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未想過有天會到耶路撒冷,感受三教“聖城”的神秘宗教魅力。
從北京一路輾轉飛行15個小時,等到熾熱的陽光照在身上,希伯來語環繞耳邊的時候,才意識到我已真的置身於此。關於來到耶路撒冷,與其說這是一段旅行,不如說是一場穿越,是註定非凡的目的地。




初識“聖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位於猶地亞山區頂部,是猶太人國家與精神生活的中心所在,也是古代宗教活動中心之一,這是一座擁有4000年文明的城池,記滿了時代的戰爭與興衰。它的魅力主要源自於它的神秘和神聖的宗教色彩,耶路撒冷是世界上唯一被三大宗教——猶太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認定為信仰源流和精神指針的聖地城市。


對於基督教(天主教)來說,這裡是耶穌傳福音、背十字架受釘以及復活的聖地。這裡保存着完善的歷史古迹,吸引着世界千萬信徒來此朝拜敬仰。對於非教徒而言,耶路撒冷吸引人的便是其城市建築中特有的石材特質,每當黃昏,整個城市中瀰漫著黃金色的光澤,明亮而美麗,聖城之“聖”便不言而喻了。今天的耶城則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繁榮城市,也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在這裡,你可以駕着吉普車,騎着駱駝遨遊,住在帳篷里,享受着中東咖啡的香醇。
穿越時空,耶路撒冷古城風貌
關於耶路撒冷的老城區的故事足夠寫三本厚厚的歷史書,就在1981年,耶路撒冷古城和哭牆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耶路撒冷作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種宗教的聖地,具有極高的象徵意義。
在這裡,人文宗教和歷史古迹在這裡時而交相輝映,時而各自安好。漫步在老城區,細細地感受着岩石古道積澱着的長久歲月,教堂和廟宇沉默地目睹了世事變遷的整個過程。這座舉世聞名只有1平方公里的古城被分為四大區域,被一圈城牆所圍繞,城內分為4個區:
基督區:面積最大的一個區,位於老城西北部,著名的耶穌殉難教堂就位於這個區。
猶太區:位於老城南部,著名的哭牆位於這個區,是猶太教最神聖的地方。
穆斯林區:位於老城東部,著名的圓石清真寺相傳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之處。
亞美尼亞區:位於老城西南角,是最小的一個區。
聖墓教堂,離耶穌最近的地方
我們花了一下午“遊盪”在基督區,最震撼我的是“聖墓教堂”里的場景。聖墓教堂又稱“復活大堂”。

肅穆的復活教堂


“聖墓教堂”相傳是是耶穌基督遇難、安葬和復活的地方,是基督教聖地,也是耶路撒冷基督教大教堂之一。所以,在這裡能看見來自世界各地虔誠的信徒跪伏在耶穌受難後所躺的木板上,親吻撫摸它,為它擦去灰塵,我雖然不是一名基督徒,但依然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感動!


聖墓教堂雖然是基督教徒們朝聖的中心,但同時也是一座充滿歷史感的古建築。古老的磚瓦,氣勢磅礴的大廳,充滿複雜奧義的圖騰和講究的陳設,無遺不展現出它威嚴又肅穆的宗教氛圍,即便是無宗教信仰的普通遊客,也須得在這樣一座“聖地”,清心靜氣,低聲細語,保有最初的虔誠之心。

哭牆,願神明能聽到希望的禱告
哭牆,又稱“西牆”,猶太聖殿庭院的古城牆僅存的遺址,位於耶路撒冷老城內,聖殿山山下西側,可以說是猶太教信仰中除聖殿山本身以外最神聖的一個地點。這面僅50米長,18米高的石牆經歷了無數紛爭,承載了太多喜怒哀樂。

這樣看哭牆還是很壯觀


千百年來,流落在世界各個角落的猶太人回到聖城耶路撒冷時,便會來到這面石牆前低聲禱告,哭訴流亡之苦,所以被稱為“哭牆”。 人們把心愿寫進小紙條塞進牆體的縫隙里,如果神明聽到真誠的祈告就會讓心愿變成現實。

奇特的是,哭牆也是分男女區域禱告的。男人在一邊祈禱,女人在另外一邊。而這些禱告的聲音就像是某種呼喊,當數百個猶太人都這樣禱告的時候,那種呼喊的力量是很震撼的!

