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除了機收率提高之外,今年,隨着軟硬件的改造升級,部分主產區農田智能化管理水平也在提高。不僅改變傳統農作方式,也助力夏糧增產、農民增收。
這兩天,山東種糧大戶劉明峰開始陸續收割地里的小麥。去年,他承包的600畝地獲得每畝1500元的高標準農田項目補助,完成了高標準農田改造,今年這茬小麥不僅畝產提高了50多斤,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種糧大戶 劉明峰: 以前對小麥進行灌溉的時候都是採取大水漫灌的方式,然後必須要有專人值守,現在通過安裝水肥一體化工程,從手機上APP(應用程序)系統就能對這個軟件進行操控。

劉明峰介紹說,這兩年當地對農田路網、灌溉渠道等硬件進行升級改造的同時,也提升農田智能化管理水平,將“小終端”安裝到農戶的手機上,僅灌溉一項每畝地就節約了近百元。此外,地頭還新建了小型氣象站、蟲群監測系統,農民在家就可以通過手機隨時查看農田情況。

此外,今年全國多地還以市場化需求為導向,着力優化種植結構,大力推廣“按圖索麥”訂單種植模式,增加優質專用小麥供給。在安徽省亳州市,種糧大戶焦瑞今年靠着一張地圖不再為小麥銷售而發愁了。
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趙橋鄉種糧大戶 焦瑞: 我們種的都是優質麥,通過單打、單收,小麥品質高,企業通過“地圖”可以直接下到田間地頭來進行收購,比普通小麥每斤要高到1到2毛錢,我種了1000多畝小麥,單這一項就能多收入一二十萬塊錢。
焦瑞所說的這張“地圖”是指安徽省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分布圖。圖上標明了307處優質小麥種植基地詳細信息以及種糧大戶的聯繫方式,方便收購企業“按圖索麥”,促進產銷銜接。

根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今年,全國優質專用小麥面積達37.3%,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優質小麥訂單生產面積達到9600多萬畝,比上年增加1000多萬畝。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