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早報報道,蔡英文在日前發表講話稱,近日來解放軍不斷在台島周邊進行軍事演訓,台軍必須強化自己的防禦能力。因此台當局計劃將“防務預算”在2023年提升13.9%,達到5863億新台幣。
台當局宣稱,這些新增的預算將被用來推進台島的軍機戰艦製造能力,提高台軍裝備的完善水平,補充彈藥後勤,並發展對解放軍的“不對稱”戰力。
眾所周知,自蔡英文上台以來,民進黨當局就嚴重背離了“九二共識”,在“謀獨”之路越走越遠,不斷對大陸發起挑釁。
在兩岸關係每況愈下的情況下,民進黨當局選擇持續增加防務開支,這無疑是“挑釁”。據悉,從2017年開始,台當局的防務支出已經連續六年增長。
台“主計總處”官員朱澤民稱,往年台防務支出一般占其GDP的2.0%到2.1%之間,而今年台防務總體預算佔到了GDP的 2.2%,到了明年這一比例還將上升到約2.6%。
而值得一提的是,台媒此前已多次披露,台軍目前連“主戰部隊”都嚴重缺員,不僅士兵不滿編,基層軍官也是十分缺乏。在兵員不足的情況下,台當局防務支出卻還在大幅提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台當局計劃向美國採購更多的軍事裝備。
台“防務部門”預算案顯示,台軍取消了向美國採購40門“M109A6”自走炮的計劃,轉而將這部分資金用來向美國採購18套“M142海馬斯”(HIMARS)多管火箭系統。
由此,台軍將總計向美國採購29套“海馬斯”火箭炮,其中包括配套的864枚高精度導彈。
除此以外,台“防務部門”還確認將新增對美國“標槍”(Javelin)反坦克導彈系統的採購。
而在前兩天,美國傳出消息,稱美國總統拜登正要求國會批准對台出售約11億美元武器的軍售計劃,其中包括了60枚“魚叉”反艦導彈和大約100枚“響尾蛇”空對空導彈。
另外在美國對台銷售的武器清單中,還包括台當局先前採購的250枚“毒刺”地對空導彈。
從這些訂單中我們不難發現,台當局近期向美國採購的武器大多為導彈和火箭炮,而這些正是台當局一直叫囂的對解放軍發展“不對稱”戰鬥力的關鍵武器。
需要知道的是,“毒刺”地對空導彈、“標槍”反坦克導彈和“海馬斯”火箭炮等都是在烏克蘭戰場上大顯身手的武器,一度給俄軍造成不小的損失。
而“魚叉”反艦導彈的威力則在英阿“馬島戰爭”中見識過了,英國“謝菲爾德號”驅逐艦正是被阿軍的“魚叉”反艦艇導彈所擊沉的。
不過鑒於美國不斷拖延對台武器交付的日期,台軍真正能裝備上這些武器的時間短則需要幾年,長則預計要等到2030年之後。
當然,如果解放軍真的要“武力收台”,台軍即便成功裝備武器也不會起到多大的作用,這裡面有至少兩方面原因。
首先是因為在導彈和火箭炮方面,大陸才是真正的行家裡手。我們的“衛士-2D”火箭炮具有射程遠、反應快、精度高、成本低等優點,其射程約400km,足以覆蓋台島全境。而且“衛士-2D”火箭炮已出口多個國家,得到了實戰的檢驗。
台軍若敢和解放軍為敵,在一開始就會遭遇解放軍鋪天蓋地的火箭彈“洗地”,而台軍採購的“海馬斯”火箭炮的射程遠不及解放軍,屆時台軍的導彈和火箭炮系統一旦暴露位置,將難逃被摧毀的命運。
更何況,“毒刺”、“標槍”和“海馬斯”之所以能在烏克蘭戰場上大顯身手,是因為俄烏衝突已經變成了持久戰,烏軍有充足的反應部署時間來對俄軍裝備造成襲擊。
但一旦兩岸“和統窗口”關閉,解放軍必定會按照首戰即終戰的標準行動,根本不會給台軍留下任何反應的時間。
而且,“毒刺”、“標槍”等導彈是在城市巷戰中才創造出了最大的戰果,烏軍有巷戰的勇氣,台軍卻不一定有。
其次,台當局對兩岸在軍事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心知肚明,連國民黨都明確表示,台防務預算不可能一直無止境地增加下去,台軍更無法和解放軍展開軍事競賽。
尤其是台軍一直存在着訓練不足、士氣低下、內部腐敗等嚴重影響戰鬥力的問題,民進黨當局僅僅想依靠升級武器裝備來縮小兩岸軍力差距,完全是不現實的。
其實懂得都懂,民進黨瘋狂採購美國軍火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在向美國交“保護費”的同時安撫島內民眾,向他們展示自己所謂的強硬態度和實力。不過這些花架子,在解放軍面前真的是不夠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