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意大利大型機械設備企業薩克米集團表示,能源價格的上漲讓一些企業停產,降低了歐洲製造業的競爭力。這家處於產業鏈中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的企業在能源價格上漲的當下,部分產品價格已經漲價了30%。其董事長表示,“國際市場上相比其他地區,我們不具備競爭力了。”
與此同時,意大利工業家聯合會主席表示,如果俄羅斯完全停止天然氣供應,意大利將出現40億立方米天然氣缺口,而如果這個用氣缺口全部施加到工業領域,那麼幾乎五分之一的意大利工業生產將停產。
內外交困,歐洲化工行業迎來“雙殺”停產
不僅僅是意大利,俄羅斯無限期停止天然氣供應後,歐盟部分製造業掀起減產、停產潮,鋁、鋅、鋼鐵、玻璃等高耗能行業,用電成本太高,入不敷出。下游的化工行業,以天然氣作為重要化工原材料的歐盟企業面臨“無米下鍋”局面。
“北溪1號”今明兩年如果不恢復供應,影響的輸氣量約為3000萬立方米/天,今年第四季度,歐洲的天然氣供應缺口將達到1.81億立方米/天。受此影響,本已是高油氣價的歐洲雪上加霜,歐洲部分化工品廠家的平均原料成本居高難下,進而大批廠家不得不降低運行率。
在天然氣供應短缺的同時,歐洲也迎來了近500年來歐洲最嚴重的乾旱,萊茵河水位降低至30cm,運輸費一天內上漲30%。這條西北歐第二長的運河,承載歐盟一年約三成內河運輸總量,德國每年約三成煤炭及石油供運須依賴它。運力的缺乏使得化工原料和產品的運輸變得困難重重,部分化工企業因此削減產量。
一方面是能源價格飆升,另一方面是物流運費增長,內外雙殺之下,歐洲部分化工品廠家的平均原料成本居高難下,進而使得大批廠家不得不降低運行率。德國工商聯合會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通過調查3500家德國工業企業,約16%企業認為自身有必要減少生產或放棄部分業務,其中近四分之一已減產停產,另四分之一在減產中,剩下一半企業正計劃採取措施。
國內化工“接棒”歐洲,萬華、恆力等龍頭迎來機遇
天然氣除了影響能源成本,其作為天然氣化工的基礎原料,通過C1化工、合成氨、乙炔化工、氫氣等產業鏈將傳導至C2、C3、化肥、氯鹼、聚氨酯等大部分化工品,影響面可謂巨大。
2020年全球化工品市場為3.47萬億歐元,歐盟銷售額位列第二,彼時全球化學品銷售規模位列前三的國家(地區)分別為中國1.55萬億歐元(佔比44.55%);歐盟地區為4991億歐元,佔比14.4%(包括歐盟27國和歐洲其地區的整個歐洲地區為6276億歐元,佔比18.1%);美國4258億歐元(佔比12.3%)。
受到能源危機的影響,中國和歐洲化工品的成本大幅度分化,許多歐洲化工品的成本和售價都顯著高於國內,這給中國化工品帶來了出口能源套利的機會。目前中國化工的產量大概佔了全球40%左右,產能、消費量、出口量、貿易量等在全球的比重在不斷提高。長期來看有利於中國企業獲得更多試用機會,並反哺技術迭代實現正向循環,為自主企業的國際化突破成長提供重大機遇。
這也就意味着,我國化工產業有望更多承接歐洲產能轉移,從而受益量價雙升。
業內人士表示,國內化工產業“接棒”歐洲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北溪-1”停供的消息一出,國內化工市場即被全線引燃,化工板塊也在回調近一周後止跌回升。6日早盤,環氧丙烷、磷化工、氟化工、化肥等板塊均漲幅居前,奧克股份漲停,中化國際、渤海化學、紅牆股份、紅寶麗、四川美豐等股封板漲停。
除了原料緊缺造成的化工產業直接拉動和利好外,我們也應該看到,化工行業在工業體系中發揮着系統性的重要作用,汽車、計算機芯片、絕緣材料、藥品,以及洗滌劑和清潔劑等下遊行業均依賴於化工產品,因此化工產業的需求是持續穩定向上的。
在此背景下,高能耗且歐洲產能佔比較高的化工品種成本有望上行,由此產生的海內外價差預計將拉動國內出口增長。通俗來講,歐洲能源危機將抬高歐洲本土製造能源成本,造成供應鏈不穩定,產能不足。中國製造業供應鏈比較優勢明顯,有利於擴大出口,同時也給國內具有替代進口能力的高端化工企業提供了發展的窗口期,比如萬華化學、新和成、滄州大化、東方盛虹、恆力石化、衛星化學等。
值得注意的是,鑒於歐洲經濟的衰退和全球焦慮情緒的攀升,即使能源危機解除,其他生活成本的上升也可能迫使歐洲消費者,會選擇性價比更高的渠道來採購生產生活用品,這對於國內高性價的產品而言,或是一個機會,但是這個水,會不會流入我國,還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