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節,由王晶編導的新版《倚天屠龍記》電影上下集終於和影迷觀眾見面了,很多觀眾都一致認為王晶炒冷飯到了一個死那啥啥不怕燙的地步。
這些年隔三差五就會有金庸劇出來,誰又能怪王胖呢?這一次《倚天屠龍記》結果是全新的重拍,根本不是之前號稱的接續李連杰版的故事,筆者就詳細說一說關於王晶和《倚天屠龍記》的方方面面。
林峰版張無忌
一、演員陣容:總體過於老態,女配不給力。
王晶推出的陣容,由於有邵氏、無線兩大子母公司投資,自然離不開大批無線演員,也不全是演員不好,主要妝容設計太敷衍,暴露了年紀偏大的缺陷。比如駱應鈞的鷹王就是“爺爺輩”,神態蒼老一些說得過去。可方中信就真讓人失望了,任何版本的光明左使楊逍都是不可能這樣老態龍鍾,方中信居然鬚髮花白,完全沒有瀟洒的狀態。
開場亮相的張翠山,古天樂一副力不從心的疲累感,全場木訥的表情,憔悴的眼神令人特別不舒服。徐錦江的獅王是再度重演,更加是一張老臉。實際從年齡狀態,完全可以讓徐錦江挑戰當年一貫的港片反派形象,只不過徐錦江恐怕不願意重演壞人了。
戲份較多的滅絕掌門,梁錚當年是一流俠女范,至少不亞於楊麗菁吧。看過《黑貓》的人相信都不會質疑她能夠勝任狠角色。按理說梁錚對滅絕的塑造不算大問題,依然是妝容老態實在有損觀感。
王晶新版中的鷹王、楊逍和蝠王
這些配角演員的劣勢,全被敷衍的化妝和誇張的服飾放大了,這是第一大直觀問題。
其次再說小昭和周芷若兩大網紅臉,年輕的雲千千、邱意濃根本撐不起戲。
小昭的活潑喜感是沿着舊版邱淑貞的路子設計。下集揭示出她的卧底身份,小昭並不是單純的戀愛腦和傻白甜,曝光身份這一場戲很突然,雲千千的表現明顯不夠力度,背着屠龍刀朝紫衫龍王跑,這種刻意製造的生硬反轉在這部片不止一點。接下來她的黯然離去,在情感的渲染方面也力度不夠。在下集故事裡,她和張無忌的互動非常少,這種生拉硬扯的節奏非常敷衍。雲千千這種新人要想讓小昭這個角色成功,功力遠遠不夠。
雲千千版小昭
周芷若也是一個道理,新版改動最大的是這個角色。這一次既恢復周芷若的重要性,又真正使她成為受張無忌傷害而走向對立的悲情人物,邱意濃根本難以勝任。
前期的周芷若真的需要“看臉”,要有一種驚艷效果迷住張無忌和宋青書,假如演員的外形稍遜,就需要演技輔助。當年舊版電影黎姿也是美女,可戲份很少,她就靠演技輔助(就算去掉故意誘惑張無忌部分也能看出黎姿對人物的言行舉止有一些設計),對比邱意濃在峨眉派的場合,她往往只是傻站着,實在是很糟糕的表現。
下集非常重要的一場戲,滅絕逼迫周芷若發誓,這是人物性格變化的轉折點。照王晶的改編,這裡最有發揮空間,假若換一個優秀的演員,新版的周芷若恐怕能夠壓倒趙敏,賺到觀眾認可。王晶對邱意濃是厚愛的,並非故意讓她演一個黑化魔女,確實是女演員的演技火候不夠。
周芷若的心機之深根本不亞於趙敏,這一點王晶從舊版對角色的大改就看出了,她來自底層社會,所以會偽裝。周芷若承受滅絕逼迫的確想拒絕,但得知倚天劍、屠龍刀的大秘密後也爆發了野心,這是只有峨眉掌門才知道的獨家秘聞。周芷若可以仰仗和張無忌青梅竹馬的淵源,稍微施加影響去得到兩大寶物。倚天劍本屬於峨眉,屠龍刀就在張無忌或謝遜手裡,憑藉她的機智,確實很容易就能成為天下無雙的人上之人。
滅絕逼迫周芷若發誓
小說還曾寫韓林兒稱讚周芷若不光能當教主夫人,將來還要當皇后娘娘,周芷若簡直甜到心裡,非常受用(連載版的周芷若是周子旺之女,這方面心思更明顯,和張無忌一起時有不少對“宏圖大業”的討論)。電影高度濃縮,不管對人物怎麼改,想要詮釋周芷若的變化,一般演員的確很難駕馭。王晶對周芷若的改編,也不是單純的情感背叛,周芷若利用宋青書、受成昆誘惑,她是有通過峨眉達成個人野心的意圖,偏偏邱意濃只會幹瞪眼的表演就非常尷尬了。
