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棚戶區改造安置項目:玉龍湖小區
改革開放40年,是濱城區激流勇進、劈波斬浪的40年。曆數近半個世紀的改革成就,每一位濱城人都能真切感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78年到2017年,濱城區地區生產總值由8983萬元增加到4192500萬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58:19:23調整為3.01:43.18:53.81;農民人均純收入由49.5元增加到15921元……一組組數據,記錄著50餘萬濱城人民生活從短缺到比較殷實、城市從小縣城到市轄區、環境從綠到美的歷史性跨越。
在2017年濱城區九次黨代會上,濱城區委書記張寶亮提出:要立足“黃河三角洲產城融合示範區、京津冀城市產業轉移新高地、環渤海地區重要節點城市”三大定位,聚焦“科技創新、城鄉統籌、改革開放、民生改善、環境優化”五大重點,推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新使命開啟新征程。面對發展新挑戰,濱城區將圍繞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用實幹和擔當,奮力開創更高質量更高水平“六個濱城”新局面。
互通共融,工作提標,“開放濱城”“鏈接”全國

蓬勃興起的樓宇經濟。
放眼全國謀發展,看齊標杆爭一流。濱城區始終用改革開放精神引領工作互通共融、提質提標。自去年初開始,濱城區全面深化開展“學標杆、爭一流、上水平”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掀起用思想領先引領發展率先,用理念創新拓展發展路徑的學用熱潮,不斷提升境界標準,破解發展難題,推動全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去年至今,全區92個部門(單位)帶着問題分赴21個省400餘個標杆單位考察學習,累計轉化學用成果300餘項。其中,今年上半年評出優秀學用成果41項;在去年全市“爭一流、上水平”十佳成果評選中,“六大片區”棚改位列全市第一名;創新建立了全區重點工作立牌公示制度、農村黨組織和黨員“兩規範一運用”工作機制等多個亮點品牌,實現學用成果轉化激發出各行各業爭先創優的活力。
德大鐵路正式通車、 濱州火車站啟用;東北外環一期工程竣工通車;黃大鐵路濱城段建設全線領先;濟濱城際高鐵、京滬高鐵二線、濱海快速通道、沾臨高速等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環渤海高鐵完成評審……濱城區搶抓“一帶一路”建設、“兩區兩圈”、東濱都市區等機遇,深入推進區域合作,主動承接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對接京津冀一體化、濟南都市圈的輻射帶動。通過建立互聯互通道路網絡,讓交通優勢成為加快發展的新引擎,為濱城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塑造起“開放濱城”的名片。
動能轉換,轉型升級,“實力濱城”聚力突圍

十里荷塘再添新景。
濱州海底世界項目成功落戶濱城;濱化集團建設軍民融合產業園裝上“清華引擎”;北汽江森自控項目填補全省汽車啟停電池領域空白……一批質量層次高、前景效益好的重點項目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強力支撐。
近年來,濱城區始終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牢牢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大力扶持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四新”經濟,助推實現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向高精尖突破。特別是今年,濱城區搶抓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實驗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確立了依託“一帶四區多園”產業發展布局,大力培育以新經濟為主導的新動能,努力走出一條現代服務業和新型工業雙輪驅動,一二三產融合聯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如今,濱城區在全市率先實現“三二一”型產業結構發展模式,在做強實體經濟的同時,實施服務業強區戰略和三產融合發展。總投資282億元的40個重點項目有序推進;富力古水街等總投資345億元的15個招商項目集中籤約;總投資50億元的鐵路、煤炭、醫藥、糧食、石化五個物流園區加快建設;沿黃開發建設累計完成投資3億元,“十里荷塘”景區對外開放;濱北鳳凰古鎮、楊柳雪紅色小鎮、三河湖休閑小鎮和秦皇台物流商貿小鎮等特色小鎮加快建設,正打造鄉村振興濱城樣板;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打造出目前國內最長、最完整的優質麥循環經濟產業鏈,引領“新六產”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上半年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125億元,吸納金融、保險、信息、諮詢等規模以上現代服務企業450餘家。濱城全面進入服務業經濟為主導的新時代,服務業已成為推動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突破東區,提升品質,“美麗濱城”展開畫卷

