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昌。
壹
識與不識 來者均叩奠靈前
1894年9月17日,甲午黃海海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以一種最悲壯的方式蹈海殉國。
但鄧世昌的公祭是在第三年舉行的。
據1896年2月8日的《申報》報道:“廣州採訪友人云鄧壯節公靈柩經公子扶之回粵,本月十四日在光孝寺設靈開弔。”
鄧世昌是墜海而亡,並無屍身,報道中“靈柩”里裝的應該是鄧世昌的衣冠。
1896年1月30日,香港《華字日報》對此也有報道,“月之十四日為番禺鄧壯節公開祭之期。”
兩處報道的“十四日”為農曆日期,換算過來就是1896年1月28日。
鄧世昌的祭禮要等這麼久,是與時局有關。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中日簽訂《馬關條約》。1895年6月2日,完成台灣交接手續。此後台灣人民進行了反割台鬥爭,直到1895年10月21日,日軍攻陷台南,佔領全境。
在中日兩國戰事徹底結束後,趕在光緒二十一年的年底前(1896年1月是光緒二十一年十二月),為鄧世昌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公祭。
據上述《申報》的同篇報道,“官吏紳士無論平日識與不識,均具生蒭一束叩奠靈前。寺中房屋雖多,幾至無容足之地,輓聯祭軸琳琅滿目、美不勝收,英魄有知亦當含笑於九泉之下矣。”
生蒭,指鮮草,表示對故者的祭奠。
上述《華字日報》的同篇報道中也提到,“省中官紳,素車白馬詣光孝寺靈帳,奠饌者咸切哀思。”
由此可見,時人對於鄧世昌事迹的敬重。
光孝寺是廣東著名古建築群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鄧世昌殉國後,後人在廣州沙河天平架石鼓嶺的鄧氏家族墓地修有鄧世昌衣冠冢。該冢於“文革”期間被毀,1984年鄧氏後人修復該墓。1994年9月,鄧墓遷到今天的天河公園。
廣州天河公園內的鄧世昌衣冠冢。
貳
辛亥革命前 原本要給鄧世昌“加恩”
公祭鄧世昌時,御賜祭文、碑文各一篇,親朋、故交以及商號聞訊皆來祭奠。
據鄧家的家傳文獻《哀榮錄》,不僅收錄當時社會各界寫的祭文,還有輓聯153副,挽幛299幅。
在1895年1月30日和2月1日連續兩天,香港《華字日報》也對各界送達的輓聯進行了匯錄,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關於此事的報道。兩相對照來看,報紙匯錄略少於《哀榮錄》,收錄的文字有個別差異。
哀榮,語出論語“其生也榮,其死也哀。”這本《哀榮錄》是手抄本,之前一直由鄧世昌的遺腹子鄧浩乾保存,鄧浩乾去世前交給鄧世昌嫡孫鄧小鵬,鄧小鵬又傳給長女鄧立英。
雖然是鄧世昌嫡傳曾孫女,但鄧立英對於鄧世昌的了解僅源於父輩、祖輩們的講說。
其中很多家族故事,於史無記。
今天在廣州海珠區有一座鄧氏宗祠,在鄧家人的流傳中,這是清政府撥恤銀10萬兩,鄧母思念兒子將撫銀中的4萬兩在原家祠舊址按一品官員規格建鄧氏宗祠紀念。
還有傳說,當時朝廷派欽差大人到廣州安撫家屬,為迎接欽差,鄧家傾家蕩產,買千米金黃地毯,從家中一直鋪到珠江邊上的碼頭。
這些都於史無據。
據民國元年池仲佑所編《海軍實紀》記載,鄧世昌的三子均“一品蔭生”。
直到鄧世昌去世的七年後,清廷依然準備要給鄧世昌“加恩”。
宣統三年七月初九,這一天發了四條上諭,其中一條記載:諭旨御史溫肅片奏已故致遠船管帶副將鄧世昌以死勤事應如何加恩等語着海軍部查核具奏。
海軍部是清末重建海軍時新設的衙門。
但這一天是1911年9月1日,距離辛亥革命在10月10日的一聲槍響只有40多天。而在1912年2月12日,宣統就發布了退位詔書。
清廷已無法完成對忠烈的旌獎。
鄧氏宗祠所在地,廣州龍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