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7月13日電(記者許雪毅)7月,是福州永泰縣長慶鎮花生採摘季。13日,由兩岸團隊共同策劃的“兩岸花生節”在長慶鎮中洋村舉辦,希望為鄉村振興提供新的探索。
“從春初看着中洋村花生栽種開始,到今天花生結果成熟,內心十分興奮。”此次活動承辦單位之一、台灣“見學館”創辦人許俊雄說,這是今年第10次來到長慶鎮。自己走訪了整個鎮區,從地形、氣候、山勢、水文和栽種方式,看見長慶花生品質優良的奧秘。“兩岸融合要真正交心。”

人們在首屆兩岸花生節上購買台灣食品。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此次,小村莊里的兩岸花生節吸引了來自兩岸的多名規劃設計、運營、文創等領域的團隊和青年從業者,以及來自福州的100多名遊客參加。
記者看到,現場攤位上擺放着台灣雲林縣和宜蘭縣極負盛名的“花生冰淇淋卷”和“花生麥芽酥”,以及基隆廟口的“花生泡泡冰”等台灣美食。
許俊雄說,這是台灣“見學館”團隊從台北全程冷鏈送到活動現場的。8位台灣設計公司負責人在攤位上擔任“一日店長”,與永泰縣年輕人共同推介台灣冰品。
今年4月,許俊雄和他的台灣“見學館”團隊參加了由福建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與民革福建省委共同主辦的“同心杯”兩岸青年鄉村振興研修營,對鄉村振興中的兩岸融合發展新路開展了有益探索。此次兩岸花生節是研修營成果延續之一。
據許俊雄介紹,目前團隊已在當地成立了兩家公司,希望借鑒台灣經驗,攜手村民打造特色農業文化品牌。
長慶鎮鎮長陳承勤說,花生是長慶鎮特色作物,現在共吸收農戶78戶、流轉225畝土地用於花生種植,一畝純收入可逾5000元。這是長慶鎮第一次舉辦兩岸花生節活動,希望引入台灣文創和多元的加工產品,將長慶鎮的文化歷史與物產相結合,推動長慶鎮更好發展。
在花生採摘地附近,豎著一塊布告牌,介紹了永泰縣有名的古建築逢源堡,即“八卦寨”。旁邊桌子上擺放着八卦型盒子裝着的三色花生製品。

遊客在長慶鎮的花生田埂上拍照。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台灣博森設計總監李潘龍說,綠色的芥末花生代表福建的綠色森林,黑色的竹炭花生代表肥沃的土地,中間是長慶鎮的紅皮花生。“我們想做一個示範,告訴當地村民,作物做好後如何加工提升價值,比如這個八卦型包裝盒的設計,背後就是品牌故事,就是當地庄寨文化,它可以傳播到海內外更多地方。”
李潘龍認為,很多台灣青年有情懷,他們在大陸有更多機會,有更大的可能性。兩岸攜手推動鄉村振興,不僅能幫助推銷花生等特色農產品,更能通過產業活化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為鄉村發展開創出新的天地。
此次活動由福建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民革福建省委指導,福州市農業農村局、永泰縣人民政府主辦。 永泰縣副縣長唐曉騰認為,台灣在現代農業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在具體的農業生產中,非常講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路,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產品。希望以花生為媒,促進兩岸農業共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