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資本市場首次出現了非上市企業的傳統電動車製造商,投資入主上市企業的案例,上演了一出“立馬吞病象”。
7月12日,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特別處理的江西星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立馬成為星星科技重整投資人,將把電動車資產分批註入*ST星星,明顯有意通過星星科技,來實現“借殼上市”。(詳情點擊:風雲事件:立馬重整投資瀕臨退市的上市企業,將“借殼上市”?)
說實在的,資本市場的股權運作倒騰往往令局外人“眼花繚亂”,對於金融市場的操作更是霧裡看花。因此,這篇文章主要從企業、行業、經銷商的角度,來聊聊立馬或將“借殼上市”的這一重磅事件。
完成對賭協議,
立馬凈利潤需要翻26倍!
自2008年成立以來,立馬少有依靠外界,多是自食其力,邁過資金難關。但面臨利潤微薄、前有勁敵,後有新秀,行業之火燃燒至資本市場的江湖之爭,立馬也逃不過資本的魔力,向資本市場“折腰”。
在雙方簽署的《重整投資協議》中,有一條“對賭協議”引發行業高度關註:在以上市公司為主體投資建設電動車產業園後,前三個年度的電動車相關業務凈利潤累計不低於1.2億元。未達到部分要向星星科技以現金方式予以補足。
而過去的3年,立馬凈利潤最高的一年僅有1246.52萬元,2019~2021的凈利潤累計為478.56萬元,未來的三年要完成累計1.2億凈利潤承諾,需要達到過去3年的近26倍!
由於立馬許下的高業績承諾增長跨度太大,引發了不小爭議,業界人士或表達支持,或唱衰此舉。
一方面,有人認為立馬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以浙江省市場為例,擁有超2000萬輛的電動車換購規模,立馬作為浙江省本土品牌,更有地域優勢。抓住這個市場機遇,將成為立馬營收、利潤快速增長的動力。
另一方面,也有人表示,立馬業績堪憂,難以實現。
據立馬公開表示,2021年年銷量突破200萬輛。但從《重整投資協議》公布的業績來看,2021年度立馬營業收入為10.17億元,按照官方口徑200萬輛算,單車平均售價為508.5元。
而更具規模效應的雅迪2021年電動踏板車的平均售價為1662元,電動自行車的平均售價為1265元。
通過橫向對比,立馬官宣的“200萬銷量”顯然不合理,以這個營業收入反推,立馬真實銷量應該在百萬輛以內,與官方口徑存在過大差距。
由於上述,立馬的高業績承諾便有了“畫餅”之嫌。
根據《重整投資協議》,立馬將以0.75元/股的價格受讓6億股,受讓價款為4.5億元。超出了雅迪收購南都電源旗下兩子公司70%股權的3.115億元。付出如此大手筆的代價,且許下3年利潤要翻26倍才能實現的承諾,的確驚人,業界為此爭執不下也在情理之中。
雷霆認為,立馬既然敢許下明確承諾,且承諾如不達預期則以現金方式補足,想來是有幾分把握的。不過市場風雲迭起,此舉最終成為眾人口中的商界戰術也未可知。究竟結果會如何,讓我們靜觀其變吧。
前有強敵,後有追兵
行業資本戰一觸即發!
成立10餘年的立馬,為什麼現在才開始準備“借殼上市”?
伴隨着新能源交通的興起,疊加換購高峰期到來,電動車市場越來越熱。就在今天,兩輪車概念股持續走強,愛瑪一馬當先漲停,總市值創歷史新高,新日漲停,九號公司等跟漲。可見,投資界非常看好這一領域。
目前,愛瑪、新日、雅迪、小牛、九號都已經上市,沒上市的企業有的也背靠資本大樹,例如哈啰2021年完成融資超5億美金,2022年派電獲得由聯想創投集團獨立投資的近億元人民幣。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電動車行業進入全方位擁抱資本的階段,資本市場的運作已經被視為維持地位或者彎道超車的重要條件,而資本的推波助瀾也加劇了行業內的明爭暗戰。
對於立馬來說,老巨頭的奮勇前行,新秀的不斷崛起,都讓電動車市場這一 “江湖” 暗藏殺機。
可以看到,近年來上市的企業依靠資本優勢大行其道,一邊拓門店、增產能,擴大版圖;一邊打廣告、搞促銷,橫掃市場;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給其他品牌留出的空間越來越小,這讓立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
因此,立馬哪怕作出挑戰性非常高的業績承諾,也要以最快速度打開融資通道,力圖通過資本市場的融資平台,建立競爭的新壁壘。
雷霆認為,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為了生存下來,除了立馬意圖“借殼上市”之外,未來行業還將有更多品牌踏上資本市場之路。
行業資本戰一觸即發,對於經銷商而言,已經進入了“選品牌大於努力”的時代。
畢竟電動車市場早就進入紅海競爭,為爭奪市場份額,持續燒錢在所難免,一個人、一個企業,怎麼可能和資本、行業對抗?
總結
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倘若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終將被淘汰。成為*ST星星重整投資人,意味着立馬進入資本市場之路才剛剛開始,等待應光捷夫婦的仍是一場硬仗。
無論如何,此次重整投資上市公司,對於立馬的經銷商來說都是一大利好消息,意味着立馬有機會借殼完成“上市公司”的蛻變,我們也祝願立馬能夠“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