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9日,倫敦當地時間11時,已故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國葬儀式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
除了英國王室成員、政府要員以及眾多英國民眾外,來自世界近200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約500餘名代表也應邀出席葬禮,其中包括100餘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20位外國王室成員,葬禮過程將通過各類媒體向全球現場直播,據估計觀眾數量將達到數十億人之多,這將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葬禮,而英國上一次舉行國葬還要追溯到57年前丘吉爾首相去世。
■2022年9月12日,運送伊麗莎白二世靈柩的靈車離開愛丁堡的霍利魯德宮。
英國國葬如何進行?
國葬是以國家名義為逝者舉行的葬禮儀式,代表國家對逝者的高度崇敬和緬懷。作為英國最高規格的葬禮,英國國葬儀式的基本流程是由維多利亞女王奠定的,而伊麗莎白二世的葬禮流程大致如下:
首先,女王的棺槨由蘇格蘭運抵倫敦後,被運送到威斯敏斯特大廳。棺槨被置於一輛馬拉炮車上,在軍人、官員和哀悼者的護送下抵達威斯敏斯特廳,棺槨上覆蓋著女王專屬的王旗,並將王冠置於其上。
■9月14日,女王靈柩被安放在一架炮車上,穿過倫敦城區前往威斯敏斯特宮。
其次,在正式葬禮舉行前,棺槨停放在威斯敏斯特大廳中,公眾被允許入場向女王表達敬意和哀悼,王室成員也進行守夜儀式。放置棺槨的靈柩台四周均由女王衛隊守護。
■8名來自擲彈兵衛隊的衛兵將女王靈柩抬入威斯敏斯特廳。
再次,葬禮當天,女王棺槨仍由炮車承載,由威斯敏斯特廳運往不遠處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葬禮儀式將在那裡舉行,持續約一小時,儀式尾聲全英國將默哀兩分鐘。之後女王棺槨將從威斯敏斯特宮運往溫莎安葬,一支龐大的送葬隊伍將伴隨女王的靈柩走過這段最後的行程,包括王室成員、政府官員、女王生前的侍從、國王衛隊以及各國代表。
女王的侍從走在棺槨旁邊,充當護柩者,來自女王衛隊的士兵則護衛運棺的炮車並擔負抬棺人的角色,炮車則由皇家海軍水兵牽引前行。在遊行過程中,大本鐘將按照女王的享年鳴響。送葬隊伍抵達帕丁頓火車站後,棺槨和王室成員、官員乘火車前往溫莎,並在那裡重新列隊前往溫莎城堡。
■女王的子女們在威斯敏斯特廳進行王子守夜儀式,兩側可見前來弔唁的英國民眾。
最後,在溫莎城堡的聖喬治教堂舉行安葬儀式,嘉德勳章院第一主管將用一種傳統的古樸頌詞來表達對已故君主的讚頌。在棺槨被放置在墓穴中後,宮務大臣將按照傳統折斷象徵自己職權的白色權杖,意味着他已經結束為已故君主的服務。
伊麗莎白二世將安葬在喬治六世國王紀念教堂內,與她的父母、丈夫和妹妹相聚。
■位於溫莎城堡的聖喬治大教堂,女王的安葬儀式在這裡舉行。
英國國葬淵源何在?
英國國葬儀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都鐸王朝時期,當時英國君主亡故後會舉行送葬遊行,棺槨由馬車運送,送葬者包括王室成員、宮廷大臣以及受封的貴族和騎士,他們都按照嚴格的禮儀規範身穿黑色喪服,手持表明身份的紋章旗幟跟隨運棺馬車前進,棺槨上覆蓋著華麗的刺繡棺罩,有時還會樹立一尊亡君的雕像,不過後來這一做法改為將王冠置於棺槨之上。
這種中世紀風格的紋章葬禮儀式一直保持到19世紀末,也隨着時代變遷增加了一些新元素,比如鳴槍、奏樂,送葬人員也由宮廷貴族逐漸擴大到議會議員、政府官員等。
■一幅描繪1603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葬禮的繪畫,體現了當時國葬的形式。
英國國葬儀式的重大變革發生在維多利亞時代。維多利亞女王是當時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有着“歐洲祖母”之稱,因此她的葬禮自然隆重異常。更重要的是,維多利亞女王在生前親自為自己的葬禮設立了新的規則。
首先,她不喜歡黑色,因此大量減少了葬禮上的黑色元素,比如黑色窗帘、黑色幔帳等等,連她的棺槨都是白色的;其次,她希望以“軍人之女”的身份下葬,在葬禮中增加了很多軍事元素,使得送葬儀式變得更像軍事遊行,她還開創了用炮車運送棺槨的先例。
不過,在葬禮中出了點小意外,拉動炮車的馬受驚跑掉了,於是臨時調來一隊水兵代替馬匹拖拉炮車,結果成為一項慣例被之後的國葬所繼承。
■1901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國葬的隆重現場,也奠定了此後國葬的基本形式。
維多利亞女王之後歷代英國君主的國葬基本都遵循上述規則舉行,但也有增加其他新的環節或儀式,比如1910年愛德華七世去世時,將停放靈柩的威斯敏斯特大廳向公眾開放弔唁,當時有超過25萬人前來送別緻哀,大本鐘按照君主年齡鳴鐘的做法也是由愛德華七世肇始的。
王子守夜的規則是在1936年喬治五世的葬禮上確立的,而1952年喬治六世的國葬儀式首次通過電視向公眾直播,使得當時英國電視銷量暴漲!
