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對於SaaS創業上,“選擇大於一切”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SaaS創業失敗的因素其一就是選錯賽道。這篇文章作者從賽道選擇出發,分析了進行賽道複製需要搞清楚的一件事情,如何避免掉進賽道複製陷阱的方法,闡明了怎樣算是一個好的賽道,最後講述了為什麼“沒有賽道,就是最好的賽道”。推薦想要了解SaaS賽道的童鞋進行閱讀。

一、你的賽道選對了嗎?
SaaS創業需要很多成功因素,但失敗因素有一個就夠了,那就是選錯賽道。
每到年終歲末,我都會參加一些SaaS公司的活動,內容主要是對經營過往的復盤和未來的規劃。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不同的公司,在增長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有些公司在復盤中確實能找出問題所在,並在來年規劃中加以修正,它們的增長速度不但快,而且也比較平穩,整個公司對未來表現得充滿信心。
也有一些公司的復盤和規劃,內容每年都差不多。既沒有發現新問題,對未來規劃也沒有新想法,唯一能期盼的,就是企服市場的爆發。雖然它們一直在加大投入和不斷擴張,但增長趨勢並不明顯,只是努力保持營收的不下滑而已。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今年挺難的,明年也不會太容易。
對比增長快慢的兩類SaaS公司,發現影響增長的主要因素不是文化、戰略、管理、資金和技術這些,而是它們選擇的賽道。
這個結論很多SaaS創業者不好接受。因為當初選擇這個賽道,就是創始團隊和投資人一致看好的風口。再說,明明對標的這個賽道,在海外SaaS領域已經大獲成功,國內市場只是啟動遲一些而已。
實際上,一個賽道是否對,不能靠時間驗證。因為通過緊湊的迭代和數據測量,很容易判斷一個SaaS是否真正具有增長可能。如果幾年下來,遍歷了各種增長路徑,而還沒有增長的話,很可能是賽道選錯了。
更麻煩的是,如果靠摸着海外的賽道過河,很可能是一條道跑到黑。因走得太遠,已無法調頭。
選擇了不合適的賽道,猶如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這種創業不但更燒錢,除了辛苦,也沒有希望可言。
看來“選擇大於一切”這句話,用在SaaS創業上,再合適不過。
二、關於賽道複製,需要搞清一件事
因為SaaS是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國內創業經驗不足,所以借鑒和複製海外SaaS賽道是有必要的。
不過,創業者必須搞清楚一個問題:我們所說的賽道複製,究竟複製的是什麼,或者說賽道的盡頭是什麼?
難道這還用討論?複製賽道當然是複製產品,賽道的盡頭不就是軟件嗎?
這是一種產品替代邏輯,是說通過模仿海外賽道的產品,在國內市場尋找機會。因為產品在海外市場成功,所以在國內也會成功。
這種產品替代邏輯,在其它領域也許是適用的。但對於SaaS來說,這個邏輯並不完全成立,因為複製的結果有很大不確定性,所以就需要驗證,這實際上就把SaaS創業變成了一個試錯過程,成本高、風險大。
為了規避風險,就需要用SaaS的商業邏輯去思考賽道複製這件事。
實際上,SaaS賽道的盡頭不是軟件,而是服務。所謂賽道的複製,複製的並不是產品,而是服務。
服務同樣也需要驗證:在國內企服市場,是否存在同類服務需求。但這種驗證的成本就要低得多。如果服務需求確認存在,也不一定非要用同樣的方法實現,這就讓SaaS創業不受賽道的限制。
把賽道當作軟件的創業者,會認為賽道並無對錯之分。的確,如果是做軟件,哪怕只有極少數的幾家客戶,那也是成功。
但對於SaaS服務來說,首先是得有人用,其次是有很多人用,最後是很多人持續用,只有這樣才算是成功,而只有能產生這種效果的賽道,才是合適的賽道。
所以,對於SaaS來講,賽道不但有對錯之分,而且還可能決定成敗。
三、如何避免賽道複製的陷阱?
