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質疑粉飾業績的微芯生物,選擇發公告澄清“自身清白”。
12月1日,微芯生物發布公告稱,經查在《微芯生物財務激進護航再融資》一文中公司不存在“2021年都採用了較為激進的研發投入會計處理政策”的情況。
在《證券市場周刊》發布的這篇報道中,直指微芯生物採用了更加激進的研發投入會計處理政策,大額在建工程也存在延遲轉固之嫌。並稱:“如果沒有激進的會計政策,2021年將發生更大的虧損,此舉存在粉飾業績護航再融資之嫌。”
微芯生物是2001年由魯先平在深圳創立,與國內大多數醫藥企業以仿製葯或 me-too(跟蹤模仿)類新葯開發為主不同,微芯生物主攻 first-in-class(同類首創)級的新分子實體原創葯。
作為一家在中國已經做了20年的原研葯企,微芯生物是為數不多能夠實現盈利的生物葯企,從2017年至2020年,凈利潤分別為2407萬元、3116萬元、1942萬元以及3105萬元。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微芯生物營收為2.76億元,凈虧損3874萬元。
(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目前微芯生物已獲批上市的藥物有兩款,分別為西達本胺和西格列他鈉,兩者均為國家1 類原創新葯。西達本胺的主要適應症為淋巴瘤以及乳腺癌,而西格列他鈉則主要針對用於配合飲食控制和運動,改善成人I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其中西達本胺為微芯生物貢獻了超九成的營收。根據2020年年報,微芯生物實現營收2.69億元,其中西達本胺的銷售收入達2.45億元,佔總營收比例達91%。
但就是被稱為“中國原創葯拓荒者”的微芯生物,業績比不上成立時間比它晚的君實生物、信達生物。根據2021年半年報,君實生物、信達生物以及百濟神州三家葯企的營收分別為21億元、19億元以及49億元。
(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除了營收規模,微芯生物149億元的市值遠不及虧損近300億元百濟神州的“零頭”。截至12月1日收盤,百濟神州的市值高達2594億港元。
本身做原創葯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但高回報”的產業。一般來說,1萬個化合物里只有1個分子結構適合新葯開發,一個新葯研發周期長達10至15年,需要超過1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成功率僅為萬分之一。但是由於原創新葯受到專利保護,一旦上市可以壟斷市場銷售,每年將為製藥公司帶來上億美元的收入。
但是這個“神話”卻並未在微芯生物身上上演。2019年,微芯生物作為科創板首家上市的生物製藥企業,也被稱為“創新葯第一股”,股價上演了“上市即巔峰”的走勢。
從2019年8月12日上市首日微芯生物股價飆升至最高點125元/股,之後一路震蕩下跌,截至2021年12月1日收盤價36.25元/股,股價跌幅超70%,市值蒸發超360億元。
為什麼同樣是生物葯企,甚至作為原研葯企的微芯生物與其他葯企在資本市場受到的“待遇”截然不同。從平安證券的研報,我們能夠看到,微芯生物的市場實在“有限”。
平安證券指出,微芯生物的西達本胺是目前中國唯一治療外周T細胞淋巴瘤的藥物(PTCL),2019年PTCL新發病例為2.32萬人,屬於罕見病。
這也意味着其業績增長空間有限,根據平安證券研報給出的數據,在淋巴瘤以及乳腺癌微芯兩種適應症上,西達本胺能夠達到的銷售峰值,分別為6.27億元和11.63億元,累計不超過20億元。
此外,微芯生物另一款治療糖尿病人的藥物西格列他鈉,於2021年10月獲批上市。雖然糖尿病是一個大病種,但是微芯生物的藥物針對的是2型糖尿病,該病症當前主要的治療藥物包括胰島素及其類似物、雙胍類等。該領域的藥物數量眾多,競爭激烈。
就拿由默沙東研製的降糖經典藥物西格列汀來說,2006年獲批上市後,暢銷10多年,2020年西格列汀全球銷售額仍高達33億美元,在中國也有14億元的銷售額。
在藥效上,西格列他鈉能為患者帶來與西格列汀相同的血糖調控效果,同時,在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等方面的數據還優於西格列汀。雖然藥效更好,但是能否在這個已經是紅海的領域搶得一席之地,對於微芯生物來說,並非易事。
(作者丨市界 曾嘉藝 編輯丨廖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