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福建省教育廳】
日前,福建省第三屆“最美教師”名單公布。“最美教師”以他們對人民教師最樸素的理解、最動人的詮釋、最溫暖的表達,迎接第38 個教師節,獻禮黨的二十大,凝聚起培根鑄魂育新人的審美力量。
即日起,福建教育微言推出《“最美教師”系列報道》,帶你走近“最美教師”,聆聽屬於他們的“最美”故事。
教育的使命初心,是她的“1”和“0”
——
記漳州市第三中學李穎

信息技術課是什麼?是陌生枯燥的編程,還是背着老師偷偷打開的網絡遊戲?是早已熟悉的辦公軟件,還是無趣長篇的理論知識?對漳州市第三中學的學生來說,信息技術課可以是這樣的——幾位同學舉着“病毒”“計算機”“軟件”的標誌牌,用肢體語言活靈活現地展示病毒的特性,逗得其他同學哈哈大笑;也可以是這樣的——在緊張的倒計時中,兩位同學在希沃白板上爭分奪秒地點擊正確答案,開展計算機軟硬件知識比賽;還可以是這樣的——精巧的機器人,依着操作員的指令,爬過由書本堆疊成的障礙……這樣的例子,在漳州市第三中學李穎老師的課堂上,還有很多。而支撐這些課例設計源源不斷的巧思與靈感的,正是她對教育別樣的理解與熱愛。對李穎老師來說,教育,是一份傳承,是一種奉獻,是“以心換心”,是自由靈動的教學生態,更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與使命。
教育,是一份傳承

李穎老師的父親李國智,是龍海二中數學教師,多次被評為龍海市“優秀教師”和漳州市“優秀班主任”。
“我爸是數學老師。小時候,我經常看到爸爸去引導一個個學生,幫助他們進步、向善。每當他們後來取得了成績向我爸彙報的時候,我就覺得教育是可以為之奮鬥的崇高事業。”李穎老師談到教師時如是說道,是父親李國智的言傳身教在李穎她心裡種下了“教育夢”。愛護學生、關心學生、精研教學,這些教育人的優秀品質,像無法抹去的“代碼”,深深刻在了李穎老師心裡。
1998 年,李國智老師突發腦出血,倒在了講台上。那年,李穎老師正讀高二,後來高考,她毫不猶豫地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報考了師範類院校,成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一名學生。
教育,是一種奉獻

畢業後,身為優秀畢業生的李穎放棄了在大學任教的機會,毅然投身中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崗位。除了教學工作外,李穎老師還先後負責了電子備課室、網管中心、學校網站、公眾號和電子屏等媒介的管理服務以及辦公室工作。
學校成立電子備課室時,電腦剛剛普及,許多老教師對計算機還很陌生。“李穎老師二話沒說,就承擔起管理電子備課室這苦差事。”與李穎同年進校工作的陳暉賢老師說,“她每天要早早到校開機房給老師們用,等最後一位老師走了,她才能關機下班。但她沒有怨言,默默地做好她本職的工作。有趣的是,因為她每天跟學生一起早到、一起進校門,她被學校門衛攔住了好幾次。原因是她長着一張漂亮的娃娃臉,又帶着一個卡通式水壺。門衛誤以為她是沒穿校服的學生,就把她攔在校門外。她被不同的門衛攔了好幾次。我們安慰她說,多好,年輕,像學生!”
2008 年,福建省高考考場開始陸續安裝監控攝像頭。施工安裝、網絡調試、線路故障排查……許多工作往往要在學生下課後才能進行,作為學校網管中心的管理員,李穎老師始終服務並監督着施工的全程。由她負責的高考視頻監控和中考評卷點的技術支持任務,無一差錯。
負責學校公眾號以後,為了讓學校、師生的發展讓更多的人看見,李穎老師常常要加班到深夜,編排許多時效性強的內容、消息。2019 年 9 月,李穎老師的愛人受了工傷,住院了一個多月,正懷着二胎的她卻沒有請過一天假,既擔起家庭責任,照顧受傷的愛人、接送孩子上學,又主動承接起學校的宣傳工作,及時排查技術故障、多次完成應急任務。一個月後的國慶 70 周年閱兵,為了儘快發布優秀校友曾繼煌參與大閱兵的報道,讓學校的師生們能在第一時間看到這條喜訊,一同感受這份自豪,放假中的李穎老師接到任務後,連夜加班發布了公眾號報道。短短几天時間內,報道的點擊率創下學校公眾號消息的歷史新高。
學校百年校慶期間,校友捐贈多且雜,捐款數據還要分屆別排序,刻上學校的捐款牆。“李穎老師放下家中才幾個月大的孩子,發揮自己信息技術方面的專長,分門別類整理,做事細緻認真,工作不厭其煩,所有數據的整理沒有出現任何錯誤。”漳州三中辦公室主任田舜龍老師說。
教育,是“以心換心”