SaaS創業者通常會認為,海外的賽道都是直的。即可以從其功能特徵,看到落地的市場表現。這也意味着,如果將成功的海外賽道複製到國內,它們仍然會成功。
實際上,大部分賽道都是彎的,即落地表現與預期有較大的偏離。因複製後找不到原來的市場位置,所以表現得不溫不火,甚至是無人問津。本想複製賽道成功,最後卻落入了複製的陷阱。
所以,在確定選擇一個賽道之前,需要做好這三個功課:
1. 熟悉賽道的應用環境和背景
一個SaaS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其所處的行業環境和應用的業務背景。
如果你研究過那些成功的SaaS就會發現,它們一開始也是從一個較窄的領域做起,即使是做一個通用的工具類SaaS,也是從特定的用戶群體入手,然後推廣到其它群體。
如果把賽道看作是直的,就很難了解到這點。實際上,離開具體環境和背景談一個賽道,沒有實際意義。不了解一個賽道原來的成功路徑,複製了產品,也很難複製成功。
2. 要知道賽道不是一成不變的
成功的賽道,也在追求更大的成功。即使我們現在看到的那些成功的SaaS,大多數也只是處於發展初期,沒有達到最佳指標狀態,所以它們也在加速進化。這就使原來一個直線的賽道,複製過程中也會變深和變彎。
比如Salesforce起家時的CRM,與其現在的CRM,完全是兩個世界。又比如Workday,它開始是HCM的標杆,但現在是集企業計劃、人力資源和財務管理為一體的新型ERP。
如果只是複製了開頭,而不知其後來的走向,複製賽道就成了刻舟求劍。
3. 了解賽道背後的SaaS生態
一個SaaS的成功,離不開生態。實際上大部分SaaS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其它SaaS聯合服務,以覆蓋更大的業務。即一個賽道的另一端,不但存在複雜的關聯,而且對應多種場景。
國內的SaaS創業者受環境所限,很難注意到賽道所依賴的生態,甚至沒考慮過生態這件事。
比如DocuSign,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電子簽名工具,其背後是一個符合各種法律要求的協議雲。另外,它的生態中有350+個可集成SaaS,其主要收入來自生態和各種合同簽約方案,而不是一家一家地推銷電子簽名。
國內外企業雖然存在各種差異,但企業經營管理的共性還是占多數。通過賽道的本土化適配改造,規避賽道的複製陷阱,才是正確的複製之道。
四、能落地,是好賽道的基本標準
一個好賽道,是SaaS創業的原點,什麼樣的賽道是好賽道?不同人有不同標準。
有人把美股SaaS公司按市值排序,拉出一個賽道列表,也有人去國外考察了幾家明星SaaS公司挑選賽道,還有人根據媒體的分析,認定某個賽道。
雖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無論是投資還是創業,單靠這種選擇方式,未免有些草率。
首先,海外成規模的SaaS企業就有3萬多家,除了TOP 100外,其它更多細分領域的“潛力股”,可能都沒有人聽說過。更重要的,大部分賽道在複製過程中會有變形風險,即看得見開頭而猜不到結果那種。
所以在我看來,無論是複製、改造,還是自創賽道,好賽道的首要條件是能落地,表現為從有人用,到有很多人用。
無論賽道是怎麼來的,它首先應該對應一個利基市場,並以此為切入點,成功之後再向其它臨近的領域擴展,而不是一開始就對準了一個百億千億的大賽道。
在賽道的落地選擇和聚焦使用上,國內一些SaaS公司走了一波相反的操作。
比如說,大家都在談行業、談以客戶為中心,本質是為了推動SaaS落地,但實際推廣行動卻是讓SaaS“上天”。
SaaS本來就是一個服務,只要告訴用戶你能提供什麼服務、解決什麼問題就好,沒必要扯上理念、數字化轉型、產業互聯網之類的大概念,因為這些對於真正的用戶完全無感。
讓賽道落地,是SaaS創業者的一項重要能力。
五、沒有賽道,就是最好的賽道?
對於“有感而發”的SaaS創業者,其實本就沒有什麼賽道,即使有,他們也沒得選擇。
不信你看這些成功者:Salesforce的Marc Benioff,原來是Oracle的營銷副總裁;Workday的兩位創始人Dave Duffield和Aneel Bhusri,他們分別是PeopleSoft的聯合創始人和首席戰略官;ServiceNow的創始人Fred Luddy,原本就是ITOM專家;又如Zoom的創始人Eric,原是Webex的負責人。
他們都是以自己最擅長的領域為賽道,最終獲得的成功。
國內SaaS創業的情況不太一樣,很多創業者都是“由SaaS而發”(比如我本人),所以只能借鑒海外成功的賽道。因為所有賽道都存在不確定性,所以說這是國內SaaS創業者的一個先天劣勢。
規避這個劣勢的方法,是通過賽道本地化落地適配,以淡化賽道的影響。
賽道在國內被特彆強調,還跟融資有關。如果創業者連一個賽道故事都講不好,或者講不出一個百億千億的大市場,就很難得到資本的青睞。而國外投資人對創業者考量更多的是“怎麼把這個SaaS的ARR做到200萬美金?如何做到2000萬美金?”,至於是什麼賽道並不重要。
另外,把對標賽道的SaaS作為一個軟件,還是當作一項服務來做,對於創業者來說,在行為方式和心態上會非常不同。
經常有人問我:SaaS公司到底是屬於軟件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我的回答是二者皆不是,SaaS公司應該是數字化服務公司,它們不屬於IT行業,而是純粹的服務行業。
以服務的心態,SaaS就比較容易做好。可能確實做不到百億千億,不過先實現一個小目標,然後再擴展成為一個自己能掌控的賽道。
有時,沒有賽道,還真就是最好的賽道。
六、寫在最後
有人說,所有的ToB業務,都值得用SaaS重做一遍。但我想說的是:所有的賽道都值得重新落地一遍。
因為,對於一個終端沒有對準的賽道,無論施加多大的推動力,都不會有好的服務產出。
作者:戴珂;公眾號:ToBeSaaS
本文由@ToBeSaaS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