再看林峰的張無忌,作為一部武俠片,張無忌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打”,他是靠打才成為明教教主,靠打救出六大門派化解恩怨,靠打救出義父謝遜……這個人物的動作戲完成不好是絕對不行的。王晶當年之所以喜歡李連杰,除了有票房號召力,最大的稱讚就是李連杰的動作戲真好看,各種器械工具在手裡都非常帥氣,沒有第二個動作演員可以媲美。
林峰只有靠演技來彌補自身的不足,然後才談得上特效助力。偏偏這一版張無忌的問題確實在表演,王晶再次改動了張無忌的人設。林峰對角色的詮釋多少有點無所適從,不能全怪他演得不夠好,下面談改編時再說。
釋行宇飾演成昆
全片完成度最高的兩個人物,一個是文詠珊的趙敏,一個就是釋行宇的大反派成昆。趙敏也放在下面改編時和張無忌一起說,這裡先說成昆。
釋行宇是有功夫底子的演員,他就是符號化的反派,一心投靠朝廷,藉助其勢力達成消滅武林各派。表面上對趙敏和王府上下恭順,私下暗中部署,差一步就成功。這一次他的對手演員都沒什麼功夫,釋行宇的打戲沒有發揮餘地,反而靠假惺惺的微笑表演撐起了成昆,作為一個港片模式化的壞蛋幾乎沒有吹鬍子瞪眼,大部分時候是慈眉善目的笑容,的確是一個意外。
二、情節改編:看成趙敏是真正主角勉強順暢
王晶新版的改編傾向塑造女性角色,對張無忌的男主角是損害非常嚴重的,所以林峰的演繹實在沒有什麼吸引力。
張無忌作為主人公的人生目標本來是為父母報仇,舊版對此誇大渲染,一度造成張無忌真的要走火入魔。新版改編,一來殷素素並非與張翠山同死,已經削弱仇恨的力度。二來殷素素還強調不要結怨名門正派,消解張無忌後來的行為動機。單純偶然地捲入六大門派和明教的紛爭,充當一個俠義形象。對於一部商業電影主人公強調行為“主動性”,避免“被動性”,對張無忌的塑造是很不可取的。
哪怕觀眾清楚張無忌要化解仇恨,也不應該一開始就讓他忘掉父母的死,下集的張無忌完全再沒有和武當派有什麼來往(就萬安寺救人一場戲也沒多少交流),再不把冤死的張翠山當回事了。
再說男女情感,這方面王晶是尊重原著,但張無忌在情感方面同樣是非常被動的,幾乎能用一塌糊塗來形容。整個上下集,除幾次關鍵時刻英雄救美他是主動出手,張無忌全程都被別人牽着走,這樣的主人公實在要算失敗中的失敗,所以很多讀者和觀眾都不太喜歡張無忌。
小昭和張無忌告別
可金庸為什麼會這樣寫張無忌?當年他本來就有避免過去《射鵰》系列那種俠義模式,武功高強可以說出於自保,更重要是希望代入普通人視角,經過改動的張無忌資質基本平平無奇,身邊的女人都比他厲害。修訂時金庸重新考慮,張無忌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武功,而在於後來的重要設定——醫生。
張無忌治療玄冥神掌是為了活命,金庸改動了原來在昆崙山吃火蛙祛毒,變成通過外科手術得到完整的九陽真經,少年時在蝴蝶谷學醫的內容深化了張無忌的價值,最終他就是一個不斷化解江湖恩怨的醫生,明教教主這把交椅他坐不了,如陳墨評論張無忌說的,當明教教主幹的全是自己私事,甚至都還干砸了——迎接義父回中土都把獅王搞丟。
王晶的改編把張無忌的形象符號去掉,再去掉父母之死的仇恨,整個張無忌形象根本就垮了,單純剩下了感情線。問題是這方面張無忌也不討喜,被當今觀眾普遍評價“渣男”。唯有調轉視角,如果把把趙敏看成故事的中心,整個情節的驅動和人物塑造的邏輯就比較清晰了。
