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呆久了,整個人都透着股浮躁。抽了2天時間去舟山看了一場音樂節,只是順便地去了下普陀山。沒想到,這一去它就要變成多次到達的目的地之一了。
來往普陀山景區,必須從舟山的朱家尖坐一艘快船才可到達;事實證明,越是難以到達的地方,風景越美;一番周折到達景區內的第一印象真的就是海天佛國這四個字。在一眾大海島嶼映襯下,一尊大佛一覽無餘,大片的樹林幽靜地在這裡存在着,彷彿來到了一個禪意的國度。
不妥協的妍三三/攝
來到普陀山,個人建議可以做一下索道,畢竟普陀山四處環山,並有大海環繞。只有在高處才能看到山、海和古塔完整共存的畫面。全程比較平穩緩慢,並不算刺激的那類,但風景視野是不錯的。可以隔着索道的玻璃清晰看到普陀山所處的自然環境。
普陀山景區內古木參天,樹大根深。這是一棵朴樹,和我男神的名字一致,就這麼隨意的卧倒在樹林之中,景觀很是自然。不妥協的妍三三/攝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與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
不妥協的妍三三/攝
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在登山步道看到這幅畫面,也是透着股涼意和暢快。滿眼的參天大樹,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生長着,只不過實在是茂密養眼,這種不加修飾的景觀最值得珍藏。
佛頂山是普陀最高的山,海拔292米,步行從佛頂山到法雨禪寺需要40分鐘。而這個路線只是普陀山的一小片區域,可見景區之大。
不妥協的妍三三/攝
來普陀山,看看寺廟的建築,還是不錯的。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及慧濟禪寺,均有千餘年歷史。可惜文革期間不同程度被破壞,現在看到的是修復之後的模樣。
法雨寺創建於明萬曆八年,因當時此地泉石幽勝,結茅為庵,取“法海潮音”之義,取名“海潮庵”;萬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萬曆二十六年毀於戰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濟、法雨二寺領朝廷賜帑,同時興建;後法雨寺的明益禪師又孤身入閩募資,歷時三年,將所募財物用以建圓通殿,專供觀音佛像,兩年後又建大雄寶殿,供諸菩薩。康熙三十八年(1699),朝延又賜金修寺,修繕大殿,並賜題“天華法雨”和“法雨寺”額,始定今名。
不妥協的妍三三/攝
不妥協的妍三三/攝
萬曆三十三年,如壽、如光等僧人增建殿宇。三十四年(1606)朝延賜改“護國鎮海禪寺”。此後,幾經兵火,寺院遭毀,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由別庵禪師為住持,再次整修擴建寺院,依次建藏經閣、東禪堂、三聖堂、三生堂、宮廳、印寮等,寺院遂成規模。
光緒十九年(1893),法雨寺住持化聞和尚入都請藏經,印光作為助手隨化聞南下來到法雨寺,印光在法雨寺住下來後,足不出戶,閉門研究佛經,一住就是三十七年。他晚年自號“常慚愧飯粥僧”,以宏揚凈土著有《凈土決疑論》等,示寂後,門人輯成《印光法師文鈔》四冊行世同治、光緒年間又陸續建造殿宇,成為名動江南的一代名剎。
不妥協的妍三三/攝
1987年建成的九龍壁。此壁不同於故宮、北海、大同三處的陶制九龍壁,而是用60塊70厘米見方的青石拼接,雕刻嵌鑲精緻,不露縫隙,猶如一整塊大石板雕刻而成。
不妥協的妍三三/攝
法雨寺佔地33408平方米,現存殿宇294間,依山取勢,分列六層台基上。入山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後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又後依次為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殿。
不妥協的妍三三/攝
大乘庵的齋飯,每個人只要8塊錢,即可享受到四五樣兒素菜和湯。人是很奇怪的動物,有時候簡單了,反而覺得異常珍惜。偶爾跑到普陀山聽聽鳥叫,吃吃素食,生活變得簡單許多,人竟然也不自覺的開心很多。
專欄作家:不妥協的妍三三 發布時間:20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