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防性心臟學專家呼籲, 50歲之後,一定要多走路。相比於跑步、跳繩、重量訓練等運動,“走路”這項重要的日常活動很容易被忽略。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預防性心臟學專家娃森(Karol Watson)說,邁入50 歲,走路就是最好的運動。
她解釋,走路有益於預防老化和老年病,維持身體健康。剛邁入50歲,大多數人身體機能還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可以隨時在路上行走,很容易執行。對於不愛運動,又想要無痛鍛煉身體的人來說,多走路是相對輕鬆且有效的方式。
走路和其他任何形式的有氧運動一樣好處多多。長輩們隨着年齡增加,運動強度可能有所受限。不過,依據個別體能、年齡,走路也有多元選擇,從散步、北歐式健走到超慢跑,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步行方式。
低強度:
散步的速度,每天走半小時

一項針對全球17國、13萬人進行的研究顯示,每周走路5天、每天30分鐘,就能有強健心臟、減少心臟病發的效果。
研究成員之一的加拿大醫師雷爾(Scott Lear)表示,最好將散步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在辦公室不同部門間多走動,或是爬樓梯、起身到茶水間倒咖啡,都有益心臟健康。
另外,雖然一般印象要“日行萬步”,但2019年美國一項研究顯示,每天走4400步就能降低死亡風險,大約只要遛一趟狗就能辦到,並不一定要走到1萬步。
中強度:
北歐式健走,可活動全身80%肌肉
體能狀況比較好、覺得散步無聊的人可以進階一級,挑戰斜坡快步走、或背負重物走路,也可以採取仿滑雪運動的北歐式健走(Nordic Walking)。北歐式健走不但促進熱量消耗,同時還能活動全身80%的肌肉。

所謂北歐式健走就是雙手各握一支健走杖,往前走的同時,上半身與手臂施力下壓健走杖,用力推動身體往前進。
法國健康及運動醫學研究學院(IRBMS)巴蓋特(Patrick Bacquaert)博士說,健走杖可幫助身體平衡,能減少關節負擔,也可減輕背痛。
這套專業的健走技巧是由運動生理學、健身專家共同開發,原本是專為患有足底筋膜炎的族群設計,比起一般的走路,需要出更多力,能消耗較多熱量,加上健走杖強化穩定性,因此包括腿部有宿疾的人和老人家都適合。

高強度:
碎步般的超慢跑,燃脂效果比健走更好
如果上述的健走對你來說還是太輕鬆,不妨轉攻“長距離慢跑( Long Slow Distance)”,也稱作“超慢跑”。超慢跑顧名思義比一般慢跑速度慢、步幅也比較小。由於不容易感到疲累,反而能跑的久一些,照樣能達到燃燒脂肪、改善心肺功能的效果。
超慢跑有個“微笑速度”的定義,也就是邊跑還能邊微笑,不僅不會臉紅氣喘,甚至還能邊跑邊聊天。
換算成時速大約是5至6公里,雖然只比健走的4公里快一些,消耗的熱量卻多很多,原因在於,即使速度超慢,但“跑步”時仍有雙腳同時離地的時間,會比永遠有一隻腳撐地的健走使用更多肌肉。
超慢跑研究者德國醫生亞肯(Ernst van Aaken)強調,超慢跑是步行與慢跑的結合體,看重時間長度,而非距離長度。不妨從1天15分鐘開始入門,再慢慢增加到1小時,長期鍛煉下來,成效相當顯著。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