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亞洲最大社區”天通苑

2022年07月13日14:41:26 熱門 1273

疫情下的“亞洲最大社區”天通苑 - 天天要聞

(11月3日,北京市昌平區天通苑北二區,外賣小哥將居民訂購的生活物品交給防疫人員轉送。圖/中新圖片)


最近,“睡城天通苑又成了北京人關心的地方。


很多“北漂”對天通苑,可以說是又愛又恨。相對便宜的房租,讓這裡成為他們夢開始的地方;但擁擠的交通和環境,也使得很多“北漂”把“離開天通苑”視為邁向成功的標誌。


這次的起因是,天通苑北二區新增4例本土確診病例,被列為中風險地區。由於天通苑居民眾多,且多在市區上班,這一消息讓很多北京人都擔心起來,網上甚至一度傳出“整個天通苑只進不出”的消息。


北京市疾控中心11月2日通報,當天0時至11時,昌平區天通苑北街道天通苑北二區新增4例本土確診病例,按照《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風險分級標準》,即日起將天通苑北二區定為中風險地區。


昌平區疫情防控情況通報則稱,新增病例密接364人,次密接14人,已全部落實管控措施。


而早在11月1日晚間,“只進不出”四個字已經讓天通苑北二區成為社交平台上的熱詞。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事實上被列入中風險地區進行封控的,僅天通苑北二區及周邊商戶,是天通苑16個分社區中的一個,而非被譽為“亞洲最大社區”的整個天通苑。


“一旦出現疫情就太可怕了”


“天通苑一定要管控好啊,人流量太大了,5號線貫穿南北,一旦出現疫情就太可怕了!”社交網絡平台上有人擔憂道。


這並非杞人憂天。


因為有人估算過:在北京每21個人中,就可能有1個生活在天通苑,而他們的工作地點遍布北京主城區。


作為北京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之一,隸屬北京近郊昌平區的天通苑到底住了多少人?50萬、70萬,還是100萬?至今說法不一。


疫情下的“亞洲最大社區”天通苑 - 天天要聞

(天通苑是北京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圖/圖蟲創意)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昌平227萬常住人口中,回天地區(即回龍觀、天通苑)約85萬人,其中天通苑常住人口近30萬。但民間說法稱,天通苑的居住人數已經超過50萬;甚至有人說,天通苑實際居住人口可能已經超過100萬。“逃離”北京的網紅教師張雪峰在一段視頻里甚至說:“想認識北京就一定要去一趟天通苑,那裡住了四百萬人”。


北京2020年常住人口為2189.3萬,如果以50萬計算,在北京每42個人中,就可能有1個生活在天通苑;如果以100萬計算,在北京每21個人中,就可能有1個生活在天通苑。這對於疫情防控來說,自然是巨大的挑戰。


以出現確診病例的天通苑北街道為例,該街道下轄9個社區,常住居民戶數在5000戶左右的超大型社區6個,僅天通北苑第一社區常住戶便有5806 戶,常住人口15389 人。


龐大的人口基數,讓社區防疫面臨人手不足的壓力。“缺人手,現在大家都忙不過來!”天通苑北街道辦事處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前社區主要工作是排查統計密接、次密接的情況,組織居民進行核酸檢測,為居民配送防疫物資、日常生活用品等。


與此同時,社區工作人員與志願者還專門組織了“送葯小分隊”,保障社區內居民的用藥需求等。因為社區居住人口數量龐大,需要投入更多的防疫人力。


目前,天通苑北二區及周邊商戶,已採取人員只進不出,在校學生封閉管理,商戶等服務場所暫停營業等防控舉措。


根據昌平區疫情防控情況通報,截至11月2日上午10時,已判定新增病例密接364人,次密接14人,已全部落實管控措施。據悉,天北街道14.27萬人,11月2日已完成全員核酸檢測採樣工作,天通苑社區居民張靜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天通苑北二區全員11月3日已經做第二輪核酸檢測。


張靜居住在距天通苑北二區1000米的天通苑四區。她說,目前她居住的小區只留下1個門可以出入,其他的都封閉了,“但沒有通知集體做核酸檢測”。在生活方面,附近超市的米和面暫時有些緊張,不過蔬菜、水果與之前差別不大。


天通苑之所以人口密集,跟社區內房價相對較低,房租價格相對便宜,且地理位置好,去往市內交通便利直接有關。


天通苑交通設施及網絡發達,幾十條公交線路都途經或直達社區,公交站40多個;並且地鐵5號線、13號線都設有站台。每天上下班高峰時間,地鐵站外人滿為患的蛇形排隊場景,都在說明這裡人口眾多。人員流動性大,自然給疫情防控帶來壓力和挑戰。


“每個清早黑壓壓的人群像潮水一樣褪去,晚上又同潮水一般涌回來。”知乎上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這樣寫道。