以心換心,是關懷,更是期待。
去年,李穎老師聽說年段晚修老師不夠,主動提出可以過來幫忙負責學校西藏班學生的晚自習督修。其實,李穎老師自己和母親身體也不好,還有兩個孩子要照顧,但她克服自身困難,認真到校督修。李穎老師還借晚自習的機會輔導西藏班學生,幫助他們紮實掌握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
她的認真與愛心,也深深感動了西藏班學生。很快,她就和學生們打成一片。寒假,有一個藏族學生想打乒乓球,邀請從身邊經過的李穎老師一起打球。李穎穿着高跟鞋,和學生你來我往地打起了乒乓球。這一幕,被在一旁圍觀的其他學生偷偷拍了下來。“2021 級高一西藏班學生在信息技術學業水平考試中全員高分通過,這離不開李穎老師的一份努力。”高一年段長陳暉賢老師說。2022 年 7 月 5 日,是 2021 級西藏班學生最後一次高一晚自習,天氣十分炎熱。李穎老師為西藏班學生們買了牛奶、飲料等,還親自寫了賀卡,分發給學生們。“願你有少年清澈與光芒,心懷遠方,仗劍天涯!”“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加油,少年!”……一行行工整的字跡,書寫着李穎老師對藏族學子們未來誠摯的期許。
讓李穎老師沒想到的是,晚自習下課後,西藏班學生們也為她準備了一份份驚喜,他們有的獻哈達,有的獻花,有的寫紙條留言祝福,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她的謝意與喜愛。李穎老師感動地說:“我覺得我只是做了很平凡的事情,沒想到被他們記在心裡,大概這就是以心換心吧!”
以心換心,其實,就是用一顆心,點亮另一顆心。李穎老師,正是以欣賞的眼光、寬容的心態、長久的支持為薪,點亮了一個又一個學生。
2021 屆學生小舟曾經也是個讓老師“頭疼”的學生。當其他學生都認真地在機房裡聽課時,總能聽到樓下操場傳來他在打籃球的聲音。李穎老師卻看到了小舟的這份活力,邀請他與另外幾個小夥伴一起用小啞劇的形式做一段表演,展示計算機病毒的特徵。課上,小舟和夥伴們生動有趣的表演受到在場同學的歡迎。“那堂課上,我們的表演受到同學們和其他聽課老師的讚賞。從那時起,我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李老師還幫我補缺補漏,後來我順利通過信息技術省會考。”小舟回憶道。
教育,是靈動、自由的教學生態