趙敏是六大派和明教恩怨的幕後推手,她是一個身懷雄心壯志的外族女子,在家中要爭地位,在外要立功績。上集演繹她的武林對立面,可以說是事業篇。本來趙敏每每看似要得手,結果遭到張無忌無心插手的破壞,張無忌給趙敏某種深刻印象。
文詠珊版趙敏
下集是感情篇。趙敏故意約張無忌來大都營救六大派,原本是打算扳回一城。趙敏回到家中還當著父兄立下軍令狀,結果沒想到很信賴的師父苦頭陀是明教卧底,六大派被張無忌成功救走。趙敏在家中失去地位,變成孤家寡人。但是,她還想繼續和張無忌糾纏,這時候就不再站在對立一面,她的確對張無忌產生欽佩和好感。接獅王的過程中被周芷若算計,但是趙敏冷靜過後設法自救,就有攔住張無忌成親一幕,幾乎表明要搶奪張無忌的姿態。最後通過救獅王,當然是趙敏成功得到大團圓結局。
整個王晶的這一版故事,核心劇情全是圍繞趙敏,從為了一番大事業,到失去功名之心發生轉變,她發現張無忌是心儀對象,找回身為女子的內心需求,再一次主動爭取感情,經歷考驗收穫幸福,這一條情節線最為完整順暢,所以,文詠珊自然而然成為全片最出彩的演員。
真要說不足的話,趙敏的轉變設定還是非常偷懶,來自家族父兄嫌棄的設計根本說不過去,明顯是故意做轉變過渡。
三、關於《倚天屠龍記》的文化風俗和異域風情
1、元末中土明教的情況
《倚天屠龍記》塑造的元末義軍興盛在於明教,這不是事實,主流的義軍是白蓮信徒。因為白蓮在元代中期被明令禁止,明教原則上並不受限制(小說寫明教受官府針對是虛構的,至少在元朝大部分時候都沒有),白蓮先有反抗跡象,並推動成為義軍主流。著名的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包括彭瑩玉、周子旺,全都是白蓮信徒,燒香聚眾,頭裹紅巾。朱元璋正是濠州紅巾軍郭子興的下屬,而不是明教教眾。
白蓮的壯大巧妙就是傳播中善於變化,並吸收其他教門的儀式說法充當掩護。起初是常見的燒香拜佛,後來提出尊彌勒,民間單獨有彌勒教。再拋出明王救世的說法,韓山童、韓林兒父子被尊為大小明王。形成風潮以後,義軍並不單純屬某一個教門,也就是說,不以白蓮、明教、彌勒當時某種教門為單一組織(紅巾聲勢之大,不僅元朝最後垮台是他們,還一度攻入高麗,王氏高麗的覆滅也是紅巾,為此李成桂借驅趕紅巾的機會上位,這才有了李氏朝鮮)。朱元璋後來取代韓林兒,明的字號應該是他把自己裝扮成明王救世的象徵,而不是什麼明教。
小說中除了明教傳入中土的由來,其他細節基本都是虛構。比如宋朝方臘和元末情況相似,方臘的義軍中也吸收明教信徒,但方臘並不是明教中人,更不是什麼教主。
還有一點,明教傳播實際以東南沿海為主,所以浙江的方臘,江淮地區的義軍,包括福建才是主要地區,元朝在泉州還設有管轄外來教門的機構。金庸生長在浙江,對此自然比較留意。
古天樂版張翠山
當時西部地區如昆崙山一帶接近西域,明教的影響是在元朝之前。從唐末回鶻西遷才是明教在西部興盛的階段。隨後西遼時期的契丹部族對各族習俗寬柔,但伴隨西遼衰弱,西域花喇子模的強大是回教為主(成吉思汗西征之前),沒有回教化的回鶻部眾局限於高昌、哈密一帶。而河西地區受党項西夏打散的回鶻也有一部分,總體在西部的明教影響是不斷衰弱的。
那麼,金庸設計明教總壇在昆崙山處於中衰是合乎元朝的大背景,但明教的成員由來(在西部其實是回鶻為主,漢人是少數)和中原的具體聯繫,距離真實歷史還是比較脫節,當然作為小說不是大問題,僅僅是一些背景缺陷。
2、趙敏家族的蒙古身份
從《射鵰英雄傳》開始,金庸對蒙古的歷史下過一番功夫,但從《倚天屠龍記》來說,趙敏和汝陽王府的背景也有些小瑕疵。