美麗的北海公園。
自2004年啟動東區建設以來,濱城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治理等工程,實現了“東延北擴”,成為濱州中心城區重要組成部分。近兩年,濱城區大力實施突破東區戰略,通過高標準規劃、特色化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品質,使城鄉更宜居、更宜業、更宜游。
2017年2月,棚戶區改造三年集中攻堅全面啟動,共計劃完成109個棚戶區改造項目,總面積588.87萬平方米,比中央確定的2020年完成棚戶區改造任務目標提前一年全面完成。今年3月份,北海新城安置區、北鎮新苑安置區等“六大棚改安置區”同日集中開工,在新起點開啟新征程。
濱城區將棚改作為“天字號”工程和民心工程來抓,為群眾算好民生、環境、發展三筆賬,實施為民棚改、陽光棚改、和諧棚改,改造前廣徵民意,改造中最大讓利,法律顧問全程監管,整個過程陽光操作、公開透明,激發了群眾參與推進棚改的積極性,並得到省市領導的肯定。棚戶區改造的全面提速推進,不僅為城市發展提供更大空間,為提升城市面貌品質奠定基礎,同時也拉動了房地產業、建築業、建材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了全區經濟健康發展。近兩年,全區拆遷項目56個,涉及7500餘戶、7680處院落,拆遷面積200餘萬平方米;累計治理各類違法建設234.7萬平方米,拆除面積117.42萬平方米。
在加速棚改進程的同時,濱城區加快“一海五湖”六個濕地公園、“四路三橋一廊”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白鷺湖、彩蝶湖、如意湖公園建成開放,北海公園二期續建工程加快建設,新增綠化面積12萬平方米,大空間、大綠地、大水面的城市布局更加凸顯,實現了城鄉品質的提升,展開了一幅美麗、宜居的都市畫卷。
惠民工程,增加福祉,“民生濱城”書寫幸福

校園足球踢出“特色”。
“六城同創”工作的提速推進,一項項惠民工程的實施,彰顯出財政投入的背後,是城鄉變靚變美給廣大群眾所帶來的實惠。濱城區立足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這一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從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每年八成以上財力投向民生,不斷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
在全力推進國家衛生城市複審工作中,濱城區於2015年、2018年分別累計完成投資4.56億元、2.78億元,共累計拆除各類違建1.7萬餘處,硬化、修復路面37.13萬平米。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紮實推進,2017年累計投資近3億元,改造生活小區370個,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在推進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中,累計投資200餘萬元,在全區試點建設16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計劃明年在全區鄉鎮、社區、村居全面鋪開。
在脫貧攻堅戰中,濱城區實施“五級聯動”工程,目前全區累計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941.88萬元,建成扶貧項目89個,共實現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2569戶、4885人,同步鞏固提升3311戶、5937名貧困人口脫貧成效。社會保障更加有力,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525元、350元;近兩年城鎮新增就業14189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4203人。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深入實施,新建醫聯體2個,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基本建立。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立污染防治長效機制,近兩年來,全部辦結中央、省環保督察和環保部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巡查交辦問題686件,拆除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603台,取締“散亂污”企業189家,關閉搬遷禁養區內養殖場(戶)116家。清潔取暖改造連續兩年超額完成年度目標,惠及159個村、2.5萬戶群眾。去冬今春,全區共完成合格造林面積3.84萬畝。 “碧水藍天”成為濱城新常態。
此外,教育發展也更加均衡,成功創建全區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優質均衡區。近兩年累計完成投資近11.3億元,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問題,11所學校改擴建項目全部竣工。全區“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達13所。建成美麗鄉村300餘個,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示範縣區。文化旅遊更加繁榮,目前全區A級旅遊景區達8家、旅行社及其分支機構88家,今年共接待遊客280萬人次。
社會治理,創新活力,“和諧濱城”保障公平

