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的昨天都已成了故事,今天只有用熱淚去溫馨追憶。
——王金平
編者按:
“三線廠”那些曾經的歷史中的“保密廠”“代號廠”是什麼?
記得一位三線朋友說過“三線廠,熟悉的人對他無比熟悉,陌生的人又對他又無比陌生。”
此文名中“尚志故事”,並非講故事,而是講述半個世紀前的黑龍江哈爾濱周邊發生的“往事”。
本文作者為黑龍江小三線“八二無後坐力炮”廠——尚志327廠的子弟。向我們講述的第一篇,關於黑龍江林海雪原深處曾經的“保密廠”——327廠的歷史往事。
黑龍江小三線紀實·327向陽廠
文|王金平
楔子:重拾三線往事,打開神秘軍工人的畫卷
歲月悠長,時光流水,離開327廠已經37周年。
期間看過一些記錄黑龍江小三線的文章,作為一個在小三線長大的孩子,重溫那山那水的故事,再現大山深處的艱辛與滄桑。
幾近花甲,讓我們再一次拾起三線軍工往事,走進夢裡故鄉,盪洗靈魂,打開那段特殊年代裡神秘軍工人的畫卷,揭秘軍工廠神秘的面紗。
黑龍江尚志三炷香山·遠眺向陽廠
代號327:三字頭的三位數代號的三線廠
“327廠”座落在長白山山脈張廣才嶺南麓“三炷香”山腳下,創建於小三線建設初期的1965年。
最初的對外名稱為:國營向陽林業機械廠(後改稱:國營向陽機械廠),軍工內部代號廠名:國營第三二七廠,保密信箱為“尚志縣50號信箱”。主要產品為 “四零火箭筒"和“八二迫擊炮”。我們習慣稱之為:向陽廠。
中國三字開頭的“八二炮”廠還有數家。
中國最早生產“八二炮”的廠家為南京“金陵兵工廠”,解放後稱“南京晨光機器廠”,代號“307”兵工廠。
北京的小三線“八二炮”廠代號為317;
陝西銅川的小三線“八二炮”廠代號為337等。
白山黑水記憶·三線向陽廠遺址
兵工地理:哈爾濱城東南四百五十里,向陽溝里神秘軍工廠
從兵工地理的角度上來看,我們327向陽廠更是把“靠山、分散、隱蔽”中的“分散”“隱蔽”做到了極致。
327向陽廠在哈爾濱東南約四百五十公里的張廣才嶺深處,從現在的轄區上看,327廠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尚志市珍珠山鄉南部大河南屯村南2公里左右。
當年327廠建立初期,那裡沒有地名,只有一個屬於沖河林場的工段,叫“二段”。到了七十年代初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他有了一個帶着時代特色的名字“衛星工段”。
向陽廠建起來了,當地的老百姓乾脆叫我們廠所在的那個山溝為“向陽溝”。
尚志故事·向陽廠遺址
靠山近水:三炷香山下,三道響水伴向陽
327廠作為小三線軍工廠,“靠山近水扎大營”這是免不了的,甚至可說比周邊的廠子貫徹的更為徹底些。
“靠山”是軍工廠最大的特點,向陽廠就在張廣才嶺深處的三炷香山下。東、南兩方向幾乎為無人區,西有大山阻隔,只有北方一條出路。
“三炷香”山海拔910米,由於其外形,彷彿敬香的三個香頭,而顧名思義,具體從何時開始叫“三炷香”,有沒有其他更深的含義,現已無從考證。
“近水”我們向陽廠有一條“三道響水”穿流而過。
“三道響水”是一條發源尚志縣與五常縣交界處老鷹溝南山附近的河流,本地人俗稱“東大河”。
“三炷香山下,三道響水河邊”,我們的父輩們就在這樣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開啟了他們的小三線軍工之路,從此也給我們這些大山裡成長的孩子打上了一輩子都忘不掉的標籤——軍工子弟。
向陽廠舊址·我們的家園
三線尋源:父輩的小三線軍工之路
依山傍水的美景,您會以為這裡是世外桃源吧?
