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夏秋冬氣節各異,雖然在如今的天氣條件看來,四時似乎已不再分明,但回看過去,在松江人習以為常的生活中,春夏秋冬四季的飲食、居住、節慶、民間技藝、音樂舞蹈、休閑娛樂也是精彩紛呈。
今天就帶大家走近上海松江民俗地圖的夏日,農曆五月起,天氣漸熱,易發各種疫病,因此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水稻生長旺盛,需精心護理。夏季的習俗行事多為祈求身體健康,無病無災,無旱澇災害,保禾苗茁壯生長。


夏季飲食

松江人在立夏日必吃草頭攤粉、蠶豆。當天,白煮肉蘸蒜泥、櫻桃、青梅、甘蔗、茅針、海螄、竹筍、煮雞蛋、鹹蛋等也是節令食品。用新麥磨粉,拌糖,搓成寸許長的“麥蠶”喂孩子,俗以為可以免“疰夏”。
端午節吃粽子。午飯飲雄黃酒,菜肴備黃魚、黃鱔、黃瓜、黃泥蛋(即鹹蛋),合成“五黃”,意指“五王”,以鎮“五毒”當令食品還有枇杷、大蒜等。

農曆六月初六是天貺節,吃湯水麵餅,俗以為可防夏疾。
農曆七月初七“乞巧節”,節前製作巧果、油酥餃。親友間互相贈送。
農曆七月十四日,夜喝豆漿、吃油條,以為可以明目。

盛夏時節,松江人喜歡以醬小茄作為消夏菜肴,取其清香爽口。小茄是松江特產,稱“小落蘇”。其顏色、形狀與普通茄子無異,但長成後只有常人拇指般大小,僅供腌制或醬制。將小茄加鹽反覆搓揉變軟,用石磉加壓三四小時,即可食用,稱“捏落蘇”。如醬制,則將腌成的小茄入醬,在烈日下曬上三五天即成。施蟄存《雲間語小錄》:“夏日晚餐,人家多食炒飯,泡以茶,曰茶淘飯,佐以捏落蘇一碟,雖中人之家亦然,民風儉也。”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也稱端陽節、中天節。節前數天,家家用新箬包粽子,親友間互贈粽子、彩索、艾花、畫扇。用粽子祭灶。
在大門口、床前,懸掛菖蒲、艾草、蒜頭。午時,用蒼朮白芷等藥物熏屋。用雄黃在小孩額上寫“王”字,胸前佩戴芸香荷包、用五色綵線包裹的小粽子、蒜頭、黃綢製作的虎頭等物,以避邪除毒。人們在煮粽子時,放進雞蛋同煮,去殼後俗稱“白和蛋”,據說端午日小孩吃了,皮膚會光潔如蛋,不長癤疤。

新婚夫婦備黃魚、枇杷、火腿等禮回娘家,稱“送夏禮”。然後,娘家備夏衣、陽傘、草帽等物,由兄或弟專程送到婿家,稱“送夏衣”。
逢端午,照例在白龍潭舉行龍舟賽。清末,潭逐漸淤淺,加上戰亂,停止舉行。21世紀起,在華亭湖恢復龍舟賽,每年選拔龍舟隊參加競賽,又增加摩托艇比賽、表演等項目。屆時華亭湖畔人山人海,成為一年一度的盛事。

泗涇粽子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周廣利在泗涇鎮創辦延壽齋粽子店,以經銷廣利肉粽在松滬一帶聞名。長方形扎粽,每隻重約50克,肉多米少,用老汁陳湯燒煮。特點是松、鮮、爽、香、酥。民國時期有人在夏天將粽子帶到北京饋贈親友,一周不變質。
延壽齋在抗日戰爭前夕關閉,此後,泗涇鎮相繼開設多壽齋、益壽齋粽子店,規格質量相仿,依附廣利肉粽名氣,銷路依然很好。
改革開放後,個體經營者王佩華、張小妹傳承廣利肉粽的配方和手藝,在泗涇鎮江川路開設廣利粽子店,生意興隆。2006年,泗涇廣利肉粽被上海市商業聯合會、上海市烹飪協會認定為上海市名點。