哭牆遺產基金會~

從流離彷徨到堅定從容,哭牆和猶太人的命運早已緊緊聯繫在一起。祝福你,耶路撒冷,願你每個日出月升都是笑顏。馬哈尼耶胡達市場
耶路撒冷老城區的故事依然在繼續,而現在古城內的居民和睦相處,每天不同的教徒穿着各具特色的服裝穿行在街巷中,也是老城中的一景。逛到阿拉伯市場(Shuk)的時候異域風情更為濃厚,商販們出售着琳琅滿目的商品,絲綢布料,寶石瓷器,旅遊紀念品以及宗教用品,在這個三種信仰既融合又衝突的彈丸之地坐下來享用一份下午茶,真是一種神奇的體驗。




帶有強烈地域風情的商品

當我們來到了馬哈尼耶胡達市場(Mahane Yehuda market),這個迄今存在已經超過了一百年的耶路撒冷最大最老的綜合市場。這個市場的很多條街是歪斜的,宛如進入迷宮,比較容易迷路。這裡多是賣蔬菜水果、海鮮肉類、農副產品和各種以色列甜點,生活用品甚至是珠寶首飾也應有盡有,加之中東的香料很是有名,這裡香料的品種十分豐富,許多都叫不出名字來。這裡有不少小餐館,賣當地美食。





但這裡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白天是巨大的農貿市場,可到了晚上,搖身一變就成了夜生活天堂!餐廳,酒吧,大排檔也是要啥有啥,觥籌交錯一片歡騰,這一波巨大的反差真是讓人覺得夠萌夠6~



死海不僅能漂浮,還能美容?
死海位於以色列、 巴勒斯坦、約旦交界處,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海拔-430米,含鹽量達到驚人的30%,是世界含鹽量第三高的水體,所以水中沒有生物存活,甚至連死海沿岸的陸地上也很少有除水草外生物,這也是人們給它起名叫死海的原因之一,而且由於死海被陸地環繞,不與其他河流和大洋相連,所以它也沒有潮汐現象。


死海,徹底的藍色


為了體驗傳說中的死海漂浮,到了酒店就迫不及待尋找報紙…大家還記得初中物理課裡面說什麼來着嗎?在這裡,你可以永遠不下沉,即便你不會游泳,大家也都可以隨意躺在水中讀書看報,好不快活。


其實吸引世界各地人們前來的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死海海水、死海泥的療養、保健、美容養顏功能。據說死海海底的黑泥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死海成分含量高的護膚美容品可達到提亮膚色、改善暗沉、深層清潔、淡化紋路等功效,所以它也成為了以色列和約旦兩國寶貴的出口產品,今天終於親眼所見它的真面目了,所以我可要好好泡一泡,不虛此行才是!


因為高鹽的濃度,所以人們下水之後出來僅幾分鐘,身上就會裹上一層白白的鹽霜…湖水進入眼睛感覺會有眼見要瞎掉的感覺…但是!這些驚人甚至有些可怕的描述並不影響它的美。岸上到處都是美容療養院、度假村,生意十分紅火,人們也享受着死海帶來的別樣樂趣。

不過在這裡得認真的提醒大家一句,如果身上有傷口,哪怕是細微的破損都會被高濃度淹水浸得異常疼痛,所以有傷口的朋友還是不要下海,以免傷口”被消炎“的時候有種生不如死的體驗。自由馳騁,從死海到沙漠
扛着46℃的高溫,乘坐改裝Jeep車在荒漠一騎絕塵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由當地游牧人司機帶路,一路上沙石嶙峋,一片戈壁荒漠,我們在朱迪亞沙漠(Judean Desert )特殊的高速公路上自由馳騁,看着身後快速遠離的風景道路和一溜兒煙塵,感覺像身在另一個自由星球…





