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靖
券商中報已經發布完畢,投行業務條線“答卷”如何?
據Choice金融終端統計,2022上半年券商投行收入總體平穩,41家上市券商投行凈收入259.09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65.74億元同比略微下降2.50%。其中,行業前十券商投行業務收入佔比超七成,而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金公司三家頭部券商投行業務收入為89.66億元,佔比近四成。
同時,券商投行業務也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情況,多數頭部券商投行業務收入保持增長,但中小券商整體業績大幅下錯,展業難度顯著增加。
隨着2022進入後半段,股票註冊制改革紮實推進,政策面利好頻出,有券商研報指出,IPO常態化將為券商投行業務帶來機遇,投行業務有優勢的券商將更加受益。
中信證券投行收入奪魁,“三中一華”格局被打破
2022上半年,上市券商投行業務之間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盡顯,並在頭部券商中更為突出。
統計數據顯示,券商投行業務的“馬太效應”持續凸顯。從投行收入來看,中信證券以34.53億元奪魁,中信建投、中金證券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別實現收入28.32億元、26.81億元。

投行收入超20億元的還有海通證券(24.35億元)和國泰君安(20.74億元),這兩家券商與“三中”共同位列前五,合計實現凈收入134.74億元,佔據41家券商投行收入總額的一半。
此外,投行收入排名前十位券商還有華泰證券(16.91億元)、東方證券(8.59億元)、申萬宏源(8.13億元)、光大證券(8.08億元)、招商證券(8.04億元)。
增速方面,天風證券投行收入增長53.79%排在首位,東興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國聯證券均漲超四成,還有方正證券、長城證券、財達證券、中國銀河、華安證券、國泰君安漲幅居前。
收入排在後部的東北證券、華西證券、浙商證券、太平洋、中原證券等券商上半年投行業務收入下滑超過50%。行業人士認為,這個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券商之間的業績分化正進一步加劇,呈現強者恆強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小型券商投行收入下滑之外,像中泰證券(-34.67%)、國信證券(-30.65%)、興業證券(-22.67%)、光大證券(-23.61%)、招商證券(-15.10%)這樣的中大型券商投行收入也出現大幅下滑。
座次變化也成為上半年投行業務收入比拼的一大看點,具體來看,投行業務具有傳統優勢的中信建投證券、國泰君安、東方證券、申萬宏源均實現位次提升。
而華泰證券、中金公司、海通證券、光大證券、招商證券、國信證券卻出現位次下滑,值得注意的是,華泰證券更是跌出前五位,打破以往“三中一華”的格局。
腰部券商投行凈收入的差異雖然較小,但位次輪動卻更為明顯。上半年,天風證券投行業務收入5.62億元,同比提升53.79%,提升5位,位居第14。東興證券實現投行業務收入5.70億元,同比提升41.55%,提升4,位居第13。
幾家歡喜幾家愁,在41家券商中,華西證券和東北證券的投行業務則遭遇滑鐵盧,分別下滑10、4位,排名跌至行業後部。
2020和2021年是投行大年,註冊制、再融資新規等政策紅利帶來了巨大機會,頭部券商無疑是這次機會的最大受益者,整體來看,中小券商的生存空間正在被壓縮。
興業證券非銀分析師許盈盈認為,近幾年股權融資集中度的大幅提升是投行收入集中度提升的主要原因。就國內市場而言,競爭格局尚未穩定,頭部券商展示了一定的競爭力,但定價權並不高。當前國內股權融資市場集中度有提升趨勢,也有提升空間,未來頭部券商將展開角逐,而非頭部券商在這一領域的業務空間將受到進一步擠壓。
中信、中金等投行隊伍繼續擴容,光大、華西等保代流失明顯
投行業務競爭暗流涌動,除了體現在投行業務收入和市場佔有率的此消彼漲上,也呈現於各家券商保代數量的波動變化上。
保代團隊人數的增減可以視為投行業務興衰的一個重要指標。Choice金融終端顯示,今年上半年保代人數增長較多的有中金公司、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國信證券、海通證券等,保代人數減少較多的有平安證券、國海證券、中原證券、光大證券、華西證券等。

整體來看,上半年投行業務增員明顯的券商,投行業務較為順利。如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以及中金公司等券商不僅項目多,且通過率高,今年上半年已保薦成功(含聯席)的IPO項目分別為18.5單,11.5單,9.5單,過會率均為100%。
而保代人員外流明顯的券商,上半年投行項目則出現不同程度的“挫折”。例如,光大證券IPO項目廣東揚山聯合精密製造股份有限公司首發暫緩表決(後通過);招商證券江蘇大豐農村商業銀行未能順利過會。此外,華西證券、國海證券、東北證券等券商投行業務還收到過監管罰單。
“近兩年來,中小券商投行業務不太好做,特別是資源與市場日漸傾向頭部,頭部券商自然也看準機遇擴充隊伍。”有北京一券商投行人士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