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內馬拉松賽的商業價值總體而言不夠大。雖然國內一場馬拉松比賽有幾萬人參加,但是票房幾乎為零,報名費扣除參賽裝備和補給就所剩無幾,轉播費更是高額的貼錢買賣,據說當地政府要倒貼給央視幾百萬的轉播費。而相比足球、籃球、網球,這樣市場化很高的項目,票房和轉播費都是天文數字的收入,一場比賽就是幾百、上千萬的票房和轉播費。看來馬拉松比賽主要的收入就來自於招商,好的馬拉松比賽,比如北馬廈馬上馬這一塊還是具有相當的商業價值。
2、國內的馬拉松比賽水平不夠高。昨天看了柏林馬拉松直播,再對比國內的馬拉松賽,雖然請了幾個黑人二流選手,就號稱國際賽事,實際上水平真是太低了。如果把拿網球做比較,柏林馬拉松肯定是溫網這樣的大滿貫級別,國內許多馬拉松估計連ATP250都算不上,只是挑戰賽的級別,以籃球作比較,柏林馬拉松是nba總決賽水準,國內大部分馬拉松就是CUBA。
3、馬拉松的比賽就是半天。因此馬拉松選手賺獎金也就是半天的獎金,但是其他比賽,包括提問中提到的圍棋,更何況足球籃球網球等,都是過五關斬六將,賽事周期更長,所以,賺的錢多也是有邏輯的。
4、國內馬拉松比賽觀賞性不夠強。技術相對比較簡單,對抗性比較弱。即使是昨天的柏林馬拉松,有世界上最頂級的選手,有破世界紀錄的噱頭,願意看2個多小時直播的人估計還不如看中超聯賽的人多。我一直認為,馬拉松是拿來參與的運動,而不是拿來觀賞的運動,這點也足球籃球網球完全不一樣。
5、田協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國內馬拉松比賽獎金不是想發多少就是多少的,田協都規定的很死。當前獎金高的比賽一定是商業化程度高的比賽,商業比賽就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田協權力太大?手伸太長?管得太寬?對上級精神理解不到位?田協保守,還玩的是計劃經濟時代專業隊那一套?為什麼棋協不會這樣管?田協雖然有進步,逐步放開不合時宜的行政管制,但是還是在奧運戰略和金牌優先的政績觀的驅使下工作。國內最好的馬拉松選手都是體制內,都不靠大賽獎金的,他們的目標都是全運會,然後拿體育局獎金、工資和以後的就業崗位。職業化程度高了,獎金高了,也許選手就不聽田協的話了,不好好備戰奧運會、亞運會和全運會,影響體育部門的政績了。這個矛盾可以看看李娜等網球選手和網協的矛盾。
但是,個人堅信,在中國,馬拉松是非常有市場潛力的運動,馬拉松的市場價值一定有大幅的上升空間,獎金天花板也一定會打破。今年的中國馬拉松大滿貫雖然粗糙且不合理,但已經露出了這樣的苗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