荷花節

新浜鎮多水面,新浜人善於種植水生植物,尤其愛栽種荷花。近年來,種植的荷花已近千畝,出現了映日荷花、碧葉連天的大美景觀。
新浜的荷花有近800個品種,有花大如臉的“佛羅里達日落”,有花小如指甲的“紫珍妮”,有世界睡蓮新品種總冠軍“萬維莎”。與荷花相媲美的觀賞性水生植物,有千層草、藍花梭魚草、白花梭魚草、再力花、水罌粟等,它們的花期與荷花同時,屆時各展風姿,與盛開的荷花合成一幅絕配美景。
2010年,舉辦首屆新浜荷花節,此後每年7月至8月舉辦。荷花節以雪浪湖生態園為主會場,荷花公社、漁樂碼頭為分會場除觀賞千畝荷花,還設有與荷花相關的農家鄉土系列活動。


水晶梨節

20世紀50年代,倉橋地區始植梨樹。90年代後期,引進優良品種,種植面積逐年擴大。2000年初,創辦松江倉橋水晶梨示範基地,成立上海松江區梨樹研究所;在國家工商局註冊登記“倉橋水晶梨”商標。

倉橋水晶梨先後榮獲國家農業部優質農產品、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A級產品、中國農副產品著名品牌等殊榮。2007年8月,被認定為“北京奧運會推薦果品”。2017年,倉橋水晶梨駛入綠色出口快速通道,是上海市首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示範區出口產品。
倉橋水晶梨年上市5萬餘公斤。主要品種有“早生新水”“長壽”“西子綠”等17個,有“黃金梨”“早美酥”“八月酥”等30多個種質資源品種。都是優質早、中熟梨品種,具有汁多、味甜、清香爽口、果肉嫩白細脆、晶瑩剔透、營養豐富的特點。

2008年,舉辦上海市首屆倉橋水晶梨科技文化節,設立家庭認養定購梨樹、倉橋水晶梨徵文、廣告詞徵集及評比、“回歸大自然”夏令營、親子學農體驗、梨園採摘及勝強影城觀光一日游等活動。此後,文化節在每年7月至8月定期舉行,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增加新的活動形式和活動內容,遊客可在品嘗水晶梨的同時,欣賞精彩的戲曲、曲藝、歌舞表演,參與倉橋水晶梨攝影比賽,參觀梨文化博物館,並且參與其他形式多樣的活動。

七月十四

農曆七月十四日是松江府城隍神李待問的誕辰。明代末年,清兵南下,李待問和陳子龍等組織義兵抗清。松江府城西門失守,李待問引繩自縊,氣未絕而被俘。勸降不屈,慷慨就義。清初,統治嚴厲,松江百姓不能在公開場合悼念李待問,人們就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四日晚上,用油條和豆漿代替麵條,以表達敬仰之情。清政權的統治穩定以後,為籠絡人心,表彰明代的忠臣烈士,李待問被清王朝封為松江府城隍神,塑像以祀。但七月十四吃油條、喝豆漿卻已相沿成俗,一直保留至今,並且衍生出當天吃這兩樣食品能明目等說法。當天下午,松江城內各點心店均供應豆漿、油條,市民爭相購買,成為松江城內獨特的民俗風情。
葉榭軟糕

葉榭軟糕生產始於明萬曆年間,創業人施茂隆。原料採用上等白粳米和糯米,米在水中浸七天,每天換水,使米中的發酵成分全部揮發。泡好的米用石臼舂成粉後,用細篩篩三遍,粉極精細用荷葉襯墊,以精細綿白糖和各色餡心拌料蒸糕。軟糕在夏天周內不會變質。