而且從死海到特拉維夫會經過一個叫可法漢諾丁(Kefar Hanokdim)的地方,如果你想在旅行中感受融入異鄉的樂趣,那麼可法漢諾丁一定不會讓你失望。它可以是旅行目的地,也可以是度假村,更可以是當地人生活的小村莊。呆在這裡用不了多久,就會有一種親切的融入感,“我也是部族一員”的可能並非錯覺。
當地嚮導還帶我們騎着駱駝漫遊荒漠,可是46℃的高溫實在讓人望而生畏,荒漠的沙石都被曬的亮晶晶,遠遠望去,熱浪層層疊疊的向我們湧來(沒錯,我還穿了件深色衣服,簡直遭到了溫度的嘲笑),走了15分鐘,我們就決定回去了…這對於“沙漠行舟”駱駝來說大概只算個熱身項目吧…還是回涼爽舒適的度假村來的令人更愉快!



走進宗教文化聖地,加利利湖
無論我們一路多麼洒脫歡暢,這裡也依然有着信仰的宗教國度。我們在以色列東北部和敘利亞的邊境,是綿延的山地,山腳下一泓湛藍的湖水,這便是風景旖旎的加利利湖了。在這裡,晨昏晴雨不同,湖光山色各異,吸引着四方遊客流連忘返。加利利湖不僅風景秀麗,還是宗教文化的聖地。

東正教教堂,紅白相間特別好看



當年兩位法國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一座猶太會堂的遺迹,是科林斯風格的建築,已證實是第一世紀的建築,他們相信在公元四世紀,耶穌之城“迦百農“在這裡逐漸建立,耶穌在這裡開始他的神職。無論是基督教的哪種分支,都不可否認迦百農神聖地位。圖為加利利湖邊的東正教教堂,。你瞧,繁複華麗的石頭工藝包括約櫃的想象圖案及金燈台圖案清楚表明這座建築曾是猶太會堂,讓人印象深刻,過目不忘。




神奇,原來以色列也有“人民公社”!
不來以色列都想象不到“kibbutz(基布茲)”是什麼!
以色列的“基布茲”是希伯來語“團體”的意思,以色列政府規定:基布茲是一個供人定居的組織,它是在所有物全體所有制的基礎上,將成員組織起來的集體社會,沒有私人財產。它的宗旨是在生產、消費和教育等一切領域實行自己動手、平等與合作。——從中國人的視角看過去,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是以色列版本的“人民公社”或是“社會主義農莊”,也可以理解為西方人眼裡的“烏托邦”式生活。


在這裡,大家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大家一起勞動,共同生活,沒有私屬領地和私有財產,休閑項目全部免費,平等享受,包括大家創造的年度利潤也一起商議均分,人際關係圓融友好,聚會起來就像是一家人的盛大的節日party…

這樣低物質慾望的生活態度,以及人人均等的生活方式,讓我們一行小夥伴感覺到很神奇。雖說我大天朝也有“人民公社”時期,但卻未能體驗感受過,這次在以色列體驗”平等“、”均產“的感覺,實在是非常奇特!
在加利利湖湖畔的基布茲Deganya B,我們還受邀參加了Shavuut音樂節,當地人支起攤位免費為大家提供小吃和遊樂項目,你可以親手製作鮮花花環,圍觀吃西瓜比賽,也可以上台高歌一曲。笑容,是這裡最多的東西!



我們一行小夥伴在這裡玩得很開心,並願意付出同樣的、甚至更多的笑容和愉快的正能量作為給基布茲Deganya B最好的回報。戰火下的美景古迹勝地,戈蘭高地
從古至今,敘以邊境因為從未停息的戰火紛爭,總是格外受人矚目,說它是“是非之地”也毫不為過,但就在這樣一個由聯合國重點“監控”的地方,卻有個逆天美景古迹勝地——戈蘭高地,這四個字走進我們的視野。
戈蘭高地位於以色列北部,是以色列最美麗最受遊客青睞的旅遊勝地之一,也是以色列重要的水源地,高地的東部火山岩星羅棋布,而南部和西部則是懸崖峭壁,俯瞰着約旦裂谷,加利利湖和雅穆克河。這裡還盛產甜美的草莓和各式漿果,味道純正鮮美,馳名歐洲。
當你站在高處,可以看到不遠處的敘以邊境以及黑門山,眼神好的小夥伴還能看到敘利亞的小村莊,但駐紮在這兒的北約維和護衛依舊顯示了這個國家所擁有的戰爭氛圍。但我和我的“亞克力姐妹花“親測,戈蘭高地相對來說,還是安全又寧靜,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也來一觀美景,可謂是戰火中的世外桃源,你瞧,我們還拍出了一組氣場十足的清麗美照!




