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格鬥中,最實用的技術是哪一項?
毫無疑問,那便是摔倒並降服。
其實這一點已經無數次被先人們所印證,世界各地都有屬於自己的摔跤技術。
在地面上通過關節技、絞技制服對手,也是現代MMA獲勝最經濟的方式之一。
而摔♂跤,在茫茫互聯網世界中,已經成為一個猶如幻光的詞彙。
它既代表着森林之精的情懷,又代表着互聯網戰士的街斗終極夢想。
今天介紹的武術,就是一種源自歐洲,專供降服の藝♂術(哲♂學)。
——擒拿摔跤(Catch Wrestling)。
你有可能沒有聽說過。
但如今的自由式摔跤、職業摔角甚至是MMA,都得管擒拿摔跤叫一聲祖宗。
手機中的表情包也是
R.I.P
歷史與源頭
早在公元前古希臘時期,無限制徒手格鬥(點擊查看潘克拉辛)、拳擊和摔跤就成了重要的奧林匹克項目。
自此之後,拳擊和摔跤便成為了歐洲大陸上主流的格鬥類運動。
古希臘摔跤
隨着歷史發展,拳擊在近代進化成了我們熟知的模樣。
而摔跤,則在法國正式成為了一項純粹的體育運動——古典式摔跤。
古典式摔跤最大的特點既是不能抄腿攻擊,雙方只是通過上半身的角力將對手拖入地面獲勝。
很快,人們就發現古典式摔跤局限性很大,總之就是規則繁雜,不太能打。
1870年,英國佬John Graham Chambers(後文中稱為錢伯斯)融合古典式摔跤、英國蘭開夏郡的本地摔跤,推出一種全新的摔跤模式。
John Graham Chambers
說到錢伯斯,這位先生可對現代格鬥運動做出過巨大貢獻。
1867年,他極大地完善了拳擊規則,在原本粗糙的拳擊規則之上細化了每回合3分鐘、必須佩戴拳套等細節。
但錢伯斯的主業其實是賽艇,與本文關係不大,暫且不表。
錢伯斯摔跤系統不局限於使用上半身角力,選手可以使用任意招式,包括攻擊腿部達到摔倒的目的。
進入地面後比賽還未結束,選手會選擇一些來自民間和古老潘克拉辛的降服技術,迫使對手認輸。
這一體系既是本文主角——擒拿式摔跤。
裸絞、肩鎖、十字固、腿鎖等基本的關節技和絞技都是常見的技巧。
迷の體位
雖然看上去很像柔術,但是擒拿摔跤的要旨確是壓迫和控制。
倆大老爺們在地上摩♂擦,使用一切手段降服對手,比賽風格也特別硬核,斷筋錯骨是常見的事兒。
因為不甚正規,擒拿摔跤也就只能在各種狂歡節上作為娛樂項目出現。
比賽也常常不受控制,拳打腳踢甚至咬人等招數能上的都上,一切都是為了烘托狂歡氣氛。
因為技術粗糙,打法野蠻,擒拿摔跤經常被主流格鬥項目嗤之以鼻。
20世紀初,當這一瘋狂的運動進入北美,事情就轉變為了我們熟悉的節奏。
在北美高度商業化包裝之下,擒拿摔跤正式變為了一項吸金利器——職業摔角。
摔角在墨西哥已經成為了其文化的一部分
當時的摔角還是以體育競技為主,娛樂為輔,有點類似於如今的MMA比賽。
誰知現在完全成為了一種“格鬥娛樂”的存在。
而1904年的美國聖路易斯安娜奧運會上,擒拿摔跤正式進入奧運會。
自此之後經過規則更改,取消了極富攻擊性的降服技,成為了現代人們熟知的比賽——自由式摔跤。
全球開花
20世紀初的世界就像一鍋混亂的粥。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接兩次世界大戰,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動蕩造成了文化和體育的頻繁交流。
無數格鬥術從這個時代湧現,而擒拿摔跤作為底層人民、無良商人的狂歡,自然走向了世界。
此時,一種從日本發源,同樣以摔柔為主的運動走進了西方人的視野。
那就是嘉納治五郎整理各路古柔術之後所創立的柔道。
