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截至3月底,上游供應鏈消息稱,MCU 、電源管理IC、模擬IC、MOSFET、無線通信IC、NAND主控IC等品類交期普遍再拉長8周-12周。
圖:瑞昱芯片
此前,芯片大師曾報道,半導體類目中,供應鏈交期最長的幾個品類依次是:MCU(通用類)>電源IC(管理&轉換類)≥功率器件(高壓MOS&IGBT)>面板驅動IC(OLED)>NAND主控IC。
網通芯片大廠瑞昱(Realtek)近期通知客戶稱,因為上游產能短缺及供需失衡,部分瑞昱網絡通信芯片未來接單將暫時無法安排交期,預計到可出貨的12周內再通知交貨時間及數量。
此前,這部分產品交期最長已達32周,較Q1最高拉長12周之多。同時,因為晶圓代工廠及封測廠的產能極有可能出現變動,瑞昱此舉意在保留修改交期的彈性與權力。
圖:博通CEO宣布訂單爆滿
而該領域全球龍頭博通(Broadcom)的相關IC已經拉長至36周甚至無法接單,其CEO在3月初就已經坦白,儘管增加了外包代工產能,但博通2021年全年產能的90%已被訂走,而正常年份這個數字約為25%。
全球芯片供貨嚴重吃緊,包括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在內的主要晶圓代工廠及TI、ST意法、英飛凌、博通、安森美半導體、三星、瑞薩等各大IDM廠均面臨產能供不應求問題,缺貨情況已由車用擴大到PC、服務器、智能手機、消費電子等領域。
自3月以來,台積電、聯電等晶圓代工廠為了避免缺貨造成電子供應鏈中斷,已多次調整不同品類的投片優先級以緩解,但在產能利用率超出100%的條件下現所有產能已確定無法再進行明確調整。
來源:工商時報
根據整機廠、EMS的消息顯示,第一季度末芯片交期普遍已經在年初基礎上再拉長8周-12周,導致終端產品交期持續延後甚至停工。
其中,MCU供給缺口最大,普遍交期已拉長至24-52周,至於電源管理及類比IC、MOSFET及功率器件等交期最長也達40周以上,近期無線網絡芯片交期開始拉長至20-36周。
而晶圓代工廠及封測廠為了抑制客戶超額下單,除調漲Q2代工價格外,還需要根據客戶往期下單情況來安排產能,但當前情況下,此舉是否有效並讓部分客戶減少訂單而擠出產能似乎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