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關注體育
城市 · 賽事 · 品牌 · 傳播
W
EINING
摘要
從李淳的精神體魄上我們能感受到他對於生活的熱情,他看起來仍像是充滿活力且信念堅定的年輕人,似乎在任何一個時刻都整裝待發,似乎隨時都可以開始下一段旅程。這讓人不得不感嘆這些年跑馬帶給他的閃閃發光的能量,如今他平衡着跑馬、藝術和商業三者之間的關係,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刻都更加遊刃有餘。
公眾號 | 互聯網+體育
作者 | 林嵩
40多歲的李淳是跑馬圈裡有名的跑馬人,不僅因為他是江西省首個完成兩輪世界大滿貫(東京、波士頓、倫敦、柏林、芝加哥、紐約)六星跑者,更因為他是跑馬圈首屈一指的獎牌設計師。
2019年,李淳在上海跑完第100場馬拉松後,經朋友介紹要為景德鎮馬拉松設計賽事獎牌,彼時的李淳已經在馬拉松文創摸索過多年,從陶瓷戰鞋到馬拉松周邊,但多年的苦心經營卻沒有在市場上激起浪花,曲高和寡的市場境遇困擾了他很多年。
而一塊馬拉松獎牌卻意外打開了李淳在體育文創市場的入口。
— 1 —
一塊獎牌的意義
人生第一塊馬拉松獎牌的設計,可以說讓李淳“一戰成名”。這是李淳為自己的第二故鄉景德鎮設計的馬拉松獎牌,帶着對景德鎮的長久感受,李淳別出心裁以陶瓷工藝中的拉坯機為原型,設計出了一塊能夠旋轉的陀螺造型獎牌,當時讓所有人都耳目一新。
2019景德鎮國際馬拉松獎牌
自那以後,李淳就給自己定了另一個“100小目標”:設計100塊馬拉松獎牌。
李淳回憶道,自己人生的第一個“100小目標”,是跑完100場馬拉松,早年這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數字,但對於一年能跑三十多場全馬的李淳來說,這個目標很快就實現了。
然而當他真正完成這個目標的那一刻,李淳反倒沒有了興奮感,“因為我突然發現這僅僅是事關自己一個人的成績,對整個行業的發展並沒有起到什麼推動作用。”
在將自己置身於行業發展的大背景之下時,李淳意識到了自身價值的渺小,而突如其來的機會,讓他得以幸運地介入到馬拉松獎牌設計中來,從此確立了新的人生目標。
陸續的,李淳已經做了50多塊馬拉松獎牌,每到一個城市,他都會先去當地的歷史博物館考察一番,了解當地的歷史民俗,再一一瀏覽當地的風景名勝,尋找標誌性的地標文化,然後穿梭於大街小巷,感受地方的生活氣息。
在李淳看來,每一塊獎牌對當地城市、對跑者而言,都是意義非凡的。他講到,自己這些年跑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最北到漠河,最南到三亞,最東到撫遠、最西到喀什、東南西北都去過,“然而對於很多別有洞天的無名之城,如果不是去參加馬拉松比賽,自己大概一輩子都不會知道它的存在。”
作為跑者,在陌生城市匆匆參加完比賽,可能來不及了解當地風情就走了,“最後能留下來的,只有那塊獎牌。”
為了能給每一位不遠千里來參加跑馬的人留下一座城市最鮮明的記憶,李淳尤其注重在獎牌中融入當地特色文化,他設計的獎牌上總能看出一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方寸之間凝聚當地的歷史文化,力求造型美感與人文氣息的兼具。
例如在景德鎮馬拉松獎牌上融入的陶瓷元素、在英雄之城南昌馬拉松的獎牌上嵌入轉動的五角星;在戈壁之城瓜州獎牌上留下的悟空元素,還有桂林馬拉松、黃埔馬拉松、青島馬拉松、佳木斯馬拉松等等,對每一塊獎牌,他都力求展現當地文化風情。
戈15挑戰賽獎牌
佳木斯馬拉松獎牌
2019黃埔馬拉松獎牌
而從這些年得到的反饋中,李淳也越來越相信,“獎牌已經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一個榮耀象徵,同樣也是非常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而這,其實也反過來為馬拉松賽事的興盛帶來了一定的推動力。
— 2 —
文創苦旅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李淳結緣馬拉松獎牌,是基於朋友的介紹,正是因為這個偶然的機會,就像被風吹進田野的種子,找到了適合自己生存的土壤,李淳的文創事業很快在這裡開花結果。
但在此之前,李淳可是經歷過一番文創苦旅的。
把時間調回到2015年之前,彼時李淳還是一個房地產營銷策劃領域的創業者,在房地產發展如火如荼的那些年,他也時常出沒於各大酒局,陪客人胡吃海喝、晝夜顛倒,生活節奏一度陷入混亂。那時純粹是出於健康需求,李淳開始養成跑步的習慣,但他很快便熱愛上這項運動。