中裕打造起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
在加快依法治區建設進程中,濱城區銳意改革,嚴格依法行政,強化司法公正,堅持法治惠民,讓公平正義體現在角角落落,把“法治”打造成濱城發展的金字招牌,用一流環境助推全區和諧穩定,實現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近年來,濱城區着力構建“大綜治、大穩定”社會治理工作格局。高標準打造集綜治、信訪、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等職能的區級綜治中心,實現鄉級綜治中心全覆蓋。投資9100萬元的“雪亮工程”有序推進。網格化管理服務科學有效,全區劃分713個網格,採集各類信息300萬餘條,排解矛盾糾紛1780起。
為優化營商環境,深入推進“一次辦好”改革。濱城區強化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細化分解了27項重點改革任務,開展優化營商環境、企業開辦、不動產登記、相對集中行政審批、推進信息共享等10個專項行動,全力推進各項改革任務落細落實。截至10月底,“一次辦好”改革已完成19項重點任務。
在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中,濱城區堅持重拳出擊,累計打掉惡勢力犯罪集團3個、惡勢力團伙6個和其他涉惡類團伙40個,破獲涉黑涉惡團伙刑事案件178起。為營造良好金融環境,紮實推進“打逃廢、降不良”專項行動,至9月底,共累計處置不良貸款7.28億元,全區約談企業99家、個人962名,立案刑事案件44起,破案29起。持續開展安全生產“大快嚴”集中行動,被授予“全省安全生產先進縣區”。成功創建“省級食品安全先進市”,積極爭創“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
深入推進稅收征管體制改革,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率先探索構建“黨政領導、稅務主責、部門合作、社會協同、公眾參與”“五位一體”稅收共治格局;產權制度改革強力推進,全區602個村(居)啟動清產核資,完成了593個村居資產清查核實、結果公示確認、數據系統錄入。濱城區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正式運行,並順利通過省級驗收。
從嚴治黨,錘鍊幹部,“實幹濱城”擔當作為
抓好黨建是最大的政績,更是做好各項工作的根本。濱城區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持用黨建引領發展,紮實推進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入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改進”等活動,讓幹事創業成為濱城最鮮明的底色、最靚麗的品牌。
濱城區突出領導擔當,充分發揮領導幹部“關鍵少數”作用,在環境整治、精準脫貧、棚改攻堅等硬仗上,帶頭包鄉鎮、包項目、包案件、包落實,衝鋒實幹在一線。在用人導向方面注重“以人品論高低,以發展論英雄,憑實績用幹部”,具體工作中比能力高低,實幹實效上“賽”工作水平,打造堅強有力的幹事創業隊伍。目前,“淬火”工程紮實開展,積極探索社區小型化轉型新路,努力打造“幸福濱城、共力共建”城市基層黨建品牌。
與此同時,濱城區也在整治和查處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上下大力氣,將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全區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最大限度地釋放幹事創業的潛能,鍛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黨員幹部隊伍。在全市2017年度市管領導班子、領導幹部綜合考核中,區委、區政府班子獲評“雙優秀”;今年7月,濱城區委被表彰為全省“幹事創業好班子”。
“圍繞既定目標,濱城區將堅持科教興區助力發展、人才強區支撐發展、創新驅動引領發展、鄉村振興優先發展、區域協調均衡發展、綠色環保持續發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創新實幹,擔當作為,努力建設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六個濱城’。”濱城區區長張瑞傑說。
改革潮起擎遠帆,奮楫勇進逐浪高。展望未來,濱城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不忘初心再出發,牢記使命謀發展,譜寫更加輝煌、更加壯麗的“六個濱城”新詩篇。
城市名片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棉紡織之都
中國家紡之都
國家水利風景區
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區)工程示範區
中國糧棉果蔬基地
中國畜牧養殖基地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
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
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
全國科普示範區
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全國法治縣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山東省最佳投資城市
省級文明城區
山東服務業發展重點城區
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城市
平安山東建設先進區
山東省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
山東省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工作先進縣區
數“說”巨變
濱城區地區生產總值由1978年實現8983萬元,其中,1978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162萬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33萬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088萬元;增至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9250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6000萬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810400萬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256100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翻了二十一番多。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14元,增至2017年的80016元,翻了十五番多。
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1978年的57.46:19.30:23.24調整為3.01:43.18:53.81,在全市率先實現三產佔比過半,構建“三二一”格局,服務業撐起了全區經濟增長的“半壁江山”,三次產業結構更加合理。
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由1978年的7792萬元,增至2017年的3966700萬元,翻了二十二番多。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由1978年的3882萬元,增至2017年的2152500萬元,翻了二十三番多。
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1740萬元,增至2017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6600萬元,翻了十三番多。
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由1978年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5元,增至2017年的15921元,翻了十七番多。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7375萬元,增至2017年的258900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翻了五番多。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5162萬元,增至2017的140000萬元,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翻了五番多。
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90610噸,增至2017年的275600噸;單產由1978年的每畝223斤,增至2017年的每畝863斤,單產翻了近兩番。棉花總產量由1978年的2155噸,增至2017年的4292.9噸;單產由1978年的每畝22斤增至每畝140斤,單產翻了近三番。肉類總量由1978年的3363噸,增至2017年的17688噸,肉類總量翻了兩番多。
農業機械化水平由1978年的農業機械總動力5.91萬千瓦,增至2017年的23.07萬千瓦,翻了近兩番。各類拖拉機數量由1978年的535台,增至2017年的4943台,翻了三番多。
工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3589萬元增至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37172.34萬元,翻了三十四番多。
有效灌溉面積由1978年的23850公頃,增至2017年的有效灌溉面積25830公頃;旱澇保收面積由1978年的6054公頃,增至2017年的21300公頃,旱澇保收面積翻了近兩番。
金融運行由1978年的金融機構年末本外幣存款餘額-1414萬元,增至2017年的10073100萬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由1978年的405萬元,增至2017年的3932700萬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翻了九十八番多;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由1978年的11254萬元,增至2017年的8558500萬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實現翻了二十七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