾拉托·馬圖奇(Onorato Martucci),艾提安·馬克·伽特赫梅赫(Etienne Quatremère),喬治賴斯米勒(Georg Reismüller)。


第3106回:花縣一支畢彰德行,畢氏大宗祠沐皇恩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