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自從智能手機成為普及率最高的終端開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手機企業和筆記本企業似乎並未有太多交集。一方面在手機行業如火如荼地互相內卷的日子裡,筆記本行業似乎都很佛系,雙方涇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但不知從何時候開始,手機企業紛紛發布了筆記本產品。

筆記本廠商涉足手機行業的不少 但卻鮮有成功(圖源來自網絡)
儘管在目前看來,手機廠商所發布的筆記本產品通常主打商務便攜的賣點,尚未觸及筆記本廠商的核心產品線,但是近幾年華為筆記本在國內的銷量呈現穩步增長,已經分銷了部分筆記本廠商的市場份額,隨着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開始涉足筆記本行業,憑藉自身特有的優勢,配合終端生態的概念,吸引越來越多的用戶。對於這種現狀,筆記本行業也一定有所察覺,恍然間夢回十年前,因為也就是在那一年,國產非運營商定製機或者說互聯網品牌手機也是這樣異軍突起,撼動了曾經的手機行業霸主品牌。

曾經的“中華酷聯”力克國外品牌(圖源來自網絡)
“中華酷聯”時代為國產手機奪取國外品牌市場營造了一個優秀的開端,也讓小米、魅族等互聯網品牌有了肥沃的土壤,同時也讓很多電腦品牌萌生了擴展手機產品線的念頭。除了原本在手機行業就稱霸一方的聯想以外,國內有神州、華碩、宏碁(acer),國外有戴爾、惠普、甚至微軟和英特爾,都曾經涉足手機行業,也推出過產品,結果顯而易見,但從它們遇阻的原因上我們可以總結出幾個共同特點。
重品牌輕體驗 PC思維轉變難
時間回到2010年,彼時整個PC產業尚未出現下滑趨勢,包括筆記本在內的PC產品依舊是各大筆記本廠商的主要營收。而智能手機業務只是一項尚未成熟的“可能性”業務,當時的智能手機市場依舊由諾基亞、摩托羅拉、聯想、中興等頭部品牌把控,其他手機廠商也通過此前積累下來的用戶基數能夠實現基本的平衡,所以擁有智能手機業務的筆記本廠商也能將注意力更多的放在PC業務上。

手機系統更注重的是體驗(圖源來自網絡)
當時Android還未嶄露頭角,iOS還未被人所熟知。諾基亞的塞班和微軟的Windows Phone系統扛起了智能手機的早期大旗。相比塞班,Windows Phone更加接近於人們對於智能系統的期望,不過也因此,微軟在對Windows Phone對開發上仍舊採用了PC模式,導致Windows Phone在很多時候都像是講電腦系統直接照搬進手機一樣,並未針對手機進行有效的優化,使用體驗感交叉。這也給了其他系統機會。或許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到了2011年,蘋果、三星佔據近50%的市場份額,利潤份額逐步穩定在90%以上,Android系統就從2011年的1.6%一路突飛猛進達到了80%的市場佔有率。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很多擁有手機業務的廠商才意識到,新的智能手機時代已經來臨,未來這台小小的掌上設備,會成為最具潛力且廝殺最殘酷的“城池”。
上下游完備 TOB用戶充足
眾所周知製造業對於上下游產業鏈的依賴性很大,處於行業核心位置的筆記本廠商與上游供應鏈經歷了長時間積累和磨合所以在在筆記本元件上,筆記本廠商會比手機廠商擁有更大的優勢,包括原材料供應、價格把控上筆記本廠商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對於手機廠商來說,現在仍需要用較高的價格去進行原材料的採購,但是價格上又要做到低於傳統筆記本廠商,本身在筆記本上也利潤率就不高,手機廠商的凈利潤也會一壓再壓。

上下游渠道是筆記本廠商的優勢(圖源來自網絡)
同樣在下游的渠道中,筆記本廠商所採取行業內最為經典的4P(產品、價格、推廣、渠道)營銷模式,通過特定的顧客群,穩定的代理商和相對固定的銷售渠道組成了一個龐大的銷售網絡。尤其是在TOB用戶上,在整機時代就積累下來的B端客戶,為傳統筆記本廠商提供了穩定的銷售出路,這部分客戶在筆記本對於如今的手機廠商來說很難進行介入,所以手機廠商生產的筆記本產品還只能在C端用戶市場中爭奪份額。
但這也讓筆記本廠商容易忽略潛在的危機,長久以來的“做市商”角色,讓筆記本廠商面對行業挑戰者多少會有些掉以輕心,尤其是頭部的筆記本品牌在面對被手機廠商逐漸入侵的邊緣市場的反應較慢,或許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傳統筆記本廠商會有所動作
技術軟肋 核心技術把控

intel和AMD依舊掌控X86架構(圖源來自網絡)
其實從這一點來看,筆記本廠商的今天或許就是手機廠商的明天。由於個人電腦的操作系統到今天,大部分依舊是使用微軟的Windows系統,該系統是基於X86架構基礎上搭建的,而能夠製造X86架構芯片的公司目前只有英特爾、AMD,via三家公司,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在專利上。所以這也導致了筆記本廠商必須採用英特爾和AMD的芯片才能滿足消費者日常使用的需求。所以我們能看到的筆記本廠商的主要研發還是在散熱技術、功耗效能以及其他外觀功能上,核心技術真正接觸的很少。