軟糕分為三種:一是素糕,加上等綿白糖,蒸成大塊長方形。二是方糕,以豬油、豆沙為餡,呈正方形;三是桂花白糖糯米糕,全系糯米製成,加桂花,以豬油、豆沙為餡,呈圓盤形。
三種糕各有特色,素糕松、軟,有羽狀刀痕,可隨意分開,甜度適中清香可口,論斤出售,加上薄荷則是夏日飲食佳品;方糕肥、香、甜;桂花白糖糯米糕有松、軟、甜、香、肥的特點,稍加薄荷,有清涼感,夏日尤佳,是最好的一種。價廉物美,深受顧客喜愛。葉榭軟糕有各式品種和包裝樣式供客人選購。

2011年,上海米糕(葉榭軟糕)製作技藝先後入選第三批松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單位是松江區葉榭鎮文化體育服務所。
龍舞(草龍舞)
龍舞(草龍舞)流傳於葉榭、華陽橋等地。民間傳說,唐代初年,葉榭遭受特大旱災,百姓用稻草扎龍祈求蒼天降雨,“八仙”中的韓湘子見此情景,吹起神簫,召來東海青龍,頃刻大雨瓢潑而下。百姓為報韓湘子“吹簫召龍”的恩德,此後逢農曆五月十三、九月十三都要舉行祭祀活動,舞草龍,迎奉韓湘子和青龍王,祈求風調雨順。草龍用竹篾作骨架,龍身由稻草捆紮而成,大草龍長四丈,分4節,有牛頭、虎口、鹿角、蛇身、鷹爪、鳳尾。以大草龍為主角,有七人舞、九人舞之分;一人舞的小草龍,伴左右,作配角。以滾燈、水族、馬燈等舞蹈及由8名村姑組成的“豐收舞步”伴舞。儀式分禱告、行雲、求雨、取水、降雨、滾龍、返宮7個程序。供品有陳稻穀、麥、豆、瓜、鯉魚等。

舞草龍不設“龍珠”,扮韓湘子者舞簫引龍,以簫代珠。草龍求雨所用道具和表演者穿戴的斗笠、披肩、草鞋均由稻草製成,構成草龍舞的特有風格。
草龍舞動作遲緩,鑼鼓點子節奏簡單,動作古樸,如“求雨”一段,龍身下伏,龍首仰天叩拜,動作顯停滯狀,表現了老龍向神靈祈禱的情景。“取水”一段,龍體緊盤一團,龍首仰首反覆擺動,以示老龍正在吸水。“降雨”一段,先由廟宇僧人潑灑,再由村姑將盆中之水不斷潑向觀眾,意謂“潑龍水”,潑到龍水即為吉利,觀眾爭着讓村姑潑水,將儀式推至高潮。
1950年6月大旱,部分村民自發以舞草龍求雨,被斥為搞封建迷信活動,從此草龍舞中斷。1986年,文化站組織老藝人恢復草龍求雨原生態儀式,列為傳統文化遺產,加以保護。2007年、2008年,龍舞(草龍舞)先後被公布為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保護單位是松江區葉榭鎮文化體育服務所。
新浜山歌

新浜山歌,又稱耘稻山歌、田山歌,是稻農在耘稻時一起喊唱的山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新浜鎮每個自然村都有山歌班,每逢盛夏耘稻時,山歌不絕於耳,被譽為“田山歌之鄉”。
耘耥稻,即中耕除草,工作量很大,一季稻要耘耥三遍。為趕工時,大農戶往往要雇耘稻工十數人,僱工們在勞作時為舒解疲勞,抒發情感和願望,隨口唱起山歌,久而久之,形成了頗具特色的耘稻山歌。耘稻山歌大多由一人領唱,眾人相和,人人都有角色。
新浜山歌無論詞曲,均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韻味,樸實生動,歌詞自然貼切,簡明易記,曲調優美動人。特別在長篇敘事山歌中寫情、繪景、狀物、摹聲、描形等都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有才智的頭歌手往往能隨機應變,即景創作。山歌內容既有歷史傳說,也有應時創作,表現江南水鄉農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其中最動聽的要數愛情故事山歌。新浜山歌音調高亢,旋律起伏較大,演唱節奏都為散板、自由板,旋律在高音區活動較多,演唱者用真假聲相結合演唱。
新浜地區已發掘、採錄、整理出的一大批長、中、短田山歌,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長篇民間敘事田山歌《庄大姐》和《劉二姐》入選《江南十大民間敘事詩》,填補了漢民族長篇敘事詩的空白。
2011年,新浜山歌項目先後被公布為第三批松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單位是松江區新浜鎮文化體育服務所。
孵茶館