其實在這片兒神秘的土地上,有着很多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們父輩們作為黑龍江小三線的拓荒者,在這裡用他們青春汗水與淚水,築起了山中的“軍工屯”,挺起“軍工脊樑”。
當年小三線建設同樣也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的老父親:王增賢——尚志縣商業系統標兵,承擔了籌建向陽廠商店的排頭兵任務。
自1966年4月組建向陽廠商店,同時作為最後一位離開商店的三線人,見證了向陽廠的從無到有,直至搬出大山的全部過程。
父輩的歷程·老照片
據老父親回憶:
“1966年到向陽廠商店工作時,那時候糧店也在同期建設,比向陽廠商店早9天成立。那個時候的向陽廠僅有5名正式員工,其餘皆為省建三公司施工隊伍。廠址位置到處是密林,先期抵達的人都住在帳篷里。”
除了商店和糧店,對於深山裡的軍工廠的職工家屬來說,教育是萬萬不可少的。
稍晚些時候向陽廠子弟學校也開始籌建,1967年9月向陽廠學校的第一批園丁,從五常縣彙集到至牡丹江總部,又從牡丹江總部輾轉抵達尚志向陽廠。子弟學校的第一任校長是張恩惠,當年同期到達的還有馬玉芳,叢文軒,安玉芝,付中興,王淑英等老師。
再後來人漸漸的多了起來,參加三線建設者本着“好人好馬上三線”的原則,從牡丹江,齊齊哈爾,哈爾濱,瀋陽,南京,重慶等城市陸續彙集而來。
當年的向陽廠的叔叔阿姨們,從葦河火車站(俗稱“大火車”)顧不上洗去一路風塵,便趕赴一公里外的葦河“一里地”小火車站,再次乘坐人們俗稱“小火車”的葦河森鐵,駛向63公里外的向陽溝。
向陽廠子弟學校畢業留念
難忘森鐵記憶:1967我的第一森鐵之旅
我的老父親回憶往事時已斷斷續續,但還依稀記得當年我們一家人,從尚志到向陽廠的森林之旅:
1967年8月,我年僅三歲,而弟弟王金玉剛滿月,父親和母親便抱着尚在“蠟燭包”里的弟弟和我,開啟了我人生第一次,長達4個小時的搬家之旅。
當年葦河林業局的森鐵沿途各站,伴我走過了童年與少年,不經意間總會在腦海中浮現那些曾經的站名:
二里地、五里地、七里地、八公里、新立(九公里)、西平、平林、三合、東風、三九、青山、三道沖河、榆林、柳山。
許多人在三道沖河站下車後,還要再花1個半小時,行走足足5公里才能到達向陽廠。
森林小火車之旅
寫在文後:還原歷史高高的“三炷香”和歡騰的“響水河”見證
“三線”這是一段被淡忘的歷史,因為當年我們是“保密廠”,不允許、更不可能讓世人完全了解他。曾經一度以為,恐怕只有那高高的“三炷香”和歡騰的“響水河”能作證,我們父輩鑄造的黑龍江小三線豐碑,讓人蕩氣迴腸唏噓感慨。
如今父輩們已經邁入耄耋之年,許多老友已經駕鶴,一路走來的昨天都已成了故事。
曾經的三線子弟也年過不惑,甚至走進花甲,一個念頭常在我心中縈繞,用並不豐滿的筆觸去回憶老屋,老街。
記錄下:三炷香、三道沖河、乾巴河上的乾巴橋,還有春天裡漫山的野花,野菜;
記錄下:一區二區三區,水房子俱樂部,家屬院老校舍,打開那裡的情,和那裡的愛;
記錄下:學校里的老師,駐廠軍代表,還有我們父輩的傳奇;
…….
此文算是三線子弟給尚志327向陽廠的第一篇三線備忘,後面我們還將繼續撰寫他們曾經的往事。
三線備忘:只為了不遺忘
【特別鳴謝】
葦河林業局宣傳部徐釗同志及:路遠明、馬喜梅、任俊秋、潘義祥,周艷秋、溫功和等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