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遇刺後,其生前力主“修改和平憲法”的走向牽動着國際輿論的關注。對此,一些媒體警告岸田文雄政府“不可打開修憲的魔盒”,但《華盛頓郵報》卻公開表態支持“日本軍事合法化”。
安倍被刺剛好卡在日本參院大選這個點上。這起暗殺事件也讓自民黨領頭的“修憲”勢力(自民黨、公明黨、日本維新會、國民民主黨)在選戰中斬獲超過三分之二的席位,越過了啟動“修憲”的日本憲法第96條門檻。此前,岸田文雄已公開表態,勢必要推進“修憲”議題,尤其是包括“自衛隊入憲”等四項議題(其他三項則為緊急事態條款、參院選區調整、充實教育環境),將會在國會發起討論。
《華盛頓郵報》在11日的社論中指出,身為日本戰後擔任首相時間最長的安倍晉三,其政治生涯的使命就是“保護日本及其民主”。即便辭去首相職務,安倍目前仍是自民黨最具實力的派閥領袖。為了“保護日本戰後的發展”,安倍對內提出“安倍經濟學”刺激經濟成長、以及日本軍事力量的現代化,對外則提出聯合美印澳的印太戰略,《華郵》認為“安倍正確地觀察到對抗中國崛起(及其對台灣的可能威脅)與朝鮮核武的必要性”。
就“自衛隊入憲”這一話題,《華郵》指出,安倍晉三不幸遇刺時,他或他的繼任者都沒能完成安倍的既定目標。《華郵》認為日本憲法第九條對於“戰爭權”的限制是一種過時的法律模糊,因為日本雖然在憲法中宣稱“永不發動戰爭”、“永不保持陸海空軍”,但事實上日本每年編列50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並且維持擁有25萬兵力的“自衛隊”。
《華盛頓郵報》在社論中主張“美國與其他民主國家都應該支持民主日本軍事能力的合法化”,其理由是,21世紀的日本是國際社會中“值得信賴”的一員,在烏克蘭遭到“俄軍入侵”之後,日本對於全球安全的貢獻更顯重要。至於“自衛隊入憲”等“修憲”做法,只是將日本當前的現實“合法化”、減輕日本對於協防集體安全的負擔——這也包括“保衛台灣”,而非讓日本重新訴諸戰爭。
《華盛頓郵報》在這篇社論最後感嘆“安倍走得太早”,並且盼望“他對日本乃至於全世界帶來的影響,不應當被遺忘”。
點評:日本保有和平憲法是東亞持久和平的重要基石,如果將“自衛隊入憲”,這將是一個破壞性極強的風向標,等同於發出了日本否定戰後安排、否定和平發展道路的危險信號。美國對日本之能力和野心雖尚心存警惕,但為了達成利用日本維護“印太霸權”、遏制中國等戰略目的,國內有一股“放日出籠”的強大勢力。
《華盛頓郵報》所謂支持“日本軍事能力合法化”,並專門提及這是“保衛台灣”、減輕“協防負擔”的現實需要,表明了美國一些人攛掇日本干涉中國內政的欲求,並將之作為支持“自衛隊入憲”的交易條件。美國若縱容甚至支持日本打開“修憲魔盒”,對東亞的和平穩定的威脅後患無窮,美國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儘管安倍生前對美國亦步亦趨,但隱藏於安倍內心最深的屈辱感其實並非源於中國,而是美國。
更有媒體指出,對於日本的極右翼而言,反華只是表層的姿態,反美才是不能說出口的慾望與禁忌;反中只是階段性的任務,反美才是終極目標。從目前態勢來看,岸田接收安倍最大的一筆的政治遺產,就是推動日本“修憲”,恢復日本為一個“正常國家”。但“修憲”首先觸動的並不是中日、中俄之間的矛盾,而是美日之間的矛盾。
《華盛頓郵報》可以隨意放炮支持日本“修憲”,但拜登政府應該深思熟慮,不要被“反華衝動”和政治利益蒙蔽了雙眼,最終反噬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