孵茶館,即上茶館喝茶,是松江人最傳統的休閑方式。元末明初,民間“詞牌雜曲”流行,茶坊中出現流動賣唱藝人。清代,蘇州評彈興起,吳儂軟語,說表細膩,為大眾所喜愛,藝人假茶館售藝,茶館以藝人而增加茶資。民國時期,“全縣城鄉茶館不下數百家”。
老年人有喝早茶習慣,故清晨四五點鐘茶館就開門營業。上午是荼館營業的高峰時段,各家茶館幾乎天天爆滿。午飯時分,茶客漸稀。不設夜市的茶館一般在下午三四點鐘關門打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建築工人、碼頭工人、生意人、公教職員、文人雅士等均有各自聚會的茶館,不輕易去其他茶館喝茶。孵茶館品茶聊天,談山海經,議論時局,交流新聞是基本內容。商人借茶館洽談生意,稱商業茶座;碼頭工人、建築工人通常在茶館中拆賬分成;文人雅士在茶館中吃花茶,談風月,交流書畫,切磋詩詞文章;冤家爭鬥,幫會矛盾,請中間人在茶館調解,平息事態,稱“吃講茶”“講開”;民間經濟債務、兒女婚姻、鄰里糾紛諸事,不願驚動官府,在茶館評理調解,茶館又稱“百口衙門”。
20世紀90年代起,松江城區新開不少冠以“茶莊”“茶苑”為名的茶館,多隔成包房,裝潢考究,設施豪華,改變了老茶館的格局與經營方式。鄉間各村的老年活動室均設茶室,供村民喝茶休閑、搓麻將。松江方塔園、醉白池內均設茶室,收費低廉,是好友聚會、休憩、打牌、下棋的好去處。
聽書

喝茶聽書常為連檔,民國時期,除專業書場外,松江茶館十有其五設有書場。
說書有:評彈,俗稱“小書”;評話,俗稱“大書”;說因果,又稱“鈸子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稱“農民書”。書場分下午場、晚場。松江人愛聽書,遇有名演員,常有買不到票的情況,有些老聽客往往將一檔書的每場票一次買斷。
鈸子書開始是街頭賣藝形式。說書人左手持單片鈸子,右手拿一根細竹棍,敲鈸伴奏,土語鄉音,間雜說表,交替演唱。鈸子書有東鄉調、西鄉調之分,東鄉調重說,曲調剛勁樸實;西鄉調重唱,曲調偏於委婉。清末起,鈸子書藝人常在松江岳廟內獻藝,在大樹下排好條凳若干,聽眾或坐或站,圍成圓圈,以進城辦事的農民為多。藝人多說唱《岳家將》《關雲長》等民眾熟悉的書目,每檔書大約需唱十來天。說書人唱到“關子”時剎住,托着鈸子向聽眾討錢,憑聽眾自給。一場書討三二次。後來鈸子書被引入書場,主要在茶館書場演出。
改革開放後,應聽書愛好者的要求,松江文化部門在松江劇場、工人俱樂部等處曾多次恢復書場。目前,松江工人文化宮內設有固定書場,常年演出評彈或農民書。部分社區文化中心也常邀請說書藝人不定期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