隨着生活軌跡的改變,李淳對馬拉松的熱情甚至影響到了自己的生意,那時有員工抱怨過他“天天都是馬拉松,甚至把生意丟到一邊。”
面對事業和興趣之間的衝突,李淳感覺到自己的生活失衡了,房地產行業面臨的調控政策壓力,和他身在其中真實感受到的疲憊,最終讓他退出了這個領域。
2015年,李淳正式成立淳如文創,轉向文創設計和創意策劃,他自己也逐漸回歸到陶瓷藝術家和馬拉松跑者的身份中來,生活里的一半時間是在景德鎮陶瓷工作室和跑馬的路上度過的。
既熱愛藝術又熱愛跑馬的李淳,那時就一心想要把這兩者融合起來,想成為馬拉松文創領域的設計師和創業人。
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畢竟那時馬拉松賽事在國內才剛剛起步,體育行業的人不需要文創,文創領域的人也不會想到體育,只有李淳憑着滿腔熱情“不合時宜”地入場了。
於是在高頻率參加國內外各項馬拉松賽事的同時,李淳還會親自設計製作陶瓷跑鞋,送給各大滿貫賽事總監。那時他致力於以一名中國陶瓷藝術文化傳播使者的身份,去向各國展現中國的陶瓷藝術魅力。
“每一個收到陶瓷跑鞋的人都非常喜歡”,李淳還依然記得他們眼神里流露出的驚喜與興奮,這讓他對自己的藝術品充滿信心和希望。
然而當這些作品真正流入市場面向廣大受眾時,卻沒有多少人願意買賬,因為買一雙陶瓷跑鞋對跑者來說沒有這個必要。
李淳回憶到,那時期馬拉松在中國的參與人數並不多,賽事規模也比較小,整個行業才剛剛起步,體育文創更是缺乏市場,即使是價錢不算貴的馬拉松文創周邊產品,光靠三天賽事期的線上銷售,都少有人問津。
這讓李淳一度陷入痛苦的懷疑,他苦於尋求體育文創與市場的切入口,卻迷失在一件件精湛的陶藝作品中,曲高和寡成為他創業的最大教訓。
如何從設計師轉變成一個具有商業思維的人?李淳開始反思,後來他意識到一個根本問題:馬拉松文創這條路並沒有錯,只是國內馬拉松市場時機未到。
直到2019年,朋友的引薦讓他找到出路,而那時中國田協備案的馬拉松比賽已經達到一年兩三千場的火爆程度,與2014年前後全中國一年還不到20場的數量相比,是指數級別的增長。
在這幾年的發展中,李淳也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中國馬拉松文創終於不再是為了做文創而做文創了,它是真的有這麼大的需求,老百姓的踴躍程度早已不同以往。”
— 3 —
馬拉松文創的春天
現如今,李淳設計的獎牌甚至出現了不少追逐者,“很多人會看我為哪個賽事設計獎牌,就去參加那座城市的跑馬。”
他笑談起最初身邊很多人批評他“跑馬是在玩物喪志”,“但是現在,當年講這些話的人,現在我都在帶着他們跑。”
這種“真香”定律的出現,對李淳來說,意味着自己的馬拉松文創事業終於迎來了春天。
儘管疫情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事業的發展,但李淳依然對未來充滿信心。也是趁着這幾年,李淳已經給國內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賽事做了50多塊獎牌,有20多塊因為疫情原因沒有發出來,他相信一旦疫情結束,“那之後幾乎每周都有人能跑到我設計獎牌的賽事。”
圖中右邊為李淳
而在設計100場馬拉松賽事獎牌的“100小目標”後,李淳又接連定下了第二個、第三個“100小目標”。
第二個是跑滿100場由自己設計獎牌的馬拉松賽事,第三個則是作為中國體育文化使者,給100個國家的各大組委會做陶瓷鞋。“目前除了非洲偏遠小國沒有馬拉松,大部分國家都會舉辦1到2場賽事。”
從李淳的精神體魄上我們能感受到他對於生活的熱情,他看起來仍像是充滿活力且信念堅定的年輕人,似乎在任何一個時刻都整裝待發,似乎隨時都可以開始下一段旅程。
儘管李淳今年已經40出頭,“等跑完百馬百國的那天,肯定也要奔6了。”
這讓人不得不感嘆跑馬帶給他的這些閃閃發光的能量,如今他平衡着跑馬、藝術和商業三者之間的關係,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刻都更加遊刃有餘。
在採訪的最後,我問李淳對於自己的定位更偏向於三者中的哪一個時,李淳講到,他的幸運之處在於,不必拘泥在三者中的任何一個圈子裡和別人做單向度的比較。他希望自己是一個有商業頭腦的斜杠中年,不掉進任何一個封閉的圈子裡,也就比別人有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