職(業)住(所)分離嚴重,被視作天通苑的“硬傷”。新華社此前的一篇報道曾提及,夾在中心城區、昌平區之間的回龍觀、天通苑地區是一個“睡城”:從2000年這裡建成第一批經濟適用房開始,由於忽略了前瞻性職住平衡規劃,在城市邊緣漸漸形成了一大片“居住型”社區。


昌平人力社保局與高德地圖大數據分析顯示,絕大多數回天地區就業人口的就業半徑在10公里以上,工作地點遍布主城區。


疫情下的“亞洲最大社區”天通苑 - 天天要聞

(11月3日,北京市昌平區天通苑北二區,貨架上擺滿了居民訂購的生活物品。圖/中新圖片)

註定只是“睡城”?


天通苑,到底是怎樣的存在?關於這個問題,知乎上的答案見仁見智。但“大”是住在這裡或者來過這裡的人最直觀的感受。


坐落在北五環外天通苑,佔地約8平方公里,規劃建築面積600多萬平方米,分為天通苑本區、天通東苑、天通西苑、天通北苑與天通中苑,每個苑又按照數字分1、2、3區,天通中苑分為東區、西區、南區、北區,共有16個分區、645棟樓。


貫通北京南北的地鐵5號線,在天通苑設有3個站:天通苑南站、天通苑站天通苑北站。有網友戲言:“地鐵三站都走不出天通苑”,更有網友戲謔稱:“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大概就是你在天通苑這頭,我在天通苑那頭”。


由於臨近地鐵、出租房源較多,且房租相對便宜,天通苑還是北京外來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因此,天通苑也被視作“北漂”群體“夢開始的地方”——為數不少的選擇來北京發展的年輕人,一開始會選擇在天通苑租住。而“離開天通苑”也被很多人視為邁向成功的標誌,甚至沒有之一。


2016年出版的一部中篇網絡小說——《日落天通苑》,對於“天通苑是什麼地方”的疑惑,作者王雲超如此形容:


天通苑,是亞洲無人能及的經濟適用房區,江湖人稱“睡城”,這裡有便宜的租房價格和一站式的生活環境,大批懷揣夢想的年輕人奔赴北京後便住在這個地方,令它成為“北上廣”打拚一族重要的根據地之一。


網絡上還存在這樣的說法:天通苑社區雖然人口比較多,但很少能夠見到北京本地的人,95%以上實際上都是“北漂”。這一說法雖不盡嚴謹,有誇張的成分,很難得到證實,但足以說明人們對於天通苑的觀感和認知。


“緩緩夜去的天通苑,和一個三線城市的晚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這裡的擼串的大排檔燒出的火苗,嚇到了被牽着的吉娃娃,巷子口的大風吹着在大聲說話的大媽,路燈下聚集着三五個下象棋的老爺子,蹲在街頭抽煙的房產經紀人……”知乎上的文章《離開天通苑,就別回來了》,讓人們看到了天通苑的市井生活氣息。


因為“髒亂差”和“堵車”,天通苑還曾被網友評為“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不過,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隨着2018年北京發布‘回天治理’三年行動計劃,一系列公共服務場地和基礎設施項目開始落地”,被統稱為“回天地區”的天通苑、回龍觀區域,商業配套逐漸完善,最基本的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也慢慢完備。


但受制於當年“居住大組團”的規劃,職住分離的弊端之下,依然無法根治通勤時間長,高峰期地鐵擁擠、路面交通堵塞等頑疾。


中國城市規劃院原副院長李迅認為,“睡城”形成的一個原因來自於規劃。他說,北京在城市規劃中曾犯過的典型錯誤,就是追求“居住大組團”,沒有把握好就業和居住的關係。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曾指出,北京的回龍觀等新城區里很少有就業崗位,大部分人早晨到主城區上班,晚上又涌回新城,造成巨大的鐘擺式交通流。


仇保興說,把北京回龍觀、天通苑新區安排在城市北面,而就業集中在東南的CBD地區,通勤交通流要穿過市區……由此造成交通擁堵等多方面的問題。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也認為,過去規劃中一度強調城市的功能分區,而功能區過大造成了較大問題。比如回龍觀、天通苑成為單純的居住區,沒有適當配置就業,導致目前該區域職住分離現象嚴重。


那麼,像天通苑這樣的社區,沒有產業托底和適當配置就業,註定就只是“睡城”嗎?


李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現在規划上強調產城融合,混合兼容,以望京為案例,過去居住為主,大望京商務區的建設,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就近辦公和居住,改變了原來“睡城”的狀態。


“這在天通苑這樣的社區也是可以實現的”,李迅表示,城市用地是可以進行置換的,通過更新改造,功能混合,這樣居住和就業就可以相對地平衡。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