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炮聲轟隆,侵華日軍炸毀了南滿鐵路,炸開了瀋陽城。一時間敵寇肆虐,山河破碎。這一天,成為中國人民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的歷史起點。
86年後的今天,又到“九一八”。尖利的防空警報響徹我國東北,再次告誡國人: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放眼今朝,在廣袤無垠的中華土地上,今日的摩登瀋陽,那時傷痕纍纍。
▲1931年9月18日,日軍蓄意製造柳條湖事件的現場,即“九一八事變”的開始。關東軍進攻中國軍隊駐地瀋陽北大營,“九一八事變”由此爆發。
▲1931年9月19日凌晨,日軍在瀋陽外攘門上向我國軍隊進攻。
▲1931年9月19日凌晨,日軍炮轟東北軍駐地北大營3小時後,有準備的日軍步兵衝進北大營。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我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
▲9月24日,上海學生赴京請願開始,要求抗日之學生運動,迅速在南京成風氣雲涌之勢。
▲1931年9月28日,南京、上海的學生在南京國民政府門前集會示威,要求國民黨出兵抗日。
坐落在瀋陽柳條湖附近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的廣場上,矗立着一座高達18米的殘歷碑,石刻的日曆翻頁永久地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
這是一個需要我國人永遠銘記的日子。一場“一夜之間發生的戰爭”,給擁有幾千年輝煌歷史的泱泱大國刻下了山河淪喪的恥辱;同時,也見證了不願做亡國奴的中華兒女憤然覺醒,英勇還擊。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廣場上的殘歷碑(新舊照對比)
然而,隔着一片海峽的台灣,對於當年的抗日記憶已是模糊不堪。
九一八事變86周年,大陸各地都有包括鳴警報等紀念儀式,告訴大陸人民“勿忘國恥”。台灣當局卻沒有任何的紀念儀式,歷史教育不只在書本上遺失了,連在日常生活中都逐步受“去中國化”的影響,將一切有關大陸的記憶一點一滴的消去。
▲電影《賽德克巴萊》一段對話,再過二十年,族裡的下一代都變日本人了
不要以為這就是綠營所說的“多元”、是“去威權”的作為,看看台灣各地搞的神社重建,看看部分政治人物到日本送錢發表的諂媚言詞,就知道表面上說要“多元”,其實是要淡化台灣人的中國認同,取而代之的是單一的媚日思維。表面上說要“去威權”,其實是要讓舊殖民威權復辟。
這不是危言聳聽——據台媒報道,桃園市忠烈祠原為“桃園神社”,是全台灣保存最好的日式神社建築,市政府要以“忠烈祠”與“桃園神社”共構方式恢復這一“歷史古迹”;無獨有偶,同樣是綠營“執政”的台中市,已把重建“台中神社鳥居”擺上日程。
▲台中市長林佳龍與日本眾議員合影,資料圖
對於台中市政府打着“文化保護”的幌子,擬重建台中神社鳥居,國民黨籍市議員蘇柏興表示,當年日本在台建設神社,就是殖民統治的象徵,他還痛批台中市長這麼崇日,讓林氏宗親很氣憤,他應該改名為“田中佳龍”。
▲日本沖繩為“台籍日本兵”立了一座“台灣之塔”,蔡英文竟以台灣當局領導人的身份為塔落款,林昶佐等“台獨”政客還趕往現場“招魂”。
台灣淡江大學副教授林金源受訪時指出,日本據台初年,至少殺掉當時百分之一台灣人口。日本在台設立的首座神社,就是為紀念領軍侵台最後戰死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據台50年,日本人共修建68座神社,將其打造成地方教化中心,以強化效忠日本的皇民精神。另有分析指出,台灣某些政治人物打着“保護多元文化”為名修復神社建築,實際上是想一改過去在島內中華文化獨尊的局面,本質上也是一種“去中國化”。
▲台立法機構負責人蘇嘉全在赴日期間,一席“台日關係如夫妻,台灣哭、日本哭,台灣笑、日本笑”的談話,被批“噁心至極”。
警鐘長鳴,勿忘國恥,如果我們不警醒的認識到這出狸貓換太子的戲碼,那像甲午割台、九一八侵佔東三省的歷史事件,就有可能會再次上演。
從李登輝時期就進行所謂的“同心圓”史觀,到“5.20”蔡英文任命的第一個“教育部長”、“文化台獨”的旗手潘文忠,民進黨這些年來在“去中國化”的道路上一直沒有停。
▲電影《悲情城市》光復初期的台灣知識分子嚮往模仿祖國的一切,在這段里,侯孝賢特別安排他們跟着唱流亡三部曲。
當時國民黨到台,台灣人真的是萬人空巷在歡迎。而且以前島內中學教歷史的時候,都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直講到宋元明清,可是到陳水扁的時候,就開始把“國史”切成兩半,一個叫“台灣史”、一個叫“中國史”,把兩者擺在對立面。民進黨切割和自己血脈相連的歷史,卻要對另一個土地上曾經壓迫自己的政權做諂媚的聯結,從文化上來說,這充滿巨大的矛盾,也相當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