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柏林電影節,絕對是華語電影的高光時刻:演員王景春和詠梅憑藉王小帥導演的《地久天長》分別斬獲了最佳男女主角獎。
但你知道嗎,詠梅(《地久天長》)的影后差一點就被一個十歲女孩給搶了——這個女孩就是電影《系統破壞者》里的女主角本尼的扮演者海倫娜 · 曾格爾。
十歲的女主角演技爆表,把一個歇斯底里的破壞狂,她極度脆弱、傷痕纍纍的內心表現得淋漓盡致,演出了一種徹骨的疼痛感。
《系統破壞者》一上映,爛番茄(國外影評網站)新鮮度就高達94%,後來更直接代表德國衝擊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足以證明這部片子的優秀。
一個十歲的女孩,究竟能有什麼特別的故事,引起大家這麼的熱切關注呢?
01
她是孩子,也是惡魔
9歲的本尼,金髮碧眼,笑容像冰淇淋一般甜美。可實際上她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易怒、狂躁,再加上她精力旺盛,力大過人,攻擊性極強,十分危險。
影片一開始,她正發出野獸般的嘶吼,朝老師吐口水,一個人追打一群孩子,誰都摁不住她,佛擋殺佛,人擋殺人。
只見她掄起玩具車,咣咣幾下就把玻璃砸裂了,防撞玻璃......還是德國造的啊!
任何一點刺激都會讓本尼爆炸。罵髒話還算溫柔的,她能大白天脫了褲子在老師門口撒尿,你敢信嗎?
東西想搶就搶,搶完同學,搶商店。
打人,一掌下去滿臉開花。
老師叫她去上學,劈頭就是一刀,砍你咋的?!
這哪兒是9歲的小蘿莉,整個一魔童轉世,教養院被她攪得天翻地覆,人心惶惶。
老師說:“真希望現在能把孩子關起來。”
哈哈哈,一個老師怎麼能瞎說這種大實話,還不是被她逼的嘛!
由於劣跡斑斑,已經沒有地方願意收留本尼了,她創下了被37家機構拒絕的紀錄。再這樣下去,只能送她去非洲的教養基地了。
就在這時,機構給本尼請了一位憤怒管理教練,光聽這頭銜就很專業了。
他叫米夏,人高馬大,面色冷峻,一看就是個狠人,專治青少年各種不服。在米夏的管教下,本尼果然發生了180度的大逆轉,米夏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呢?
米夏的成功之處就兩個字——特別。
雖然《系統破壞者》是一部講特殊兒童的電影,但是米夏這個角色,特別值得家長好好研究,比如他和孩子溝通、情感互動的專業技巧和經驗,這種能力父母必備。
02
身份特別
米夏在青少年時期也有暴力傾向,所以他比別人更能體會本尼的感受。
當本尼終於被制伏綁在床上時,別的老師覺得麻煩解除,米夏感到的卻是本尼內心的痛苦和恐懼。相同的經歷,觸發了一種比同情更深的感情。
本尼被打了鎮靜劑後,米夏一直在窗外看着她,久久地注視。
眼前的一切,一定是喚起了米夏一段沉睡的記憶,他同情本尼的同時也是在關懷自己。在他心裡產生了一種需要,需要通過治癒本尼來安撫自己曾經的傷痛。
從這一刻起,米夏和本尼兩個人的生命中發生了一種奇妙的聯繫,使得米夏承擔起了比一個教養員應該承擔的,更多的責任。
因此,他對本尼的投入比任何人都多。其他人見本尼像見瘟神,只有他主動提出來,在森林小屋與本尼相處三周,一對一的進行治療。
對比我們的現實生活,如果孩子做了錯事,父母都知道解決問題要靠充分地溝通。但這部影片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發——和孩子溝通前,父母更應該先和自己的內心溝通。
當我們要教育孩子時,是否能先想一想,自己在童年時是不是也打過架,說過謊,考砸過,被叫過家長……如果有,問問自己當時是什麼感受,什麼原因,怎樣解決更好。
有這個過程,我們就能更理解孩子,衝突和矛盾自然就少了。
甚至可以把孩子的成長和自己內心潛在的問題聯繫起來,互相點亮對方,互相滋養,和孩子一起相伴成長。
這點隱秘的特別之處,使得教育產生奇蹟。
03
特別會溝通
米夏的第二個特別是,會和孩子溝通,對小孩很有一套。
他倆第一回見面就很失敗。本尼送了米夏兩個字:你滾!米夏二話不說就滾了。
第二次見面,米夏也不理本尼,他和別的孩子玩。這下本尼不幹了,問米夏:“你為什麼不陪我玩?”
米夏說:“可以,我贏了你就要去上學。還有,不能再用刀了”。
兩次態度截然不同。
叫米夏滾的是本尼,主動要求一起玩的也是她,米夏趁機還對她提了要求。
這個米夏果然有兩下子。
像本尼這種攻擊性強的孩子,會比較孤獨,因為同學老師都怕她,沒有人願意跟她玩,所以本尼特別需要有人陪。
米夏就抓住這一點,讓本來拒絕他的本尼,主動靠上來。一場桌遊玩下來,兩人成了朋友。
米夏陪玩也有技巧。他會製造一些小意外,比如擊掌時,米夏故意躲開,本尼一個沒想到,就被逗得哈哈大笑。
接着,本尼反手就晃了米夏的點,兩人開心大笑。這個細節可以看出,本尼多麼淘氣,聰明,可愛。而且,他們天生就有一種默契。
一場桌游,米夏就讓本尼收了神通,乖乖上學去了。
米夏都做了什麼呢?
