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姚心璐
寫出《投資最重要的事》時,霍華德•馬克斯以為只能賣出三千本,給朋友看着玩。
事實上,除英文版,這本書被翻譯成10多種語言,僅中文版就賣出45萬冊。巴菲特對它的評價是:這是一本難得一見的有用的書。
太多人想知道,在投資這件事上,作為橡樹資本創始人的霍華德會怎麼說。
成立於1995年的美國橡樹資本管理公司,是美國八大私募巨頭中最年輕的一家,也是全球不良資產的最大買家,又被稱為“困境資產投資之王”。因為藉助2000年和2008年兩次金融危機快速崛起,聞名華爾街。
霍華德本人,因為在2000年1月,準確預測了科技股泡沫破裂,聲名鵲起。
風險中尋求機會,如火中取栗,如何成功?霍華德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中,實際撰寫了21件“重要的事”,“投資的每件事都很重要”,近期,他在新書《周期》交流會上對媒體表示。
儘管如此,《周期》正是“將這21件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寫成一本書。”霍華德說,“投資人如何提高投資表現?根本在兩點:資產選擇,和周期中的定位。”
以下為霍華德的分析乾貨整理:
影響周期的三要素
為什麼會有周期?比如美國股市每年平均增速約9%、10%,具體到每一年,實際不會是這個數字,可能過高、也可能過低。為什麼市場不按長期增長率,保持勻速增長?答案不言而喻:大部分正面發展趨勢最終都會“過度發展”,最終會導致主動、被動糾正。
50年前,我第一次進入投資界,在花旗銀行做實習生,至今為止,親身經歷6、7個周期,每個周期的波動幅度、持續時間、原因後果各異,但有些主題是永恆的。我認為,影響市場周期的三個要素是:
- 投資者的情緒
- 投資者的風險厭惡程度
- 市場上的可用資金多少
情緒很好理解:市場發展,樂觀情緒逐步升高,過高時,資產價格就會上升,證券價格高於內在價值,市場會發生回調。
第二,風險厭惡程度,也可以稱為避險情緒。
舉個例子,很多投資人賺了1塊錢,也沒有很高興,但賠了1塊錢就很傷心,這就是避險情緒高。既然多數人是厭惡風險的,有風險的資產必須要提供高回報,否則沒人來買了,我們將其稱為“風險溢價”。
這樣,高風險伴隨着高回報成為一種共識,但很多時候,投資者在這種認知中逐漸喪失對風險的警惕,對未來過於樂觀,避險情緒逐漸降低,這就造成了牛市繁榮。
第三,市場可用資金過多,太多人有太多錢去買資產,競價節節攀升,價格高於價值,風險增大。
我個人見到的所有牛市,都伴隨着投資者過於樂觀、普遍缺乏風險意識、以及可用資金過剩。反過來,把這三點撤走,市場就很難繁榮。
既然所有周期都有這樣的風險點存在,我們可以嘗試去判斷,何時是牛市價格高點、何時到了熊市價格低點。
市場周期如何發展?
剛剛講到的三要素,是如何影響市場周期的因果關係?用避險情緒舉個例子:
投資者避險情緒高,將限制高收益債券(伴隨着高風險)的發行量,另一方面推升高質量債券需求,使其發行量上升——市場違約率因此整體調整至較低水平——投資者感到過度滿意,避險情緒降低,願意承擔高風險——推升高收益債券發行量上升——導致整體債券發行質量降低——在經濟陷入低迷時遭到市場考驗——導致違約率上升——冷卻效應,避險情緒增高。
可以看出,以上是一個周期性事件的因果關係本質。
整體來看,一個典型的市場周期是如何發展?周期可分為四個階段:上升階段、周期頂部、下跌階段和周期觸底。
上升階段,經濟基本面持續改善,盈利持續上升並超過預期,媒體此時會選擇報道正面消息。投資者們在該階段的表現是:預期不斷上升,信心持續加強,只看到利好的一面,正面解讀一切信息,市場資金充裕、資產價格不斷上漲,避險情緒逐步消失。
隨後到達周期頂部,人人都認為情況只會永遠變得更好,風險很小,而且因為“高風險高回報”,所以將風險視為“朋友”。此時的客觀現象是:資產價格過高、潛在回報低、風險高。
進入下跌階段,經濟基本面惡化,盈利下降並低於預期,媒體開始只報道負面消息,導致的結果是,投資者信心減弱,只看到不利發展,消極情緒蔓延,回報預期、資產價格下降,避險情緒升高。
何時是周期觸底?此時,承擔風險已經被視為“僅僅是一種賠錢方式”,人們嚇到不敢再買。情緒往往使人高買低賣,是投資者的敵人。此時,實際是資產價格低、潛在回報高、風險低的時期,應該“激進部署”。
回到當下,美國現在的牛市已經10年,我個人感覺,現在的投資事件太多,情緒是稍微過度樂觀,在投資上,我對本階段的分析是:採用偏防守策略。
當然,我也要同時強調三件事:我不認為現在美股是熊市;絕不認為會崩盤;絕不認為現在人們需要賣掉資產,離開市場。
怎麼在周期中投資?
2005、2006年,我們並不知道美國將迎來一場巨大的次貸危機,但當時,我們確實認為全球市場風險偏高,因為看到閑錢太多,正常情況下,不應該有這麼多投資事件。
所以我們做了四件事:
1.出售了大量資產;2.關掉很多大基金,開始募集小基金;3.避免投資槓桿率過高的高收益債券;4.加強投資審查的規則。
結果這幾件事我們做對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順利過關。
我不認為賣掉證券、持有現金是個好方法,這是一個二元玩法,有可能會錯失上升機會,很難賺到錢。
合理的投資策略是,找到周期中的定位,調整投資方法。比如,如何在現在的美股市場中尋找增長機會?我剛剛說過,建議採取防守型策略。那麼如何增加投資組合的防守性,又不至於錯失可能的上升機會?
可以做這幾件事:購買大公司、老牌公司、安全性高和高質量公司的債券,增加短期債券的持有量,增持高質量債券,多買發達市場債券,減持新興市場債券,避免購買槓桿率高的公司債券。
很容易判斷,在市場周期的四個階段中,周期底部的投資勝算更大,就像買彩票,在周期底部,中獎的幾率大幅高於落空幾率。
但正如前面講過,這也是投資慾望最低的時候:缺乏樂觀情緒、避險情緒高、資金短缺。不要被市場影響。
2016年,我曾寫過一篇《市場到底知道什麼》(的投資備忘錄),其實市場什麼都不知道,市場只是反映了總體參與者的情緒。
你想知道答案,看的不是市場,是價格相當於內在價值的高低,是股票的市盈率、債券收益率、房地產回報率,對這些指標有良好判斷。
就像巴菲特所說:當人們慎重水平偏低時,我們的慎重水平要提高;人們很洒脫,我們要擔心;人們誠惶誠恐,我們要進攻。
(題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