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整整十年 生離死別的大悲劇

2022年07月13日03:32:17 熱門 1388

今日推薦語

《用愛吻你的痛》作品思想的表現,以及以大愛之心注重題材的協作,我覺得是報告文學當中新的東西。

——《人民日報》文藝部原主任、評論家 王必勝


第四章 挺起“兩彈一星”的民族脊樑

崎嶇小路上的博弈


“團圓”是一個系統,全名“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台”,於2016年5月15日正式上線。


這個系統相當於救助事業的“人造衛星”,它能瞄準跟蹤地上的目標,鎖定目標。


該系統的運作機制是怎麼樣的呢?


平台在第一時間通過新媒體和移動應用終端,將兒童失蹤信息自動推送到失蹤地點周邊的相關人群。推送原則是:以兒童失蹤地點為中心,失蹤1小時內,定向推送給半徑100公里內的用戶;失蹤2小時內,定向推送給半徑200公里內的用戶;失蹤3小時內,定向推送給半徑300公里內的用戶;失蹤超過3小時,定向推送給半徑500公里內的用戶。


覆蓋平台包括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家應急廣播中心、騰訊新聞客戶端、新浪微博今日頭條高德地圖支付寶騰訊QQ一點資訊、百度地圖、新華社客戶端、央視影音客戶端、餓了么等25個新媒體和移動應用平台。


團圓系統的適用範圍包括被拐賣、離家出走、迷路、溺水,甚至是貪玩不見者。


為此,全國數千名打拐民警隨時待命。


這是一個整整十年 生離死別的大悲劇 - 天天要聞


作為中國最大的失蹤兒童消息緊急發布平台,截至2019年6月,“團圓”共發布失蹤兒童信息3978條,找回3901名,找回率達98%。


完全可以這樣說,單單靠深圳民政救助70多位在職員工,難以創造出短短几年僅僅在深圳特區及周邊地區就幫助2000多名受助者回鄉的奇蹟。民政救助實際上是得福於公安、街道、義工、社工、醫生、護士、市民、媒體,包括接下來將要提及的學生、香港同胞、小區居民的手挽手。


故事其實不是故事,故事往往是真相,沒有真相的故事是沒有價值的。


下面這個故事是通過報紙飛到市民眼裡的。


2018年5月18日,哈爾濱火車站出現了一群非常特殊的人。有人手持攝像機,有人手棒鮮花,有人手搖着小彩旗,神色既焦慮又渴盼,既興奮又痛楚。這不像是接政界要人,也不像是接國際友人。


其中有一對老人,一直在擦眼淚,淚水已經使他們鬆弛的皮膚腫脹起來。


幾位手持攝像機的記者模樣的人,一直在焦急地看着手錶。


他們是什麼人?為什麼神情這樣怪誕?


好奇的旅客不敢打攪他們,遠遠地圍成了一個半圓。人們交頭接耳,估計着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要發生……


這是一個整整十年 生離死別的大悲劇 - 天天要聞


一列從深圳開來的火車呼嘯着駛過來。那一對老夫妻停止哭泣,緊張地注視着火車掠過去的每一道門。火車漸漸停下來了。


九號車廂的門開了,正對着這一對老夫妻,老夫妻情不自禁往門邊撲過去,像是要捕捉門裡面的一個秘密。


然而,下車的人讓他們閃到了一邊。


不是,不是,還不是……就在他們失望對視時,一個細微的聲音把他們驚醒了。


爸爸,媽媽!

爸爸,媽媽!


誰的聲音,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


仔細看一看,其實就是第一個下火車的高大微胖的成年男人在叫他們。他是誰?他是在叫這對老夫妻嗎?不敢相信,絕對不敢相信就是他!


10年前,他們的兒子失蹤時,瘦弱黑黃。怎麼可能有一個人高馬大、白白胖胖的男人在叫爸爸、媽媽?


鎂光燈閃閃爍爍,看來,有人迫不及待要開始編寫新聞了。


老夫妻屏氣凝神,再仔細看看,再看看……


3000公里的回家路他走了10年,是誰幫他完成最後1公里?


