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東方IC
芯片產業,正成為這個時代大國博弈的風暴眼。
芯片法案、四方聯盟、EDA斷供、製程限制,美國在芯片半導體領域正對我國產業發起組合拳式的“圍剿”。
這是美國對華科技產業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調整,在芯片行業,從“卡脖子”到“全面封鎖”,美國的如意算盤會得逞嗎?以下我們嘗試轉換思考的角度,重新看待美國這次“簡單粗暴”的單方面行動,以及其會帶來的後果。
第一,對美國國內,未必有益扶持,可能導致內亂。
美國向本國內半導體行業提供的527億美元資金支持,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鼓勵企業在美國研發和製造芯片,並推動美國芯片工廠向先進制程的進化。目前來看,業界普遍認同的半導體公司如英特爾、美光等將獲得資助,而AMD、高通、英偉達等則不會得到“祝福”。
有意思的是,美芯片法案恰恰沒有照顧到美國國內最強大的Fabless無晶圓芯片巨頭陣營,美政府如此任性地撥動國內產業天平,潛在可能弱化AMD、高通、英偉達等公司的綜合實力和政治、市場影響力,而這也將間接影響美國公司在5G、智能汽車、AI、XR等重要未來場景的全球競爭力。當前恰逢消費電子的衰退期,手機、PC等銷量下滑明顯,這對AMD、高通等廠商來說,並不是好消息。
不僅如此,美國的頭號企業蘋果,也正積極與中國半導體產業合作,並在新iPhone中裝備來自中國的屏幕和存儲芯片。顯然,蘋果公司作為一家Fabless頂級大廠兼消費生態巨擘,也不會對芯片法案叫好。
《棉花帝國》一書被稱為“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書中借棉花為隱喻,來代表過去數百年中全球貿易中最重要的商品。而今呢?科技成為核心,全球資本是否仍然會按照棉花帝國的邏輯而流動呢?如果資本的本性是在全球配置過程中儘力降低成本、牢牢抓住利潤,為此資本不惜與國家合作,以“國家利益”的名義維持對產業鏈條的控制,那麼芯片法案這種逆向推高產業成本的奇怪政策,即便在美國產業內,會有生命力嗎?
所以,美芯片法案是逆潮流的,甚至可能招致美國本國資本的自覺性抵制,延續了幾百年的資本法則,不是區區一個法案可以阻擋的。
第二, 對國際產業,四方聯盟各懷鬼胎,無法打破現有格局。
所謂“芯片四方聯盟”,是由美國政府提出,成員是半導體領域競爭力較強的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意圖壓制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發展和超越。
不得不說,美此舉無異於“脫褲子放屁”,美日韓等“四方勢力”本來在半導體領域就合作密切,無論有沒有“四方聯盟”,都會保持目前已存在的產業關係;而至於四方產業鏈中本來就存在的博弈點,美再搞什麼“聯盟”都無濟於事。
例如,韓國對待“四方聯盟”的態度就頗為曖昧。一方面,礙於美國臉面,半推半就不情願地下場“四方聯盟”;與此同時,韓國正積極推動國內半導體全產業布局,提升本國產業鏈抗風險能力,防止未來某一天受制於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同樣非常關鍵的是,韓國也不想因為“四方聯盟”影響其與中國半導體產業鏈之間的關係。據韓聯社報道,韓國外長部長朴振近期訪華就是為了消除中國因韓方決定參加“芯片四方聯盟”預備會議而產生的誤解,致力於推動兩國產業鏈合作的完整、安全、暢通、開放和包容。
圖源:東方IC
半導體產業佔據韓國國民經濟約20%的比重,韓國絕不敢拿國家經濟之根本開玩笑。例如,三星等在芯片設計以及製程等方面與美國、中國台灣地區的產業鏈都存在無法迴避的競爭關係,在這些領域,韓國和美日等同盟找不到利益點,韓國素有全球經濟“金絲雀”之稱,敏感靈活的韓國半導體產業絕不希望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朋友依然是朋友,對手還是對手,“芯片四方聯盟”改變不了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
第三, 對中國產業,與“卡脖子”相比,“全面封鎖”未必是壞事。
回到半導體產業的特點,由於芯片產業鏈條非常冗長,所以其發展一直以來都依賴於全球產業鏈的協同與合作。其技術創新特點更趨向於,產業的不斷磨合、迭代、推進、升級,而非獨立的“點上創新”。
圖源:東方IC
再來看看中國半導體行業一直以來最受關注的兩個“卡脖子”關鍵點——“先進制程”和“光刻機”。這兩個關鍵領域的代表企業台積電和ASML是如何實現技術領先的呢?20世紀80年代末,ASML是一家經歷過無數次失敗、一台光刻機都賣不出去的、幾乎絕望的企業,而台積電則是一家初出茅廬,因為廠房火災而出師不利的新公司,這對難兄難弟在磕磕絆絆中起步,最終成就了今天半導體行業的絕代雙驕。
可見,半導體產業的進化需要產業鏈公司之間共同成就和共同塑造,如果僅僅被“卡脖子”,我國產業鏈可能會在半導體其他許多領域採用效率更高的“舶來”技術,但美國的“全面封鎖”反而可能倒逼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背水一戰和精誠合作。
數十年來,中國已經在半導體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技術和人才,並非“從零開始”,如果藉此時機,將中國芯片產業鏈條上的關鍵角色都緊緊綁在一起前進,也許一開始步子會慢一些,但未來一定會越跑越快,且難以阻擋。只要中國半導體產業可以設計出高性能、低功耗、尺寸合適的芯片,未必要選擇歐美曾經走過的技術路線。
同時,中國的巨大市場是催熟產業的天然熔爐,包括手機、PC、新能源汽車等泛在智能設備製造領域的蓬勃需求能夠推動中國芯片產業在關鍵領域強行突破。
最後,提起今天的中美芯片產業博弈,不自覺地想起多年前的“去IOE”(去掉IBM的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開源軟件基礎上開發的國產系統取而代之)話題。從一開始某些人驚呼的“去IOE必死”,到如今的“IOE”逐漸遠去……既然“去IOE”我們可以做到,那麼在半導體領域逐漸擺脫國際行業掣肘未嘗不可一戰!
今天的舉步維艱也許可以造就明天的從容不迫。
難以忘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與柳傳志之間的“貿工技”還是“技工貿”路線的討論。當年倪光南輸了,但假如當年他贏了呢?是不是今天我們國人都正用着某一款像鴻蒙那樣的國產操作系統,而消費者則常常在國產芯片的PC、手機和外國芯片產品之間猶豫不決……
作者/IT時報記者 王昕
編輯/ 郝俊慧 挨踢妹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東方IC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