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人類是如何從死神的陰影下倖存的?讓我們回顧歷史上「殺人無數」的瘟疫,在病毒的肆虐中見證生命的脆弱與頑強。在這裡,細數令人聞風喪膽的致命流行病,用科學的眼光解剖一次次改變歷史的病毒。
瘟疫,看似與健康的人類很遙遠,但其實,它與你我如影隨形。
病毒對人類的威脅由來已久,而當一種新病原在人群中出現,易感染人並引起嚴重癥狀的時候,往往會爆發疫情大流行,造成死傷慘重。十四世紀歐洲的黑死病,就是代表性的例子。
本文將會詳實地探討鼠疫、天花、大流感、瘧疾、冠狀病毒、埃博拉等等在全世界範圍肆虐的病毒,揭示出一個個顯微鏡下的病毒,描繪出一幕幕傳染病史的圖畫,梳理出一樁樁人類對抗病毒而做出的努力。
黑死病——歐洲歷史的轉折
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時期。從1347至1353年,席捲整個歐洲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占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
在這次大瘟疫中,意大利和法國受災最為嚴重;而少數國家如波蘭、比利時,僥倖免於罹受這場災難的巨大衝擊。在城市中,受災最為慘重的城市是薄伽丘的故鄉——意大利佛羅倫薩:80%的人得黑死病死掉。在親歷者薄伽丘所寫的《十日談》中,佛羅倫薩突然一下子就成了人間地獄:行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裡的人孤獨地死去,在屍臭被人聞到前,無人知曉;每天、每小時大批屍體被運到城外;奶牛在城裡的大街上亂逛,卻見不到人的蹤影。
這其實就是中國所熟知的烈性傳染病——鼠疫。
鼠疫,雖然致死人數可能跟天花不相上下,但是就恐怖指數來講,當之無愧排名第一。
人類歷史上曾有三次鼠疫大流行,第一次發生在六世紀中葉,至八世紀消失,橫掃歐亞大陸,死亡人數估計至少幾千萬。由於此次瘟疫爆發的地點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這裡彙集了大批其他大陸來的商隊、船隊,同時也把瘟疫帶到了其他大陸。如今我們推測是鼠疫,但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就是上帝的懲罰,影響到了基督教的盛行,皇權開始依附神權。也正是這場瘟疫,導致東羅馬帝國人數銳減,給了阿拉伯人機會,最後稱霸歐亞大陸也與此有關。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就是我們熟知的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由於人死後身體呈紫黑色,所以起名“黑死病”。
黑死病在十四世紀中葉發生,短短几年時間就造成了歐洲大陸近三千萬人死亡,三百年間在歐洲大陸肆虐,消滅了近一半的歐洲人。這場瘟疫也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給歐洲人造成的陰影可想而知,也讓“黑”這個詞成為了最不詳的詞語,比如黑色星期五。
這場鼠疫持續時間也跟明朝滅亡有關,當年李自成之所以輕鬆拿下北京城,除了其他因素以外,京城內正在爆發鼠疫也有很大關係,至於這場鼠疫是不是從歐洲傳過來的,不得而知。
《崇禎實錄》記載:
“京師大疫,死亡日以萬計。”
這場瘟疫也讓人們對神產生了懷疑,為什麼每天都在禱告,還是不斷死人呢,促使了近代醫學的發展。
第三次鼠疫爆發則發生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結束,從中國南部開始,一路向北,迅速擴散到其他大陸。威力雖然沒有第二次鼠疫強,並且人們已經開始制定措施控制,但是,這次疫情也橫掃了一千多萬人的性命。
這次在中國爆發的鼠疫,之所以能有效控制,要感謝一個人,他就是時任天津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也是他調動所有資源對感染者隔離控制,推翻了日本人的研究說法,並在1911年主持並召開了萬國鼠疫研究會議。
稱他為國士無雙,並不為過,他也因此成為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中國檢疫、免疫學的創始人。
西班牙大流感——歷史上殺人最多的病毒
1918年3月4日一處位於美國堪薩斯州的軍營發生流感,接着中國、西班牙、英國等除澳洲以外的各大洲都發生了流感。當時的癥狀只有頭痛、高燒、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但到了1918年秋季則在全球大量爆發,至1920年春季,在全世界造成約10億人感染,大約死亡2500萬~1億人。