小說寫汝陽王的封號是虛構,但察罕帖木兒畢竟是真實人物,趙敏兄長王保保也是。這一家人實際不是蒙古族,而是西域的乃蠻部,以元朝習慣說是色目人。歷史上的察罕帖木兒是死後追封為潁川王,依據三國時著名的潁川郡,正好是中原汝南一帶,古代地理是山南為陽,因此,金庸在小說里改稱汝陽王。
察罕帖木兒一家人基本在中原生活,依照史實,劇情就不大會集中在大都了(察罕帖木兒主要的使命就是平息因修黃河引發的各地動蕩,韓山童、劉福通主要都是被察罕帖木兒圍攻),趙敏和王保保從小偏漢化。過去還傳說王保保是一個漢人,從小被察罕帖木兒收養,並不是事實。這是明朝建立後,針對王保保在河西長期對抗,發檄文來黑王保保。家族碑銘表明他的父系血統為伯也台氏,母系是乃蠻部,他的母親是察罕帖木兒的姐姐。
小說寫趙敏的郡主封號為紹敏(連載版趙敏叫趙明,封號紹明郡主),不大符合制度,且有點像死後的謚號而不是封號。元朝次一級的郡王郡主一般是郡縣封號,像汝陽王或潁川王都符合郡縣名稱,這是靠譜的。趙敏真得封號按說不會是莫名其妙的紹敏郡主。
趙敏的蒙古裝扮
元朝確實也有過不按地名冊封的王公貴族,比如權勢熏天的燕帖木兒生前封太平王,畢竟屬於特例。趙敏這個小丫頭何德何能享受這種違背傳統規制的特例?金庸應該是為趙敏的名字做了一點設計,小說的說法是方便她在中原活動,其實就直接取漢名,身穿漢人衣裝,在元朝來說根本不會因不合規矩體統受到非議,蒙古元朝在文化包容方面幾乎是歷代之最,大體上非常寬容。
3、武當派的歷史背景
《倚天屠龍記》中,金庸對傳統名門正派似乎唯獨對武當有一些好感,小說設定武當算正派“新秀”,雖然有宋青書的變質,那主要為了和張無忌產生劇情矛盾。如果立足於歷史,武當從道教傳承來說,依然是屬於射鵰故事中戲份很多的全真派,金庸沒有在《倚天屠龍記》再提全真派,顯然是要重塑一個道教門派的新形象。
元末明初,全真在北方受到其他教門衝擊,開始南遷傳播。金庸寫《射鵰》《神鵰》的終南山名氣非常大,雖然是和王重陽有淵源,從建立門派角度看,全真教和終南山半點關係都沒有。王重陽就是年輕時在“活死人墓”修鍊,之後就離開終南山各地傳道,死後才葬回終南山腳的某個村莊。徒子徒孫在終南山修重陽宮是作為紀念,元朝的全真教中心一直在燕京大都和河北、山東。明朝初年因朱元璋和朱棣對武當山重新確立地位,到今天這裡都是全真道教的中心。
甄子丹版張三丰
4、波斯明教的背景
小說寫波斯明教的情況同樣屬於想象,也有一定依據。比如三使者和十二王,只不過名稱並不完全符合摩尼經典。包括貞潔的概念在正統摩尼教確實是核心戒律之一,火刑處罰也是西方中世紀階段的一項老傳統。
蒙古旭烈兀西征後,阿拉伯的黑衣大食不復存在(波斯從唐朝高宗武后那會兒就被大食佔據)。旭烈兀的地盤被忽必烈封為伊利汗國,曾孫合贊汗時再次推行回教。大食和波斯地區前後已有六百多年的特殊積澱,蒙古為融入各地百姓,幾代伊利汗王下來還是接受了當地回教習俗。雖然波斯曾流行摩尼教,到元朝其實已經沒有多少生存空間。
這一點可以對比更早一些的瑣羅亞斯德教,今天很多人以為就是中華史書上的祆教,俗稱拜火教,實際不完全相同。拜火儀式是祆教,摩尼教或明教是崇拜光明和智慧,儀式上並沒有直接證據是拜火。而瑣羅亞斯德是讀經,沒有偶像崇拜,兩者是有區別的。波斯的瑣羅亞斯德信徒在後世都基本離開了,輾轉分散在印度和東南亞。
但是,《倚天屠龍記》寫波斯明教來中土的陣勢氣勢磅礴,各種戰船都來到東南海島,讀者肯定感受不到摩尼教在西方已沒落的跡象,也不受元朝水軍對入境船隻的控制。按說金庸原本還是參考史實來設計波斯明教,依然寫着寫着就脫離史實了。
四、當年李連杰版《魔教教主》為什麼沒有續集?