從教十幾年來,從投影儀到幻燈片,再到多媒體技術、希沃白板,李穎老師見證了技術的發展為學校教育帶來的日新月異的變化,但在她的眼中,教育的本質和初心從未改變,不論是服務教師的窗口,還是教學育人的本職,她始終做到盡善盡美。2016 年,李穎老師不幸罹患甲狀腺癌,但疾病並沒有令她退縮,手術完成後,她堅持吃藥,立刻返崗。“經過這次生病,我反而更堅定了教書育人的使命。”李穎老師說,“人的生命那麼有限,我要為教育事業發光發熱。”
在許多人眼裡,中學的信息技術課是一門“邊緣學科”。要把看似簡單枯燥的信息技術課上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考驗着教師的智慧與擔當。
對學生們而言,李穎的信息技術課堂始終靈動而有趣。因為李穎老師深知,適合學生的信息技術課堂,就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情,找到課程與學生興趣的結合點,讓學生以此為給養,向著陽光的方向,抽穗拔節、自由生長。於是,她深耕信息技術教學的沃土,在課堂上開展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打字比賽、連線競速、角色扮演、主機組裝、合作編程……她兢兢業業,勤奮鑽研,從教十八年來,教學精品迭出,屢次獲省、市級榮譽,發表多篇 CN 論文,兩節課例先後入選教育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基礎教育精品課”部級優課。
“李老師是我高一時的信息技術老師,雖然我們的故事似乎只在高中時光里寫下來三分之一的篇章,但是老師給予我們的教誨卻餘韻悠長。”2021屆畢業生小墨說。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編程內容的邏輯性強、學習節奏快,對學生的學習銜接程度要求較高,她常常來不及消化這一堂課的知識,卻又怯於直接向老師提問。李穎老師敏銳地察覺了小墨的不足與膽怯,她沒有直接詢問,而是耐心地觀察小墨平日的學習,在發現小墨更習慣向同齡的夥伴們請教時,貼心地在課堂組織了合作編程活動,讓學生們合作互助。
“信息技術課程里,編程是需要注重細節的學習內容。對學生來說,編程可以說需要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有時一個小細節的疏忽,都會讓最後的程序無法運行。這時候要多點撥、鼓勵學生,讓他們不要害怕出錯,勇於從多個角度嘗試。”李穎老師說。正是在這樣的支持與鼓勵下,小墨從原來每次編寫代碼都要反覆翻找書本,到一步步跟上課堂的節奏,重拾學習編程的信心。回憶起這段往事時,小墨說:“在我們不斷出錯、總是碰壁時,李老師從來沒有指責我們,而是一直鼓勵我們繼續嘗試、改進,後來我在信息技術學業水平考試中拿到了滿分。正是這段經歷,激勵着我在進入大學之後,願意以高昂的熱情去參加各項活動,嘗試不同的新鮮事物。”
教育,是“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而學”
學生小哲性格獨特,有時會和父親鬧彆扭,但這樣的他,卻對信息技術有着特殊的熱愛。許多學生會在電腦課上悄悄玩遊戲,小哲也不例外。為了幫助小哲發現學科學習的樂趣,李穎老師找到小哲,和他聊天,啟發他:“遊戲這麼有趣,你有沒有想過遊戲的編譯是什麼過程呢?或者,你有沒有想過要換一個角色?今天你是遊戲的玩家,會不會以後就成為一個遊戲的編譯者?”
這番點撥讓小哲豁然開朗,激發了小哲對工程技術的學習興趣:原來,計算機課的內容,不只是遊戲和軟件操作,還有更深層的有趣內涵可以挖掘。那天,小哲向李穎老師表達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我覺得那一刻,他的眼裡是有光的。”李穎老師說。“一開始,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學,但是當你開始一步步慢慢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就會激起他們心中真正的熱愛,他的潛力和積極性就會被開發。”李穎老師說。於是,李穎老師鼓勵小哲積極探索計算機編程、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知識,小哲第一次參加漳州市首屆中小學創客大賽,就獲得三等獎。其後,他還參加漳州市青少年機器人選拔賽,獲一等獎。賽後,李穎老師幫助小哲認真總結經驗,在後續的 2021 年第二屆福建省青少年創意編程與智能設計比賽省中,他又斬獲了二等獎。而組裝機器人的過程,無形中還提升了小哲的動手能力和勞動技能,現在,他能自如拼接網購送來的簡易傢具。“真的是驚喜,孩子的變化太大了。”小哲的父母說。
李穎老師似乎總能準確找到信息技術與學生愛好特長的結合點,並予以點撥與啟發。在她的電腦上,還保存着一幅用電腦繪畫軟件完成的設計作品《哪吒》,這是如今在中國美術學院就讀遊戲設計專業的三中 2020 屆學生小晨的作品。李穎得知小晨有美術方面的專長後,敏銳地感知到美術與信息技術課程的結合點,鼓勵她發揮美術專長,結合手寫板用 SAI 設計作品。“我設計了一個哪吒的形象,還得了獎,很有成就感。”小晨說。從此,她就特別喜歡來機房研究與之相關的內容。為了讓小晨的學習興趣得到充分的尊重,也讓她的繪畫專長得到充分的培養,李穎老師還幫小晨做父母的思想工作,讓小晨能順利發揮自己的所長,在自己感興趣的學習領域發揮。正是受到李穎老師的指導與潛移默化的影響,高考時,小晨選擇了中國美院的遊戲設計專業。“這個專業也涉及了一些編程知識,高中時期信息技術課上培養的編程思維到現在對我的學習很有幫助。很感謝李老師幫我培養起對信息技術的興趣,這可以說是給我的遊戲設計之路的啟程點亮了一盞明燈。”小晨說。
在計算機的二進制中,0 和 1 是構成世界的基本語言,所有的信息都要轉化為由 0 和 1 組成的代碼,才能進行存儲和傳輸,許多煩瑣、複雜的程序、代碼,才能得以正常運行。對於李穎老師來說,在教育生活中,育人初心這個“0”和精研教學與工作這個“1”一起,構成了她全部的教育生命。
不論教育教學的“代碼”如何複雜、“程序”如何煩瑣,李穎老師始終堅守教育初心使命,引導學生成為自身夢想的“編程師”。在學生們的眼裡,信息技術課程上枯燥無味的學習內容,在她的指引下,充滿了遠方的理想與校園的詩意。
本文來自【福建省教育廳】,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