■1910年英王愛德華七世國葬時的送葬隊伍,注意由水兵拉動的運棺炮車。
何人能夠享受國葬?
在英國,國葬通常只為故去的君主舉行,即便是君主的配偶或其他王室成員也不能享有國葬待遇,比如伊麗莎白二世的母親伊麗莎白王太后、丈夫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威爾士王妃戴安娜等,都沒有舉行國葬。在伊麗莎白二世之前,英國最近一次為君主舉行的國葬就是1952年喬治六世去世。
自英國漢諾威王朝的開國君主喬治一世於1727年駕崩算起,在過去的295年里,只有一位英國君主沒有得到國葬待遇,就是那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為了迎娶情婦辛普森夫人而甘願放棄王位的愛德華八世,這也情有可原,畢竟他不是以國王的身份去世的。
■1952年英國喬治六世的國葬,靈柩上覆蓋王旗,放置了王冠、權杖等物。
除了在位君主之外,經國王批准,也可以為少數有着特殊貢獻的傑出人物舉行國葬,以體現國家對他們卓越功績的褒獎和感謝,這些人物多數是政治領袖、軍事統帥或在某些領域內的頂尖人物。
能夠享有國葬待遇的非王室人士自然都是在英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響噹噹的人中豪傑,比如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奠基者艾薩克·牛頓,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為國捐軀的霍雷肖·納爾遜海軍上將,在滑鐵盧戰場上擊敗拿破崙的威靈頓公爵,曾四次出任首相的政治家威廉·格萊斯頓等,而最近一位獲得國葬的非王室人士就是帶領英國打贏了二戰的溫斯頓·丘吉爾。
此類國葬需要動用國家財政,因此需要得到議會的批准。
■1965年溫斯頓·丘吉爾的國葬現場,注意炮車兩側的衛兵倒持槍支,以示哀悼。
除了上述兩類人外,其他高階王室成員或頗具聲望、功績突出的公眾人物可以享有比國葬稍低的禮儀葬禮,像之前提及的伊麗莎白王太后、戴安娜王妃、菲利普親王都是以禮葬儀式下葬的。
■1997年戴安娜王妃的禮葬現場,其運棺炮車由來自皇家騎馬炮兵團的馬匹牽引。
禮葬規格僅次於國葬,實際上兩者在很多內容上並無明顯差別,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國葬費用完全由政府支付,而禮葬的大部分費用由王室支付。
在儀式細節上,國葬上運載棺槨的炮車由海軍水兵拉動,而禮葬上使用馬匹牽引,不過這個規則也有例外,1979年路易·蒙巴頓伯爵的禮葬上就由海軍水兵為其拖行運棺炮車,這主要是考慮蒙巴頓長期在海軍服役而做出的特殊安排。
國葬是由宮廷典禮大臣兼紋章院院長及其下屬組織實施,而禮葬是由宮務大臣組織實施的。紋章院院長屬於國家公務員,而宮務大臣屬於王室人員。此外,國葬和禮葬上使用的文告、悼詞的格式也都存在差別。
■1979年蒙巴頓伯爵的禮葬上破例採用水兵牽引運棺炮車。
毫無疑問,死後能以國葬之儀入土為安絕對是一項崇高的禮遇,然而在英國歷史上有兩個人卻謝絕了國葬的待遇。
第一位是19世紀後期與格萊斯頓齊名的著名政治家本傑明·迪斯雷利,他在遺囑中明確拒絕舉行國葬。
第二位是我們熟悉的“鐵娘子”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她在去世前得知自己將得到國葬,並表示不願接受,但她同意舉行禮葬。
■2013年,已故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棺槨被抬入聖保羅大教堂,她生前拒絕了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