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多元、綿延不衰的產業集群讓光谷的“新陳代謝”始終旺盛,不斷撰寫着老城新生的故事。
——編者按
追“芯”:
今年年內下線首批“中國芯”
投資總額:
1600億元
如同鋼鐵石油是工業時代的糧食,芯片則是信息產業的糧食。
2000年初,武漢開始籌劃發展集成電路相關產業。2016年,“追芯”16載的武漢開始圓夢。當年,國務院批複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落戶東湖高新區。
5月14日,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一期)一號芯片生產廠房工地,安全工程人員跟蹤巡查每個點位
同年,在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基礎上,由紫光集團聯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湖北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共同出資組建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國家存儲器基地的研發、建設和運營。
沿左嶺大道一路向南,國家存儲器基地蓄勢待發。今年第四季度,中國首批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32層三維NAND閃存芯片將在此實現量產。
據了解,32層三維NAND閃存芯片量產僅僅是第一步,目前,64層三維閃存芯片研發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計劃2019年實現量產。
鑄“屏”:
5條TFT、OLED顯示產線投產或建設
投資總額:
815億元
8月,投資145億的天馬G6二期正在場平,這是光谷最新引入的一條新型顯示生產線。截止目前,光谷已有5條TFT、OLED顯示產線投產或建設。
十年前
總投資約40億元的武漢天馬TFT工廠在光谷奠基,武漢有了第一條4.5代TFT-LCD及CF項目產線,2010年投產後,5年銷售規模即達45.5億元。
2014年
武漢華星光電就在東湖高新區投資160億元,建設了國內第一條6代LTPS(低溫多晶硅)顯示面板生產線,即武漢華星光電t3項目,已於2016年9月提前實現量產。
2015年
武漢天馬開工建設投資約120億元的G6生產線,今年6月量產。
2017年
投資350億元的武漢華星光電6代柔性LTPS-AMOLED顯示面板生產線(簡稱t4項目)投建,今年7月首台設備搬入,預計2019年投產,2020年上半年量產。
緊隨其後的投資145億的天馬G6二期,也在加緊建設中。
建“端”:
聯想、華為、小米紛至沓來
投資總額:
超300億元
位於高新四路的聯想武漢基地,是截至目前聯想全球最大、最先進的自有工廠,該基地2012年動工,次年就實現了規模化量產。
目前生產產品覆蓋聯想手機及平板電腦全系列產品,工廠設計最大產能達1億台。聯想在武漢的員工總數已經近萬人。
據楊元慶回憶,當年聯想決定落戶武漢的時候,武漢還完全不具備生產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完整產業供應鏈環境,沒有上游零部件的供應商。落戶武漢後,包括奇鋐科技等上下游配套廠商紛紛來武漢投資。
今年4月,華為武漢研發中心正式搬入武漢未來科技城。新的研發基地建築面積近54萬平方米,與九峰龍山溪相鄰,可容納約1萬員工入駐。這裡是華為公司重點構建的全球光能力中心、終端研發中心。
鏈接:上市50天落槌!小米多合一“超大研發總部”加持光谷
此外,落戶光谷的小米第二總部則被定位為“超大研發總部”,主攻方向是黑科技、新零售、人工智能、海外業務和互聯網金融,它擔負著為武漢引進或培育小米生態鏈企業,打造智能硬件和互聯網產業生態環境的重任。
織“網”:
挖掘互聯網時代的“新石油”
投資總額:
近千億元
7月20日,武漢郵科院和電信科研院整合重組,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在漢成立,資產總額逾800億元,年銷售收入近600億元。中國信科集團是我國打造世界級信息通信領域技術創新和產業投資平台的重大舉措。
根據規劃,該企業將發展5G移動通信、集成電路、網絡信息安全、光通信、光纖及光器件、特種通信、數據通信、雲計算、物聯網與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等9個產業方向。
預計到“十三五”末,資產將達到1000億元規模,收入接近1000億元水平,具備全球競爭的實力和能力。
鏈接:選擇光谷 | 投資105億建大數據中心,騰龍最終落戶光谷
投資105億元的騰龍大數據中心,2018年落戶光谷,這艘大數據的“百億航母”,將在武漢建設1萬個機架的光谷數據中心。
通信國家隊及數據大佬的武漢布局,與光谷近年來互聯網及數字信息產業的爆髮式增長密不可分。
截至去年,光谷“互聯網+”企業已超過1800家。
“這些大數據金礦,無異於互聯網時代的新石油。”東湖高新區負責人稱,如騰龍數據中心就是專門為互聯網公司定製的。此外,騰龍數據還將吸引一批主流互聯網公司入駐光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