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同一天之內,北溪兩條管道三條支線,全部發生事故了。事件發生在9月26日晚上,德國政府相關人士也驚了,表示如果不是針對性攻擊,實在想象不出來其他可能性,而且很有可能是潛艇攻擊。德媒認為這件事,不是烏克蘭乾的就是俄羅斯乾的,看起來有意避開了第三種可能。
首先,俄烏衝突打到現在,為什麼突然有人對北溪管道下手了?北溪二號自建成後就沒啟用過,是因為德國方面不想啟用,普京和俄方代表多次隔空喊話歐洲:想要天然氣很簡單,啟用北溪二號就行了。朔爾茨和德方官員也很強硬:就是不考慮。所以啟用北溪二號的主動權,掌握在德國手裡。
而北溪一號從9月初就開始完全關閉,俄方給出的原因是“設備問題”,德國方面先是7月敦促加拿大把正在檢修的燃氣輪機送回來,9月再次表示,渦輪機漏油不是關閉管道的理由。北溪一號的啟用權,掌握在俄羅斯手裡。
早在北溪一號停供之後,我曾經發過一個視頻,講的是德國很有可能在某一個關鍵節點,開始啟用北溪二號,跟俄羅斯的關係也突然緩和下來,而不是繼續購買美國的高價天然氣,因為德法兩國非常想重拾曾經的世界大國地位。而最近,德國國內開放北溪二號的呼聲越來越高,9月25號,大約3000人在德國的盧布明示威,要求啟用北溪二號,尋求“負擔得起”的能源。
這個民意高振的情況,本來是可以作為北溪二號重啟的契機的。但是現在一號二號都被人為破壞了,得修至少好幾個月。德媒分析了兩種可能。第一種,烏克蘭為了保證俄氣只通過烏克蘭管道流入歐洲,而聯繫外部部隊發動襲擊;第二種,俄羅斯為了推動天然氣價格進一步上漲而發動襲擊。
第二種可能看着就像湊數的。北溪一號的控制權在俄羅斯手裡,就相當於俄羅斯握着一張跟歐盟談判的籌碼。上半年,全球主要市場天然氣價格平均漲了3.5倍,俄氣公司凈利潤2.51萬億盧布,但俄國庫盈餘還是從1.5萬億盧布減少到1370億盧布。俄羅斯經濟主要依賴能源出口,在兩條管道都不啟用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斷了自己的後路?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以烏克蘭的軍事實力,連袋糧食都沒法在俄軍的眼皮子底下從黑海運出來,如果沒有外部軍隊的幫助,烏克蘭能去破壞位於瑞典和丹麥水域的管道嗎?如果有的話,又是誰在幫烏克蘭破壞歐洲的天然氣管道?
歐洲兩條管道遭到破壞,受益最大的無疑是液化天然氣(LNG)賣家。2021年,歐洲進口的LNG中,排名第一的美國佔26%,卡塔爾佔24%,俄羅斯佔20%。但是僅在2022年1月,美國就向歐洲供應了六成LNG。2022上半年,歐洲LNG進口量增長了270億立方米,其中215億立方米來自美國。
但是美國供應商也都不是什麼手軟的組織,平均每一艘開往歐洲的LNG船利潤超過1億美元,比俄羅斯廉價的管道天然氣貴多了。如果歐洲對俄羅斯管道天然氣的依賴,轉向對美國LNG的依賴,美國將來收穫的不僅是源源不斷的能源收入,還有對歐洲進一步的綁定和控制。
今年2月美國總統拜登與德國總理朔爾茨在白宮會晤時,拜登表示,如果發生俄烏衝突,美國就要“停止”北溪二號項目,至於如何實現,拜登稱:我向你保證,我們能做到。美國反對北溪二號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因為美國也是天然氣出口國,認為北溪管道擠佔美國市場份額,無法向歐洲高價兜售以薅羊毛。
但如果只是一場示威遊行,並不足以證明德國將重啟北溪二號,那麼為什麼又會有人現在就下手呢?德媒又為什麼只分析俄烏兩個可能性?讓我們來看一條今天的新聞。至於其中有沒有聯繫,就留給各位自己去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