柔道在西方世界引起了一陣轟動,巧妙的發力方式、穿衣投技、精巧的降服技吸引了無數捧哏。
一時間,英國有巴頓術,蘇聯有桑博,而南半球的格雷西家族也在蠢蠢欲動。
柔道和擒拿摔跤就像針尖對麥芒,最強哲♂學戰技之爭就此揭開帷幕。
1914年,世界擒拿摔跤冠軍Ad Santel擊敗了來自日本的柔道黑帶五段挑戰者Tokugoro Ito。
猛男代表Ad Santel
基佬之戰擒拿摔跤獲得首勝,但二者交流越來越頻繁。
1915年,前田光世來到了巴西,給巴西人格雷西一家教授了柔道。
隨後他們便在巴西各處的地下黑拳(Vale Tudo)和擒拿摔跤比賽中用實戰檢驗自己的柔術技術。
在此之間,格雷西家族融合了柔術的精妙和部分擒拿摔跤的實用思想,成為了巴西柔術。
隨後巴西柔術跟隨Royce Gracie和Rickon Gracie走遍了全球,同時推動了MMA的誕生。
同時,擒拿式摔跤也反入侵了日本,帶動了日本摔角熱潮。
迎戰拳王阿里的日本猛男 安東尼奧豬木
很多日本MMA先驅也融合了摔跤技術和柔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摔柔技巧。
本就精於柔道的日本人在融合了摔跤技術後,其產生的技術與巴柔的效果非常相似。
著名武術家木村政彥,後來者櫻庭和志都是日系摔柔出身。
柔道出身,因摔角知名的木村政彥
柔道和擒拿摔跤的融合在暗暗進行之中,但是擒拿摔跤本身的處境卻不容樂觀。
在MMA誕生前,擒拿摔跤在“體育化”和“商業化”的精神分裂下,失去了原有的舞台——實戰。
職業摔角和自由式摔跤,一個太奧運,一個太商業,壓根沒有原汁原味的“競技格鬥”的意義。
可以說,擒拿式摔跤本身已經被人遺忘在歷史長河中了。
但在90年代後,MMA和巴西柔術的大力發展讓人們發現了全新的方式。
柔術和摔跤,作為MMA中最主要的兩種技術,為何不能結合在一起單獨做一項比賽呢?
於是,擒拿式摔跤又重新浮出水面,全新的降服比賽模式被推出。
曾經的最強基佬之爭終於演變為了雙方合作共贏的大和♂諧。
柔術為摔跤比賽添加了豐富細膩的降服技術。
而摔跤帶來了壓迫和壓制的理念,摒棄了柔術的繁文縟節,直接粗暴,讓運動員更專註於技術的發揮。
而這種全新的格鬥方式被稱為Submission Wrestling(降服式摔跤)。
其中最為知名的比賽既是ADCC世界降服式摔跤錦標賽。
而著名的第十行星館長Eddie Bravo就是從這系列比賽之中脫穎而出。
有很多摔柔系的MMA名將也有ADCC冠軍的背景作為背書。
時至今日,正統意義上的擒拿摔跤已然脫胎換骨,成為了全新的競技比賽。
寫在最後
放眼全球,擒拿式摔跤其實有很多遠方血親,比如桑博的理念就與其非常相似。
摔跤+柔道的Sambo
與柔術/柔道相比,原始的擒拿式摔跤更加富有侵略性,技術粗糙且直接。
而柔術則更注重技術的層層遞進,一步步安排陷阱布置關節,最終將對手引入被降服的深坑。
其實二者技術並不衝突,不過現代MMA選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選擇摔跤or柔術作為主要技術。
前不久結束的UFC摔柔大戰
事實證明,武術在發展時,互相融合才能促進進步。
而更高效、更實用、更具競技性,永遠是現代武術的發展目標。
話說回來,摔柔一直在歐美備受重視,而在東亞(除了日本)卻不受歡迎。
同樣的,東亞人熱衷於站立格鬥在美國也吃不開。
不是說美國人都是哲♂學家,這是一系列複雜的歷史問題所導致。
而正是有擒拿摔跤這種比賽打下的沃土,MMA才能在其上野蠻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