ARM開放架構為手機芯片帶來更多可能性(圖源來自網絡)
相比之下手機廠商的限制就少了很多,雖然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手機芯片廠商也只有高通驍龍、聯發科、三星芯片Exynos以及華為麒麟,這也表明了,手機廠商芯片自研的可行性。雖然手機芯片的架構也是有ARM掌控,但由於為了與X86相抗衡,ARM很早就開放了架構的使用,使得不同芯片對於不同廠商定製Android的兼容也是可以實現的,這也給手機廠商定製自己的產品留出了更大的餘地。近幾年裡,手機廠商對於網絡連接、拍照、快充、生物識別等技術的“內卷”,也着實推進了整個科技行業的發展。
另外這裡還要特別提及一下蘋果,該公司是目前市場上少有的筆記本和手機雙盈利的公司,基本已經實現了在ARM架構下的筆記本和手機芯片自研,關於相關的內容可以參考我們關於蘋果的文章:喬布斯不僅重新定義了手機 還順手創造了一個歷史!
未有技術型引領行業的企業
筆記本廠商在制定產品戰略時大多會以全面覆蓋用戶為主要目的,這樣不僅能夠擴大產品的受眾面,同時也會降低多個產品線所面臨的研發成本問題。但這也讓不同品牌的筆記本產品很難在用戶心中擁有固定的認知。目前市場上最主要的筆記本產品還是便攜商務本和遊戲本,以及綜合型筆記本,除了單個消費者以外,大量的營收還來自於集團採購,所以短時期內仍然能夠保持很高的增長勢頭。也同樣因此,讓很多筆記本廠商在研發上產生了惰性,都是供應鏈“給飯吃”,配置相似的產品,只要營銷到位,賣出去還不是問題。在營銷上,手機廠商跟筆記本廠商比還是嫩了許多,畢竟也都是身經百戰的“老江湖”。
而手機廠商自出生起就一直處於不斷前進的過程,蘋果的iPhone一直是所有Android手機廠商所追趕的目標,從性能不足到性能超越,國產手機廠商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緊追,也促進了iPhone功能的進步,充分競爭市場下企業才能擁有更強的競爭力,物競生存的法則在手機市場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為了能夠活下來,各家廠商必有所長,蘋果、華為的綜合自研能力,小米對於成本的把控和近期澎湃控電芯片的面世,以及多家廠商對電池、攝像頭的新技術研發,讓手機行業百花齊放,也讓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從而促進了品牌忠誠度。

生態建設是手機廠商維護核心客戶的重要方式(圖源來自網絡)
不僅是在硬件技術上,軟件技術也尤為重要。為了更好地留住這些簇擁者,手機廠商開始從單個終端到多個終端,不斷推進着生態的構建,華為、蘋果、小米、在生態的構建上尤為突出,從手機到平板,從IoT智能家居到車載系統,終於來到了筆記本市場,這也絕非是必然。良好的生態,不僅是多屏幕之間流暢的互動和共享,也是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對於無縫體驗的追求。
這對於傳統筆記本廠商來說,望塵莫及,也許現在還不明顯,當手機廠商擁有同樣的渠道、供應鏈資源的時候,傳統筆記本廠商是否真的會重蹈覆轍呢?
所以筆記本廠商在做手機的時候除了保留自身的各方面優勢以外,也要關注市場和用戶習慣的變化,凝聚發力方能有的放矢。另外,在研發上筆記本廠商的技術也在整個科技領域裡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截至2021年3月31日,聯想集團共註冊在案的授權專利已達21658件,其這幾年對於筆記本散熱的產品設計就絕對稱得上業內“頂流”,所以筆記本品牌如果在做手機的時候也發揮自己的設計基因,或者嘗試與手機品牌進行合作或許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如果能夠迅速激活自己的原有用戶,構建生態那是再好不過得了。
值得慶幸的是,如今仍然有很多傳統筆記本廠商堅守在手機產品線上,包括上面提到的蘋果、三星,另外還有目前筆記本行業的霸主聯想,新晉貴族ROG(玩家國度)等等。他們或在手機筆記本行業獨樹一幟,或專註於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或一方面堅守自己絕對地位的同時奮起直追,都是值得敬佩的。畢竟,對於消費者來說,我們並不希望看到一家獨大的現象,唯有競爭才能促進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