話要從2008年的5月說起。


輕度智力障礙的小胡跟着父親從黑龍江省去長春市治病。


父親愛子如命,省吃儉用,積攢的一點錢全部用來給兒子治病,他還指望快點抱孫子呢。


長春火車站人多得如同廟會,父子倆十指相扣,生怕被衝散。恰恰此時噩運到來。瘦小的小胡沒有架住衝過來的人流,一不留神鬆開了父親的手。


沒想到,這一鬆手,就是10年的蹉跎。


這是一個整整十年 生離死別的大悲劇 - 天天要聞


他的父親在擁擠的人群中左顧右盼,呼喚叫喊,直到喉嚨喊啞,兒子就像影子遇到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消失得毫無痕迹。


父親跳上火車,一個車廂一個車廂地尋找,沒有結果。他的兒子莫非被空氣吞噬了?火車要開了,他是留在車上還是下車?兒子可能在外面!這殘存的一點點意識,把他帶下了火車。


這位愛子如命的父親從火車上走下來,一看,依舊不見兒子蹤影,倒在地上號啕大哭:“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你到哪裡去了?”


天,不吭聲。地,不說話。


不難想象,這位父親回到家裡,遭受了怎樣的譴責和內心的劇痛。


他和老伴幾乎夜夜做噩夢,都是一樣的情節:兒子在天上飛,抓不着;兒子在海里游,追不着;兒子在地上跑,夠不着。


東三省的派出所、救助站幾乎找遍了,這位父親完全絕望,卻在絕望中保留着一絲希望。


白天,走到街上,只要看到年齡相似的,就一個人、一個人地辨認,發現跟兒子相像的人,就會撲過去,往往挨人家一頓臭罵;回到家裡,只要有敲門的聲音就撲過去拉開門,以為是兒子回來了。差一步,老夫妻倆就瀕臨精神分裂。

這十年,老兩口是怎麼度過的?


他們怎麼也想象不出來,兒子在同父親走失了以後,自己跳上了一列方向相反的火車,以為爸爸就在車裡,會來找他。


但是,爸爸再也沒有出現。他糊裡糊塗就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深圳。


這是一個整整十年 生離死別的大悲劇 - 天天要聞


一年又一年,這個孩子就這樣被陌生人給的一塊錢兩塊錢、一個飯盒或半瓶礦泉水,養到了2014年,稀里糊塗長大了六歲。當年11月,在一次寒潮襲擊的例行街頭搜尋中,深圳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了這名頭髮長得不知男女、髒得像是一具泥人的乞討人員。


他在大鵬安置點待了四年,終於在2018年5月18日回到自己的家鄉。


這是一個整整十年生離死別的大悲劇。


他就是被大鵬安置點張維文團隊救助的特殊案例之一。


當年,他是個兒童。如今,他已經長大成青年。


我們來看看是誰在關鍵時刻,移走了橫隔在面前的那座擋路大山。


有智力障礙的小胡不會寫字,也不會表達,尋找他的家鄉如同大海撈針。


社工彭世雄在與小胡的交談中搜索他的隻言片語,將點點滴滴的信息推送到“頭條尋親”。救助站採集小胡的 DNA,導入全國打拐系統進行比對,還將小胡的照片導入全國人臉識別信息系統中進行比對。大鵬派出所極力配合。可惜這些努力都沒有得到回應。


尋找小胡家人的希望如石沉大海。


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及至絕望,這樣的感情起伏,能擊垮一個壯漢的身軀,卻擊不垮救助者久經考驗的心靈。


張維文對羅付才和付樂新說,不要灰心,我們繼續找!海枯石不爛,地老天不荒。我們找不到,還有我們的下一代,下一代找不到還有下下一代,總會找到的。


2017年10月,深圳市救助管理站向老朋友張世偉的“讓愛回家”求援了。


“讓愛回家”一介入,立即熱鬧起來,發起了第二輪為小胡尋親的行動。


“讓愛回家”仔細分析了救助站前一輪的各種資料,深深感覺,他們面前沒有通衢大道,只有彎彎曲曲的崎嶇小路。


於是,他們制訂了一個計劃——除了網絡方式,根據小胡的東北口音,“讓愛回家”通過“團圓”系統,把資料上傳給哈爾濱的義工“溫柔姐”。


這位“溫柔姐”立即與哈爾濱《生活報》記者連線,並與黑龍江電視台農業頻道《幫忙》欄目溝通,編織了一個八方愛心經緯交織的“團圓”大網絡。


這是一個整整十年 生離死別的大悲劇 - 天天要聞


這一尋親套餐,多虧“用愛回家”張世偉利用哈爾濱的義工微信群,通過“團圓”系統打通了各種渠道,把原本夠不着的關節都打通了。


你小胡不是不會寫字嗎?就讓你與當地有東北口音的義工進行視頻對話,哪怕你前言不搭後語,哪怕你結結巴巴敘述不清,用“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來牽引你殘存的記憶吧。


這一系列組合工程,絕對不是像人們所想象的,按一個鍵鈕就四通八達。這可是需要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要進行資料準備、驗證、 核實,必須有醫學常識、經驗的儲備,等等。


這是一場崎嶇小路上的博弈—與天,與地,與時間,與自身的博弈。


尋親視頻在當地播出後,沒有想到,很快,小胡的家鄉發來了戶籍信息。經過比對驗證,小胡離別十年的家,終於浮出水面!