其實,西班牙大流感的“零號病人”起源於美國,攜帶流感病毒的美軍前往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支援,3個月後,德國軍隊也被感染,近50萬士兵躺在醫院——這場流感,意外的拉開了德國戰敗的序幕。由於西班牙屬戰爭中立國,在英國、法國、美國媒體渲染下,西班牙成為了此次流感的“替罪羔羊”,為摒棄掉“西班牙流感”這個稱謂,西班牙人據理力爭了足足一個世紀,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終於宣布,禁止以地名命名新疾病。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傳染病,在1918~1919年曾經造成全世界約10億人感染,全世界死亡人數至少為2500萬。(當時世界人口約17億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約為2.5%-5%,與普通流感的0.1%相較而言,致死率大幅提升。
此流感漫延全球,從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薩摩亞島,無一倖免;許多愛斯基摩部落是一村一村的死絕,在薩摩亞死亡率更高達25%。亞馬遜河口的馬拉若島是當時世界上唯一沒有感染報告的人類聚集地。
這一波的大流感也傳入中國台灣,在當時造成約4萬餘人的死亡。第一波流感於1918年6月初在基隆開始出現,然後蔓延全島,至9月下旬消失,沒有特別顯著的死亡率。10月下旬,第二波流感又開始從基隆出現,並順着縱貫鐵路往南擴散至新竹、台中、台南、打狗、阿緱等地,並藉由海運傳入花蓮港和澎湖,至12月中旬結束,造成約77萬人感染,25,394人死亡。1919年12月,第三波流感又從基隆開始出現,1920年2月底結束,造成約14餘萬人感染,19,244人死亡。日本人社群最先爆發疫情,再傳給台灣人;先在城鎮發生,再往鄉村擴散。當時台灣醫療資源缺乏,在台灣367萬人中,只有732名受過4年醫學教育的西醫師。日本人患者受到較好的醫療照顧,因此死亡率較低,死亡率為1.1%;台灣漢人為3.3%、台灣原住民則為3.5%。
這次流感一個重要現象,是在青壯年死亡率較高。
對此,有兩種假說:一是老年人口已經經歷過流感,因此已有抗體,所以對流感比較有抵抗力。二是青壯年免疫系統較好,在消滅外來病毒的過程中,其所產生的發燒、發炎現象也較嚴重;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可能會導致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造成人體組織或器官受損;如果發生在肺部,則可能造成患者呼吸困難而死亡。
西班牙型流感在18個月內便完全消失,而其病株從來都沒有被真正的辨認。
天花——世界歷史的幕後推手
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之一,傳染性強,病情重,沒有患過天花或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主要表現為嚴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後死亡率高。
1507年前後,天花被一個患病的黑人奴隸帶到美洲,從此開始在美洲大地肆虐。新大陸的印第安人已同舊大陸的人類隔絕了上萬年,對天花、麻疹、白喉、傷寒、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缺乏免疫機能,也缺乏防疫知識,很快就成群成群地倒下。
殖民者很快意識到天花是一種有力武器,很多資料記載了殖民者故意向印第安人傳播天花的醜行。例如,英國人在加拿大無法推進時,就與印第安人議和,把天花病人沾染過的枕頭、被子作為禮物送給印第安人。隨後,由歐洲傳來的腮腺炎、麻疹、霍亂、淋病和黃熱病等病也接踵而至。美洲原住民在天花病毒及殖民者屠殺的影響下,人口減少了數千萬甚至近億,這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種族滅絕。
天花比起鼠疫來,有過之而無不及,鼠疫往往只在某一個特定區域流行,至少沒有蔓延到全世界。而天花就不同了,全世界的人民無處藏身,不管你是貴族,還是貧民,誰都躲不過,幾百年間殺掉了幾億人。
很多人講,現代西方醫學比較先進,實際上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在與傳染病抗爭的時代,中國人要遠勝於西方人。比如前面提到的鼠疫,至少在中國沒有大範圍肆虐,也沒有動不動捲走幾千萬人。再比如天花,最早發明種痘的不是西方那個觀察擠奶女工的醫生琴納,而是中國人。
早在晉代,葛洪所著《肘後救卒方》中就有關於用死亡狂狗的腦子,敷在被狗咬傷者傷口上,以便預防狂犬病的治法。同時,裡面也有“虜瘡”的記載,記載了天花的由來:
“建武中於南陽擊虜所得,乃乎為虜瘡。”
在唐代醫書《千金要方》中,有這麼一段記載:“治小兒身上有赤黑疵方:針父腳中,取血貼疵上即消。”據傳這是最早的中國人接種痘的記載。
實際上到了清代,種痘法已經很普及了,在《痘科金鏡賦集解》中記載:“種痘法起於明隆慶年間,寧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種花者,寧國人居多。”
不過清朝統治之後,這個方法為什麼沒有推廣開來,實在是一個謎,為什麼順治帝、同治帝也會死於天花,難以理解。
天花也是目前人類攻克的最大的傳染病,牛痘接種法,在1798年後,開始廣泛用於歐洲和北美。1979年最後一名天花患者病癒,從此天花徹底被人類消滅,而發明者琴納也被後人稱為疫苗之父。
本期的古代三大“死神”就介紹到這裡啦~
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