不止人美,風景更美。登上貝特山頂(Mount Bental),你或許可以真的體會到,以色列為何不願意把這片美景拱手相讓。這裡有着3000年前的石牆遺址,4000年前的迦南萊什城的遺迹。之前只可能出現在歷史書里的地點,今天躍然眼前,猶太人對信仰的追求並沒有輸給時間。千年一夢,回眸一瞬,是不是曾經也有一位姑娘在這裡留下笑容?




貝特山,從來不只是人文,不只是風景,也不只是歷史。
隨後,我們來到薩弗德(Tzefat)——以色列的最高城市及四大聖城之一,是神秘又古老的猶太教的教堂中心。

想象中的古板在這裡其實並不存在,這兒寧靜又清新的氣氛超適合旅遊度假,你也會被當地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所打動,每一個街角的轉彎似乎都能發現小驚喜,櫥窗里設計新穎的藝術品和工藝品琳琅滿目讓你移不開眼睛,每個店子都想挑點玩意兒帶回家,而且隨處可見的深深淺淺的藍色地中海風格的建築,絕對是你邊走邊收集美照的天然背景板,說不定還能發現下一個“網紅打卡地”呢。




世界的空中花園——巴哈伊花園
海法,據說此名與希伯萊文的hof yafe有關,意思是「美麗的海岸」,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西瀕地中海,背倚迦密山,是以色列第三大城市,僅次於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也是以色列最大的港口城市,就在這座不到30萬人口的城市產生了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英特爾、微軟、谷歌、蘋果、IBM等全球高科技巨頭,都在此設有研發中心,因此也被稱為“以色列的硅谷”。

來到海法,我們小夥伴一行驅車多開100公里路就為了一睹此處最著名的花園的真容——巴哈伊花園(Bahai Gardens)。


巴哈伊花園又稱“空中花園”、“世界中心”,是一個年輕宗教的聖地。它背靠有“上帝之山”盛名的迦密山麓,從卡梅爾山的觀景台俯瞰這裡,你會發現以金色穹頂的巴孛陵寢為中心發散,整個花園分為19層巨大的階梯,且階梯的左右兩邊景色完全對稱,以作為花園的中軸線一直伸展至最下面的德國街,更遠處承接地中海,放眼望去,景色曠遠大氣,難怪在2008年時,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與日月同在的星星城市——特拉維夫-雅法老
特拉維夫—雅法老城,坐落在特拉維夫的南邊,瀕臨地中海,是一座有着幾千年歷史的古城,城中現在大多是一些藝術家的居所、遍布着的工作室和一些藝術品店。


單從我內心深處的感受來說,特拉維夫像是月亮,美麗又包容,人們像閃爍的星光,照亮這座不夜城;而雅法像太陽,驕陽下千帆過盡,一磚一石都留下歲月輕雕琢的痕迹。


我沿着錯綜複雜的小巷,踏着記錄千年歷史的石板路,在老城裡遊覽,不太擔心迷路,因為每個角落都會有驚喜。我可以在這裡發現很多有趣的店鋪和海報。這裡同時也是12星座的“代言城”,有着12星座的噴泉,以12星座命名的小巷,還有12星座的許願橋,你可以慢慢的尋找屬於自己星座標識,打卡留影。這裡寧靜悠遠,適合慢生活者“荒廢時光”,即便看看地中海的日升月落,心中的舒適幸福感也在溢滿。


尾聲
如果你被以色列的宗教魅力所征服;
如果你被以色列的古老風景所吸引;
如果你被以色列的包容所打動,
那麼,是時候背上行囊,邀上三五密友一起同行了,這裡最壯闊的風景,適合與對的人一起共賞;最深刻的人文感觸,適合與相同靈魂的分享。願你在這裡體會到心底的愉悅,願你在這裡打開慧眼,看向更深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