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早期“中國小姐”選拔現場
“中國小姐”的選美歷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當年4月底到6月初,第一屆選拔賽在高雄、台中、台北等地舉行,由《大華晚報》(已於1989年停刊)主辦,冠、亞、季軍分別為林靜宜、葉睦秋、汪麗玲。
時年22歲的林靜宜,甫自實踐家專(實踐大學前身)畢業,作為歷史上首位“中國小姐”,林靜宜獲推薦參加當年8月在美國舉行的國際小姐選拔賽,雖然未獲得任何名次,但在僑界受到熱烈歡迎。
第二屆“中國小姐”於1961年登場,同樣由《大華晚報》主辦,冠軍有三位,分別為馬維君、汪麗玲及李秀英,其中汪麗玲是第一屆的季軍,李秀英則是第一屆的第五名;亞軍亦有三位,分別為趙令瑜、田敏媛及李厚倫;季軍為陳美女。
台灣有關機構後來分別推薦馬維君、汪麗玲和李秀英參加長堤世界小姐、環球小姐、倫敦世界小姐比賽,馬、汪止步15強,李秀英則勇奪第二名,後來因為第一名的英國小姐棄權,她也成為首位在國際選美比賽中奪冠的中國人。
方瑀
第三屆“中國小姐”在1962年舉行,由9家單位共同主辦,共有9名佳麗上榜,其中冠軍有三位,分別是方瑀、劉秀嫚及江樂舜。方瑀後來嫁給時任“內政部長”連震東之子連戰,冠夫姓叫“連方瑀”。
又過了兩年,第四屆“中國小姐”1964年登場,同樣選出9人,冠軍為趙令瑜、於儀及林素幸。有資料顯示,台灣資深演員歸亞蕾是當年“中國小姐”高雄區冠軍,由此開始演藝生涯。
歸亞蕾
漸漸地,島內民間開始流傳“中國小姐”是為高官選兒媳所舉辦,加上主辦單位財務狀況不佳,1965年“行政院”不堪輿論壓力,下令停辦“中國小姐”選拔,這一禁就是20多年。
上世紀80年代末,台當局再度開放三合一選美比賽,分別代表環球、世界、國際小姐台灣賽區。為了跟大陸選拔的中國小姐相區隔,台灣使用所謂“中華民國小姐”、“中華小姐”、“台灣小姐”等頭銜,不過民間仍習慣稱“中國小姐”。
時隔24年,1988年島內再現全台性的選美活動,而且一年就有兩場。由台北市觀光協會主辦的“國際佳樂小姐”選拔賽,選出凌蕙蕙、趙英華、周慧芬、蔡靜美及陳春利五位佳麗。
另一場選美則由中國時報、中國電視公司及商界大亨唐日榮等人合組的“中國小姐選拔會”主辦,選出冠亞季軍各三名,其中近來捲入緋聞風波的張淑娟當時與胡翡翠、吳逸寧並列冠軍。張淑娟1963年出生,曾做過空姐,在獲得“中國小姐”後,她又參加國際小姐選拔,勇奪第二名,同時獲得最佳人緣獎。
張淑娟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小姐”選拔在爭議中舉行,各主辦單位也是糾紛不斷,但基本上保持每年至少一場的頻率。像是今年代表國民党參加南投縣長選舉的許淑華,即是1996年“中國小姐”第四名。
許淑華
1940年出生於重慶的唐日榮,後來隨父親來到台灣,並在這裡接受教育。台媒報道稱,他在兩伊戰爭中靠販賣軍品生意致富,號稱“中東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返台承辦多項選美賽事,被稱為“選美皇帝”。1998年唐日榮因病去世,選美活動跌入低谷,“中國小姐”漸成絕響。
進入新世紀,島內執政當局加快“去中國化”步伐,各類選美活動雖說層出不窮,但往往染上“台獨”的味道,和以前“中國小姐”選拔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