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它不過是個彈丸之地,人口只有3400人左右,也沒什麼經濟價值,卻是個有爭議的著名群島,40年前,阿根廷與英國為它大動干戈,寫下當代軍事史精彩的一頁。
阿根廷這個相對落後的南美國家,為何會與遠在萬里之外的英國開打呢?
我們知道,英國是歐洲的老牌殖民國家,19世紀時期更是號稱日不落帝國。因此他們在海外的殖民地非常多。早在1833年,英國軍隊就已經登陸馬島,對這裡宣示了主權,將其稱之為“福克斯群島”。
而阿根廷,在19世紀以前,長期都是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到了1816年,才勉強宣布獨立,而此後的阿根廷,又處於長達半個世紀的內亂之中。所以說當時的阿根廷,壓根就不具備和英國爭奪馬島控制權的實力,只能口嗨,聲稱對馬島擁有主權,馬島實際一直在英國的掌控中。
阿根廷一直覺得自己委屈,明明是自己的家門口,怎麼成了人家的地盤?自己是正義的一方,絕對不能一直口嗨下去!而且馬島距離英國本土隔着一個大西洋,遠超萬里,英國要維護這個這萬里之外的土地,成本何其高昂?英國人不可能一直佔著,咱一步一步地試探。
阿根廷政府時不時地對外釋放了要收復馬島的消息,他們想看看英國那邊會有什麼樣的態度。結果英國當局似乎有點兒後知後覺,壓根就沒把這事兒放在心上。
其實和許多國家的領土、領海爭議一樣,馬島對英、阿兩國的價值不高,但意義重大。英國有感於“鞭長莫及”、維持成本高昂,一度也有意將群島送給阿根廷,但島上的居民大部分為威爾士人、蘇格蘭人後裔,他們堅決反對併入相對落後的阿根廷,英國當局也只能作罷,但與阿根廷保持着外交磋商,阿根廷若是繼續努力,說不定可以和平地將馬島收復。
可到了1982年,形勢巨變!
阿根廷軍事執政團面對國內經濟凋敝、示威抗議四起的困局,決定鋌而走險,以“收復失土”的口號來挽回人心。4月2日,阿根廷大軍發起“羅薩里奧行動”武力登陸福克蘭群島,島上的英國海軍陸戰隊奮勇抵抗,但寡不敵眾,很快就遭到壓制,首府與最大港口史坦利港相繼失陷,英國總督雷克斯·亨特意識到不妙,領兵撤退。隔天,阿軍攻佔鄰近的南喬治亞島。
果然不出阿根廷軍頭總統加爾鐵里所料,對於馬島的收復,阿根廷全國民眾歡欣鼓舞,走上街頭感恩加爾鐵里的英明領導。而英國這邊當然只能起身應戰,“鐵娘子”撒切爾夫人接受軍方建議,發起“共同作戰”,在短短几天之內組成一支由127艘船艦組成的遠征軍,包括兩艘航空母艦競技神號與無敵號、核動力潛艦征服者號,連豪華郵輪伊麗莎白女王二號都被徵用,艦隊浩浩蕩蕩開往1萬3000公里外的戰區。這是二戰1945年之後,英國陸海空三軍首次同步部署。
當時西歐主要國家都支持英國,大部分歐洲國家暫停與阿根廷的軍事合作。拉美各國則大多同情阿根廷,但智利卻因比高海峽小島主權爭議,仍對阿根廷保持軍事警戒,迫使阿根廷將大部分精銳部隊留在本土,這對後來的戰局影響甚大。最重要的“第三者”當然還是美國,阿根廷指望美國保持中立,結果華盛頓在調停失敗之後,全力支援英國,並且從軍火、通訊到情報都對英國有求必應。
4月25日,受到大部分發達國家支持的英國牛刀小試,奪回南喬治亞島。
5月2日,英軍潛艦征服者號擊沉阿軍巡洋艦貝爾格拉諾號,造成阿軍323人陣亡,從此阿軍大部分艦艇都不敢出港。
5月4日,阿軍戰機還以顏色,以一枚“飛魚”導彈擊沉英軍驅逐艦謝菲爾德號,導致20名英國官兵喪生。阿國空軍在整場戰爭中的表現可圈可點,擊沉多達7艘英軍船艦,只是自身也折損20%至30%戰機。
上圖:被擊沉的英軍驅逐艦謝菲爾德號。
英軍儘管損失超乎預期,但仍在5月21日對東福克蘭島北岸發起登陸戰,4000名部隊一路挺進,島上阿軍大部分是缺乏訓練、裝備補給不足的志願軍,數量上3比1的優勢對他們幫助不大。英軍沒有空中優勢、沒有空中近接支援、沒有直升機運送,在惡劣的天候中,行經崎嶇的地形與阿軍布設的地雷區,一路與阿軍激戰,邁向90公里外的史坦利港。
6月上旬,英軍包圍史坦利港,攻佔周邊高地,城內阿軍如同瓮中之鱉,援助斷絕,突圍無路。1982年6月14日,阿軍指揮官梅南德茲准將投降,馬島戰爭74天結束,阿軍陣亡649人、英軍陣亡255人、3名島民罹難。梅南德茲與1萬1400名阿軍戰俘被遣送回國。當然了,這和一戰、二戰時期是沒法比的,但是在二戰以後,這種規模的戰爭已經相當可怕了。
上圖:1982年,福克蘭戰爭,被英國遠征軍俘虜的阿根廷官兵。
這場戰爭讓阿根廷軍事執政團灰頭土臉、名聲掃地,原本就因無能、貪腐而岌岌可危的政權,終於末日降臨。軍頭總統加爾鐵里在阿軍投降4天後被逐出總統府,阿根廷因禍得福,正式展開民主化進程。鐵娘子撒切爾則是名聲大振,後來又做了8年英國首相。
至於馬島,它仍是英國的海外領地,也仍是阿根廷人等待收復的“馬爾維納斯群島”。
若您還想了解更多的此戰的細節,可以去觀看《馬島戰爭》本書從阿根廷視角出發,記錄了阿根廷從做出佔領馬島的決策到戰敗的一系列有趣又驚險的事件,內容集中在英、阿雙方在福克蘭地區的重要軍事活動,如“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被英國核潛艇“征服者”號擊沉、阿根廷“超軍旗”攻擊機擊沉英艦“謝菲爾德”號等,還從政治、軍事方面分析了阿根廷軍失敗的深層次原因,提出了全新的見解。
讀過此書後更加感到,以前最關注的戰爭中最令人熱血噴張的交戰階段,就像兩個武士對決時最後那決定性的一斬,看似勝負是在這眨眼間的血色劍影中塵埃落定,其實,前面無數次的過招試探已經暗示了誰居於上風,最後的只不過是總結髮言而已。(可參考英雄中李連杰和甄子丹的那一段)。而在這場戰爭中,阿根廷和英國這兩名武士的“過招”,就是後勤保障,制空制海權的爭奪,情報搜集以及預警偵查,這些方面誰佔有優勢,誰就是最後的贏家。能夠從打得熱火朝天的前線,將關注點轉移到這些環節上,我感到自己真正從戰爭的外行摸到了內行的門道。
最後附上《馬島戰爭》的正版鏈接,想入手的朋友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