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鐵鎚傑克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敦詩篤禮,義膽忠肝,氣吞暴日,名並鐘山。”——南京衛戍軍憲兵副司令、南京市長蕭山令遺照題詞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外,成群的難民涌到長江邊上的下關碼頭,試圖逃離這座已經成為人間煉獄的民國首都。城內,一群已經糧彈耗竭,頭戴德式鋼盔的軍人,在一名少將的指揮下,擊退了日寇多輪攻勢。日寇未曾想過,在大廈將傾的局勢下,還有中國軍人如此抵抗。
他們在機槍、重炮的掩護下,向著中國軍人的陣地發起了新一輪攻勢。在激戰5小時後,這幫堅守江邊城牆、山嶺的中國士兵傷亡殆盡。而指揮他們的這名少將,在面對成群日寇蜂擁而上之際,振臂一呼:“殺身成仁,今日是也。”抄起了自己的手槍,與所剩無幾的官兵一起與日寇展開白刃戰。官兵們紛紛中彈倒地,這位少將不堪做日寇的階下囚,舉槍自盡,以死報國,時年45歲。
這位將領,就是後來被追晉為中將的南京城防司令,南京衛戍軍憲兵副司令——蕭山令。
不甘做階下囚、亡國奴,真正“與南京城共存亡”的蕭山令
1892年7月,蕭山令出生於湖南省益陽縣的四方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年僅19歲的蕭山令得知這一消息後,選擇了棄筆從戎。他先是考入了湖南省陸軍小學堂內學習軍事,隨後,又在1914年8月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深造。3年後,他畢業回到湘軍中。由於治軍有方,加之愛兵如子,這位年輕的指揮官頗受賞識,接連擔任連、營、團副、參謀長等職務。
1929年1月,蕭山令憑藉優異的指揮才能,調到南京衛戍司令部擔任參謀。1931年,首都衛戍司令部改組為憲兵司令部,蕭山令先是擔任總務處長,隨後在1936年成為了憲兵司令參謀長。
抗戰初期,國軍部分兵種造型圖。憲兵們往往是頭戴英式“布羅迪”鋼盔,手持“20響”,在右臂還有繁體的“憲兵”二字為區分
淞滬會戰爆發,宋美齡赴前線慰勞德械師官兵。這個師與憲兵一起,在南京保衛戰中戰鬥到了最後
隨着淞滬會戰的失利,日軍沿着鐵路線快速向南京推進。1937年11月26日,南京城郊已經可以聽見隆隆的炮聲。時任憲兵副司令的蕭山令(總司令谷正倫已退往重慶),率6000多名憲兵與南京衛戍官唐生智並肩作戰。他們修戰壕、挖掩體,不斷加強防區內的警備巡邏,以應對間諜無孔不入的日寇間諜。蕭山令為南京雨花台構築防禦工事一事,還得到南京當地報紙的讚揚。
與曾經在城防會議上大呼“死守南京,堅守到底”,日後卻又在混亂之際拋下部隊,獨自逃跑的唐生智不同,蕭山令還兼任了南京市市長、首都警察廳廳長、防空司令部司令三職。在那個眾高官紛紛選擇跑路、棄城而去的艱難時刻,唯有蕭將軍擔起重任,主動保衛、疏散南京民眾過江,以求生路。
1937年12月3日,日軍以6個師團的兵力一併向南京推進。中國軍隊雖經過拚死抵抗,但在技術裝備、人員素質的巨大差異下,終究敗下陣來。8日晚,蕭山令的同鄉曾向他諫言“外圍陣地已失盡,南京城破不過是時間問題。委員長已走,市長馬超俊等高管也都紛紛離去。蕭司令應當另做安排,以防不測啊。”面對同鄉的“好意”,蕭山令斷然回絕:“蕭某奉命全權拱衛首都,防守無方無以面對父老;殺敵不力,俯首稱臣,又有何顏面面對江東父老?我決心留守,與金陵共存亡!要走,你走!”
曾經的南京衛戍軍憲兵司令部。城破時,這裡被蕭山令作為市府、防空司令部、首都警察廳四職所在地
日軍的兵力近乎無盡,而蕭山令的部下則越打越少。官兵在日寇的炮火之下傷亡慘重,無力防守。只得退居城中,與日軍進行最後的殊死巷戰。1937年12月12日拂曉,大批日寇援軍抵達,蕭山令當即再次發布聲明,激勵全軍“與南京共存亡”。他不斷地批複四方公文,試圖重新為混亂的南京城建立秩序。最後,還親自領兵與日寇血戰。反倒是衛戍軍總司令唐生智,在城破前便使用一艘預留汽艇,逃出了這座化為瓦礫的人間地獄,餘生也備受人民的斥責。
最終,蕭山令在江邊光榮殉國。1984年7月,這位與南京共存亡的將軍,被追認為烈士,得到應有的榮譽與尊重。
在蕭山令將軍後人蕭運春家中,掛着蕭山令肖像及“革命烈士”榮譽證書
蕭將軍的遺體被江水沖走,後人只得在湖南益陽的龍泉村為其修築一座“衣冠冢”,以懷念這位守城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