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療養。自然的產物是最適合脾胃的“補品”,草木蟲魚,瓜果菜蔬,無分貴賤,皆可成為有益於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學活用,當自己的“調養師”。
醫學指導: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學術流派學術帶頭人 盧傳堅 教授


烏雞是我國特有的藥用家禽,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據傳烏雞是兩位仙女被妖風捲入煉丹池,忍受烈焰鍛煉,皮肉、內臟、骨頭俱被燒得焦黑,丹藥出爐時,兩位仙女華成一對白鳳烏雞,為防止妖魔再次興風作浪,仙子留在人間,為百姓祛病除邪,造福後世,所以被叫“神鳥”。而泰和烏雞則是烏雞中的珍品,當年日本攻下南昌,轟炸泰和,泰和烏雞幾乎絕種,科學家為保護泰和烏雞,喬裝在當地散戶飼養,保留了這個珍貴雞種。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為保護泰和原種烏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財力,現泰和烏雞聞名國內。烏雞素有“滋補勝甲魚,養傷賽白鴿,養顏如珍珠”的美譽。

本草功效
據《本草綱目》記載:“烏骨雞,有白毛烏骨者,黑毛烏骨者,斑毛烏骨者,有骨、肉俱烏者,肉白骨烏者;但觀雞舌黑着,則骨肉俱烏,入葯更良”。結合《本草綱目》與《本草備要》對其功效描述,烏雞甘平無毒,雞屬木類,骨黑屬水,得水木之精氣,所以能補益肝腎,益助陽氣,退虛熱,補血虛。
烏雞作為藥材進行使用的代表作當為烏雞白鳳丸,烏雞白鳳丸通過各種藥材搭配,讓烏雞的功用得以彰顯,而烏雞作為藥材使用的首創者為三國時期的華佗。當年華佗的母親得了重病,由親戚陪同來到徐州,想在臨死前見自己兒子一面。華佗心中愧疚,他含着淚,幫母親詳細診察,脈象沉遲無力,生命危在旦夕,華佗給母親熬了人蔘湯,雖然情況有所好轉,但是病情危重,無法逆轉這個局面。華母就想回到家鄉度過人生的最後時光,臨行前,華佗叮囑護送親戚:“我準備了人蔘湯和急救藥,路上代茶飲用,可防中途故去,我隨後就趕回家鄉”。送走了華母,華佗也把徐州事情處理妥當,就快馬加鞭回到家鄉,推開家門,所見情景讓他大吃一驚:華母不但沒有去世,反而氣色大有改善,還能坐着跟人交談。華佗喜出望外,問照顧他母親的親戚,親戚說到:“我們回家路上,晚上經過一個小莊上,莊上只有九戶人家,晚飯時,我從一戶人家買了一隻公雞熬湯,把您開的葯與雞湯混在一起,讓老人家喝了。第二天早上,老人家感覺好了不少,就把剩下的湯全喝了。回到家,老人家的病情就好轉了”。華佗問到:“你買的是什麼樣的雞?”親戚回答:“那隻雞白毛、鳳頭,皮肉都是黑的,當地人稱為烏雞”。華佗想應該是烏雞起了主要作用,他又買了幾隻烏雞,按照原來方法繼續煮給華母飲用,不久華母的病徹底康復了。

細解本草

女子“以血為本,以氣為用”,血當中又以肝血為重,氣當中又以腎氣為先,烏雞甘平無毒,雞屬木類,骨黑屬水,得水木之精氣,根據五行相生論,水能生木,木能生火。黑色屬水,入腎,腎具有封藏全身氣血的作用,是人體精華聚集之處,但是精氣需要為人體使用,必須藉助木氣的生髮作用。雞屬於木類,通於肝,能調動腎中的精華,化生為氣血,為人體所用,所以具有補益肝腎的功效。木能生火,火能生心,心能生血,所以烏雞能治療一切肝腎不足及血分虧虛狀態,多用於治療消渴及噤口痢,以及胸脅腕腹絞痛,益產後虛弱、崩中帶下等。
活用本草

粵菜的特色是“取之自然,烹之自由,食之自在”,而粵菜由廣府菜、潮州菜、客家菜等組成,而烏雞湯是廣府菜的代表,廣府地區使用烏雞的方法多樣,與西洋參燉,可以補益氣陰,又可以增強烏雞補益氣血的作用;與阿膠、黃精、桂圓、紅棗、枸杞、桑葚同煮,增強補益肝腎陰精的作用。要注意,烏雞對於實熱證或外感發熱病人是不適宜使用的。
蟲草花烏雞湯
材料:烏雞半隻,蟲草花30g,客家娘酒半小杯,蜜棗5個,桂圓5個,生薑、枸杞、鹽少許。
做法:烏雞切塊,入開水汆燙後,撈出洗乾淨,把烏雞、蜜棗、桂圓、生薑、枸杞、蟲草花放入瓦鍋中,加水超過材料1-2個手指節,大火煮至水滾,繼續煮5-10分鐘後,轉小火蓋上蓋子,慢燉1小時後加入客家娘酒,繼續慢燉30分鐘至1個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點擊“閱讀原文”,瀏覽補土論壇,還可獲取更多資訊哦~

專家介紹

盧 傳 堅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醫大師禤國維教授弟子,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人才培養對象,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學術流派學術帶頭人,銀屑病臨床與基礎研究創新團隊負責人。現任廣東省中醫院、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副院長。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免疫學分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藥免疫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銀屑病專委會委員,廣東省醫學會皮膚性病分會銀屑病學組副組長,廣東省中醫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標準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標準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中醫藥學組組長等職務。
主持並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多項;主編出版專著20部(英文專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SCI收錄60多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和軟件著作權共9項,國家中藥新葯臨床批件1項,中藥新葯研發成功轉讓2項,獲省部級教學、科研成果獎共12項。曾榮獲“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首屆傑出女中醫師"、“中國女醫師協會五洲女子科技獎”、“南粵巾幗創新十傑”、“廣東省三八紅旗手標兵”等稱號。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流派
圖片源自網絡
編輯:朱海媚 責編:宋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