還有一個情況值得一說,就是當年李連杰版的《魔教教主》究竟為什麼始終沒有拍續集?
回顧90年代初的大環境,以王晶、李連杰的身份和影響,不管是一早就計划上下集,還是一部一部續拍,按說都不是問題。當年內地金庸戲和武俠片盛況空前。1993年《黃飛鴻獅王爭霸》是以大片形式內地公映,《倚天屠龍記》也得到內地方面合作,當時算一部合拍片。
邱意濃版周芷若
1994年,內地推出全套正版金庸全集。就算《魔教教主》票房失利,也根本不存在拍了續集沒人看。否則,影迷不會把 “大都見”當成一個念想。多年以後再來看,“真相始終只有一個”——就是改編定位出現難題。
很多影迷津津樂道李連杰版的張無忌是魔化人物,打算做一個看點來設計。之前王晶魔改《鹿鼎記》嘗到甜頭,《倚天屠龍記》想更進一步大膽嘗試,大問題恰恰出在這裡:改動太過,無法再續。
前面已經提及,張無忌的暗黑心理早在連載版小說就涉及過。王晶採取無厘頭的方式來演繹,李連杰之前就跟王晶拍過《黃飛鴻之鐵雞斗蜈蚣》,借李連杰和徐克合作黃飛鴻熱度。《倚天屠龍記》同年還有類似的《方世玉》兩部,李連杰對港片的娛樂方式也沒有意見。
問題的要害在於王晶又再重複金庸當年連載版時的覆轍,金庸自己寫着寫着也逐漸調整了張無忌形象,修訂小說時進一步為他的轉變進行鋪墊。順着張無忌暗黑路線塑造,本身並沒有太大意義,不過就是另外一個武功更厲害、更年輕一些的陽教主罷了(連載版叫楊破天)。
之前徐克改編《笑傲江湖》也很誇張,但原著厭惡江湖紛爭的主題沒有變,令狐沖的性格本性也沒有變。王晶改《鹿鼎記》也是,韋小寶成武林高手不排除有周星馳痴迷功夫,喜好添加動作元素的影響。但韋小寶的人物基調大體沒有太離譜,片中的人物卡通化的調子本來就是原著的特點。
《倚天屠龍記》在故事基調,主人公人設兩根支柱上都進行大刀闊斧的改動,不論香港還是內地的觀眾,很難不質疑編導的動機,這和王晶被調侃的低俗喜劇風還真沒有多少關係。就算《魔教教主》勉強說得過去,後面的故事怎麼處理?王晶很難再自圓其說。
1、 張無忌是以魔教教主身份帶明教高手去推翻朝廷?他的野心不斷膨脹,最後成了新的武林公敵嗎?再次重複陽頂天的人生悲劇?肯定不合理,甚至很無趣。
2、 張無忌憑藉強大實力如願以償當了皇帝?當然更加荒唐。
3、 張無忌受到挫折,小昭離開,與趙敏合作化解執念,幾乎是這個故事唯一行得通的路子。
趙敏阻止張無忌成親
所以不是王晶不想趁熱打鐵拍續集,因為第一部已經失利,就算把張無忌的陰暗性格可以延續使用,後面的情節走向很多誇張設想都站不住腳,他沒法梳理出合乎情理的情節主線。
所以多年以後的重拍,號稱張無忌比93年更如何如何的話純粹忽悠觀眾,王晶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老老實實回到原著的基調去改動。當年的《魔教教主》作為一種嘗試,根本早把後來的出路堵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