張維文他們得到這一喜訊時,一個二個從椅子上彈起來,一蹦老高,然後抱到一起喜極而泣。


張維文興奮得立即致電張世偉:“你神工妙筆,我以為是夢境啊!”


在大鵬四年多的調養和醫治,小胡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精神狀態也大大改善。這就出現了在火車站他的父母與他相見不相識的情景。護送小胡回鄉的陣列非常隆重,由張維文、付樂新、社工劉敏專程護送。


火車駛入東北。越來越熟悉的家鄉風景讓小胡激動不已,他不斷地 問:“到了?到了吧!”


火車到站時,列車長安排他第一個走下火車。


這是一個整整十年 生離死別的大悲劇 - 天天要聞


當時車站滿是當地的志願者和“讓愛回家”的志願者。“讓愛回家”的大橫幅鮮艷奪目,媒體記者、家鄉親人、當地民政員工、圍觀的群眾早已排列成陣,盼着主角出現。


其實他一眼就看到了他熟悉的父母。只是這一對老人布滿橫七豎八皺紋的憔悴面容使他心有忐忑,他的媽媽應當是個漂亮的媽媽,他的爸爸應當是個強壯帥氣的爸爸,面前的人……不敢相認。


他的爸爸媽媽更是認不出從面前走過去的男人是他們的兒子,他們的兒子是個孩子呀,不可能這樣高大、強壯,更沒有這樣白的皮膚……


好半天,小胡才試探地,怯怯叫了一聲“爸爸,媽媽”。


雙方的隨同人員也都在這“爸爸,媽媽”的呼喚中,屏住呼吸,真的不知道下面的場景如何切換……


幾秒鐘後,那位自責了十年的爸爸發出了撕心裂肺的喊聲:“兒子!”相擁痛哭的聲音如同電閃雷鳴,已經不像人的聲音了。兩邊的社工、志願者、媒體記者、工作人員、親屬、朋友也都一擁而上,一束又一束的花,在這家人的懷中盛開了。


鎂光燈一閃一閃,咔嚓咔嚓,在胡家人的身上綻放出一朵又一朵絢麗的光團。


當圍觀的旅客知道事情的真相後,都不約而同地拚命鼓掌,發出了歡呼聲。


但他們並不知道,此時此刻此番喜從天降,“一眼看盡南海潮”是大鵬人花了五年的心血,是“讓愛回家”各地義工花了十年心血,構築的手挽手的愛心長城換來的。


在這條崎嶇的小路上,張世偉們的博弈成功了!


在這樣驚喜的場面中,“讓愛回家”的志願者和深圳市救助管理站的張維文、付樂新、劉敏三人,默默地閃到一邊,真正是“俏也不爭春”,有那麼多報春之花,連“只把春來報”也讓出去了。


張世偉、張維文們早就習慣了只當幕後操盤手,不搶鏡頭。從深圳到哈爾濱3000公里的路程,坐飛機只要五個小時,坐火車要三天三夜,小胡卻用了十年。


最後一里,是“讓愛回家”和深圳市救助管理站聯合哈爾濱的媒體和公安、民政、義工共同完成的!如果沒有他們,這最後一里也許需要一輩子,也許需要無限的時間。


大鵬安置點目前還有200多人滯留,其中絕大多數身體殘障,而他們的父母、親人,也許正在千里之外,日日夜夜以淚水洗面,對着遠方千呼萬喚“回家吧!回來吧!”


有南海母親優生兒“讓愛回家”的強壯膂力,目前,張維文們已經送120多名滯留者回到了家。


在張世偉鋪天蓋地的微信群里,一直沒有斷過義工群的通知:“請各位注意,追蹤目標已經到了××大廈的停車場……”“大智若愚,你那邊情況怎樣?找到黑衣人的線索了嗎?”“緊急尋人!啞巴大叔的親人已經到達深圳,留意電話……”


“團圓”系統,像極了一顆高瞻遠矚的”人造衛星”。


這,難道不是“兩彈一星”大力協同精神,使政府和老百姓緊緊相擁,一環緊扣一環,築出的這條彎彎曲曲卻是鋪滿激情的路?正是這條路,使得一個他,三千公里,雖然用了十年,卻終於走回了家園。


未完待續......

下期預告:燈紅酒綠下人性在升華

----------------------------------

本書內容由作家授權本號刊發

歡迎轉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部分圖自網絡,有侵告刪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