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1月15日電(通訊員 劉珏汝)為傳承和發揚淮河流域雙墩文化,推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古老文明重現珠城與世間,並且讓人們在科技進步的今天,感受古人自然和諧的生活,2021年1月11日-14日,安徽財經大學小蚌行社會實踐團隊展開了為期4天的寒假社會實踐活動,主題為“探尋雙墩密碼,傳承創新文化——以探究淮河流域雙墩文化創新性發展為例”。團隊由隊長劉珏汝,隊員徐莉華、姜坤、王麗華、楊麗菁、強海婷、呂舒穎、楊娜共8名同學組成,先後前往小蚌行雙墩文化創意館、蚌埠市博物館、綠地廣場、安財校園等進行採訪與調研。團隊不僅對雙墩文化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更對傳承雙墩文化的文化創新模式進行了規劃與展望,從而真正增加文化自信與自豪。
1月11日,團隊於8:15進行實踐會議,說明了實踐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並針對突發情況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盡量做到充分準備,同時將討論的相關內容匯總製作文件上傳到實踐群;提前製作調查問卷與調研計劃書,保證此次社會實踐的順利進行。團隊於9:00至11:00進行查閱了雙墩遺址及文化的相關資料,不僅對文化內涵和傳承意義等有了初步的了解,更對進一步創新性發展雙墩文化確定了大致的方向。由於疫情影響及地理位置偏僻、文物均已在博物館展出等因素,11日下午,團隊線上觀看了有關蚌埠市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雙墩遺址的系列視頻,從多方面深入了解雙墩遺址及“雙墩密碼”。雙墩文化使淮河流域的地方文化,也是一種神秘的文化,現如今出土的607件帶有刻劃符號的陶器可探尋7300年前的文化古迹,先民以母系氏族部落的社會形態,勤勞智慧、團結協作的生產生活方式,展現“天人合一”的觀念。團隊成員被神秘的雙墩文化深深吸引,為下面的實踐活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1月12日上午9點,團隊於安財東門集合,一同乘車前往蚌埠市博物館,追根溯源,探尋雙墩遺址的文物留存與文化底蘊。團隊重點參觀了古代歷史展區的雙墩遺址和鍾離墓部分,距今約7300年的雙墩遺址,經過三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蚌器等,內容豐富,堪稱原始社會的“檔案館”。考古發掘過程中,雙墩1號墓奇特的形制與遺迹現象在考古學界引起了轟動。該墓是一座大型帶封土堆的土坑豎穴墓,墓坑形製為罕見的圓形結構,在封土與填土中構築多種寓意深奧從未見過的“土偶牆”、“十字形墓底埋葬布局”等遺迹現象。經研究表明,該墓的墓主為鍾離國的國君“柏”。同時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隨葬品,種類十分豐富。隨後,在講解員的具體介紹下,我們不僅深刻了解到雙墩遺址的文化表現,更加崇敬於淮河流域遠古先民積澱的深厚的華夏文化與民族精神。
1月13日,團隊前往蚌埠綠地廣場及安財校園進行調研與採訪,分別面向中老年群體和青年群體進行了關於雙墩文化及創新性發展的問卷調查,調查過程中團隊發現多數人對雙墩文化了解程度低,且年輕人是文創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女性在文創產品消費中佔據着獨特的地位。下午團隊對方軍教授進行採訪,方軍教授為我們詳細地解析了雕題陶塑人頭像同心圓紋等雕琢細節,並指出“此文物帶給我們一種穿越時空的巨大衝擊力和想象能量”。
1月14日,團隊成員收集相關問卷並整理問卷結果,成員們經過4天的實踐調研,收穫頗多,互相交流了本次實踐的心得,並且探討了實踐成果。
我們明白,雙墩文化是蚌埠市當地的文化名片,要保護與發揚雙墩文化,不僅僅是文物復原供人們到博物館參觀,只有被大眾所知,喜聞樂見,才能讓古老文化真正活起來,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小蚌行社會實踐團隊認為,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是新時代文化創新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雙墩文化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在新媒體的引領下,逐步發揮優勢力與競爭力,形成核心凝聚並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
圖1 小蚌行社會實踐團隊觀看系列視頻
圖2 團隊於綠地廣場進行市民採訪
圖3 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
圖4 小蚌行社會實踐團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