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蕉內在淘寶店鋪上線了一款零碳天絲莫代爾內褲,自稱每買一條這款內褲就比買一條普通莫代爾內褲減少15.97%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據悉,該產品從包裝到產品都有碳足跡認證。產品原材料來自奧地利蘭精集團旗下的天絲品牌,是由德國環保組織Climate Partner認證的全球首款碳中和纖維,環保可降解,可代替主流服裝用的聚酯纖維。
蕉內店鋪截圖
一條內褲的“碳中和”能為全球氣溫變貢獻多少力量呢?不多,僅可減少0.3599kg的二氧化碳排放。但有多少人知道,服裝紡織行業是僅次於石油行業的全球第二大污染行業。
聯合國數據顯示,服裝行業的總碳排放量佔據全球碳排放量的10%,僅生產一條牛仔褲的碳排放量就達到了33.4千克。而每年人們的服裝消費超6200萬噸,僅我國每年就有超過2600萬噸的舊衣服被扔掉。預測顯示,等到2030年世界人口增長至85億時,服裝紡織行業的碳排放量或超石油行業,成為第一大碳排放源。所以,紡織服裝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迫在眉睫,未來“碳中和”服裝將成主流。
圖源:小資CHIC雜誌
Vivienne Westwood 2022 春夏系列
目前市場上的服裝製造原材料以聚酯纖維為主,也叫滌綸,是一種合成纖維,由化石燃解產生。不僅製作過程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其自然降解也十分耗時,可達百年。對舊衣服的處理,一般是採用填埋和焚燒兩種方式,不僅對大氣產生污染,填埋也會侵蝕土壤和水,進而造成大範圍的水污染。
此外,因為產能過剩導致的庫存積壓,全球每年大概有1500億件衣服被拋棄。還有各種存在“流行”時效的快消服裝,且產生的碳排放量比普通的要多400倍。高定華麗服飾的背後,是對全球氣溫變暖的致命一擊。不僅如此,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據不完全統計,服裝產業每年消耗930億立方米的水,而這些水可滿足500萬人的消費需要。
不管從哪方面來看,服裝行業節能減碳,綠色轉型都必須行動起來。隨着“雙碳”戰略目標的提出,國內對“可持續時尚”的認可漸多,“碳中和”服裝的試水也從無到有,慢慢多了起來。
2021年,WWF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ELLE世界時裝之苑》共同主辦創新可持續論壇
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院長李峻曾在論壇上表示:可持續時尚的發展是時尚行業應該承擔的責任。“在文化的背後,時尚是一種文明,代表了社會的文明程度以及着裝者的文明程度。當我們黨和國家都在提出構建雙碳目標和構建生態社會的時候,可持續時尚是一次時尚界的文明更新迭代。”
2021年6月,特步推出全新環保新品——聚乳酸T恤,並表示聚乳酸產品將在2030年的單季市場投放量超過百萬件。採用聚乳酸纖維製作,是一種從玉米、秸稈等含有澱粉的農作物中發酵提取,再經紡絲成型的纖維,可自然降解。
同月,太平鳥召開“中國品牌碳中和·加速行動”發布會,會上發布了新疆棉實測碳足跡產品。
12月,森馬發布限量“C25”低碳綠色概念產品,主推的衛衣和牛仔褲採用綠色環保材料或是一定比例的零碳纖維,並且在產品上呈現碳減排效果和碳足跡標識,並承諾在2060年前實現零碳運營。
屈臣氏也和Climate Partner合作,每售出一件屈臣氏獨家銷售的永續產品,便捐贈部分收益給碳排放減量計劃,目標抵消2250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森馬C25限量低碳牛仔褲
西方發達國家的“可持續時尚”覺醒較早,等到國內開始有意識行動的時候,發達國家已經開始為產品貼“氣候標籤”或是“碳標籤”,讓消費者可以追溯起源,並查看不同生產環節的碳足跡。在國內,碳標籤和碳足跡認證仍舊空白,缺乏全國統一標準。
法國計劃明年實施“氣候標籤”,即在每一件銷售的服裝上都需要有一個“詳細說明其對氣候影響的標籤”。預計到2026年之前,歐盟其他國家也將相繼出台類似的規定。據相關報道,目前全球有超過27000個產品有碳標籤,全球有超過超過12個國家或地區立法,要求其企業實行碳標籤制度。
對此,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執行秘書長、中國碳標籤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李鵬曾公開表示:“碳標籤是一種非常靈活的溝通機制,藉助碳標籤的幫助,可以達到直接影響消費者決策的效果,是推動實現綠色消費的關鍵一環。”
圖源:網絡
在此前的文章《從“雪糕刺客”鍾薛高看食品碳中和之路》(點擊文字即可跳轉閱讀)中,小編便提及過“碳標籤”和“碳足跡”的概念,也分析了國內目前的發展現狀,這裡就不再贅述。
和食品行業一樣,服裝行業的碳足跡認證也主要是依據國際標準和地方國家標準。一方面是因為“碳關稅”的設定,出品企業需要滿足國際標準的要求,國內雖然有認證標準,但是並不被行業認可,行業都未統一,又怎能被國際認可?另一方面則是服裝行業碳足跡認證的艱難。服裝行業工藝周期長,從研發-製作-採購-消費等各個生產環節都存在碳排放,數據盤算和核查難度大,碳中和認證複雜困難。
以上都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服裝紡織行業的“碳中和”進度。可見,綠色低碳轉型口頭上說容易,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太大。再加上技術和原料成本等經濟因素的考量,以及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接受度不高,服裝“碳中和”同工業領域的“碳中和”實現難度,有過之而無不及。為此,綠色消費,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