首先,找到孩子的需求——陪玩。然後,在陪伴中提供快樂,分享快樂,快速獲得本尼的好感,從而和她建立情感聯繫,使她容易管教。
童年期最主要的需求就是依戀,孩子依戀誰就聽誰的。米夏陪本尼玩,逗她開心,就是為了親近她,給她一種甜蜜美好的體驗,也就是幸福感,這是產生依戀的根源。
一旦產生了依戀,管教的目的就達到了一半。(當然,我們絕不能利用這個來控制孩子)
所以說,父母和孩子的親密關係決定了教育是否順暢。因此,我們首先應該學會如何陪伴孩子,如何快樂的相處,讓孩子全身心地依戀父母。
不過,以上只是米夏成功的第一步。
接下來,他把本尼帶到了森林小屋,他們像父女那樣一起生活。米夏教本尼用斧子幹活,折掉廢的棚子,伐木,做鞦韆,在院子里翻跟頭。
這個過程中也暴發過衝突,但風雨過後,更加深了信任和了解。
一天晚上,本尼在熊熊的火堆邊敞開了心扉,米夏這才第一次正二八經地教育了本尼幾句,真的只是幾句而已。
本尼問他:你以前也打架嗎?
米夏:人是會變的。
本尼:可是我做不到,我總是要逃跑,這樣我就不能回到媽媽那兒。
米夏:我們可以改變。
按說,米夏應該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好多爆金句,他怎麼兩句話就給打發了?
細想想,實際上米夏做得很恰當。
一來,本尼在教養院肯定沒少被叨叨,道理她早就聽煩了。
二來,更重要的是,從她問的問題——“你以前也打架嗎”就可以確定,本尼心裡已經發生變化了。
教育的作用就是使人轉變,不光是行為,更是內心的變化。既然變化已經發生在本尼心中了,就無須再多說什麼,只要給她信心就行。
接下來的對話更有趣。
米夏說,我們可以改變。本尼卻沒頭沒腦地說了一句:那隻狗很煩人!
之前,本尼在農場被一隻亂叫的狗刺激到,她發過一次怒。當米夏叫她改變,學會控制自己時,她一下想起了這隻狗。覺得做不到,原因是狗太煩人了。
其實她想說,這事兒不怪我呀,誰讓那隻狗那麼煩人的;再引申一下,她真正的意思是:我暴躁、打人、胡作非為,也是因為別人對我不好,他們太可惡了。
米夏完全領會本尼的想法,但他只說:不,狗不煩人,它只是在盡它的本分。
看破不說破,這是米夏最高明的地方。
他只告訴本尼,不怪狗,狗又不是沖你。那麼該怪誰,是誰的不對,他沒有說,留給本尼自己品。
這麼做,一是給本尼留面子,二是讓孩子自己悟。如果讓孩子感到這是自己想明白的道理,比我們告訴他一百遍都管用。
米夏式的溝通有太多值得父母們好好學習的地方了。本來,應該給大家再總結一下,我也學米夏,話不說滿,自己總結出的道理更深刻。
04
成為孩子生命中最特別的人
米夏第三點特別是,他是本尼生命中最特別的人:
在別人眼中本尼是系統破壞者,而米夏卻親切地叫她“戰鬥小鬼”。
別人不許本尼說髒話,米夏卻好奇地向她打聽:都有什麼髒話啊?
本尼不想吃藥,米夏竟說:你可以把它拿到門外吃。他覺得本尼正常,不用吃藥。
當本尼發狂時,米夏把她緊緊地摟在懷裡,直到她平靜下來。而別的教養員不是把她關到門外,就是五花大綁捆在床上打鎮靜劑。
本尼犯了錯,米夏是真生氣,他氣呼呼地甩下本尼走了。可沒走兩步又怕她凍着,再回過頭,幫本尼把衣服弄好,把鞋扣上。
別的教養員,對本尼既不批評也不親近,保持着不遠不近的專業距離。而米夏對本尼就像一個愛之深恨之切的父親。
最最特別的是,當米夏嚴厲批評本尼時,本尼竟然不吼不叫,一聲不吭地跟在米夏身後,傷心委屈,像一隻小狗狗那麼乖。
米夏是唯一能讓本尼卸下心防,不再緊握雙拳,隨時準備和這個世界決以死戰的人。因為他越過了教養員的界線,越過了偏見,給了本尼只有父母才能給予的特別的愛。
而本尼真正需要的不是同情,不是照顧,是不可取代的母愛父愛。
所以當米夏在三周的相處中,與本尼建立了父女般的感情時,本尼就被治癒了。
眼看本尼離完全治癒只差一步,但這一步卻是遙不可及,難以跨越的。
極度渴望被愛的本尼,就像野獸嘗過了血一樣,知道了愛的滋味。治療結束後,為了讓米夏帶她回家,本尼把自己撞得頭破血流。
她對米夏說,如果我殺了你的妻子和孩子,你能做我爸爸嗎?
米夏再愛本尼也不敢拿家人冒險,他收回了感情,這對本尼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她再次發病,差點死在森林中。
最後,本尼還是被送往了非洲。登機前,她衝過安檢,推倒行人,系統破壞者本尼大鬧機場。她一路狂奔,突然縱身一躍,影片嘎然而止。
顯然,這就是系統破壞者的結局,他們砸爛一切,破壞所有,然後也毀滅了自己。
心理問題嚴重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有時是毀滅性的,而且心理疾病的治癒一直都是難題。影片中的本尼,既是破壞者也是被破壞的人,她的攻擊性來自於內心的殘缺不全。
作為家長,什麼時候都應該把孩子心靈的成長放在第一位,良好的親子關係,長久的安全感,以及像米夏那樣的溝通方式,永遠都是大寫加粗的父母必備技能。
如果哪天當父母要考證了,建議把以上寫進考試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