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暴雨過後的第20天,河南西華縣前邵村地里的紅薯苗已經舒展開了枝葉。7月21日,這個位於豫中的小村莊還是一片汪洋,從排澇到播種新的農作物,前邵村用了不到半個月。村民和村支書將這些日子以來的每日經歷發到網上,成就了一本屬於河南村莊的抗災日記,其中講述過村裡莊稼遭遇的滅頂之災,記錄著村幹部捨身抬閘泄洪的瞬間,也展現了補種農作物的勃勃生機。
曾有網友質疑視頻中是村幹部在擺拍作秀,“這些評論我都看到過,可我顧不了那麼多。”村支書邵俊偉說,拍這些就是想讓別人多了解到村裡的受災情況,“有那些幫助和關注,村民就有希望和奔頭,去抗災,去復產,大家的日子才會慢慢變得好過。”

8月4日,村裡重新種植了早熟紅薯。受訪者供圖
雨來了
前邵村村民邵俊濤沒想到,自己一朝夢醒,家門外的村莊已經變了模樣。
那是7月21日的早上,下了一夜的雨還沒停,他舉着傘出了家門。自家的地在村落邊緣,離着遠,尚不知道是什麼情況。但路上都是水,莊稼地也都被雨水灌滿,被淹了個七七八八,水面上偶爾會冒出幾株玉米桿尖。這路走得心裡越來越涼,邵俊濤心裡有數了,自己的莊稼蔬菜肯定難逃一劫。
除了自己的地,邵俊濤還在村裡另外承包了35畝地,種了辣椒、紅薯和玉米。6月5日剛剛收了小麥,玉米是緊接着種下的,河南前期比較乾旱,大田玉米最缺不了水,6月初過後的一個多月里,邵俊濤基本都在抗旱,可終於等到雨來了之後,一個多月的辛苦化為泡影。
邵俊濤站在田邊,對着蓄滿水的莊稼地拍了一段視頻發到網上,“不能再下了,頂不住了。”有不明所以的網友以為他在南方,詢問“這是坑塘都滿了嗎?”邵俊濤也苦笑回復,“沒錯,在路上逮魚呢。”

7月底,前邵村的莊稼被浸在水中。受訪者供圖
但此時此刻,真正的大雨還未到來。事實上,從7月21日17時到22日11時,周口全市出現暴雨、大暴雨天氣,這個時段,前邵村所在的西華縣降水量為221.7毫米,相當於年均降雨量約三成都集中在了這17個小時里。
抬閘
這17個小時,連同此後的一整天,對於前邵村來說異常煎熬。村民們回憶,那段時間自家的一層房間是住不了人的,村路積水普遍有1.2米深,低洼處能達到1.5米,人們每天蹚在水裡,雙腿和雙腳也被泡到起皺發白。
水位還在上漲。“當時已經不下雨了,但是我們這兒的水位比幾天前更深。”邵俊濤提到,村莊位於下游,上游其他村落排澇後,水就順着村北面烏溝江一些頹圮破損的堤岸,繼續湧入了前邵,兩天左右的時間,有的地方水深增長了50厘米。
為什麼不馬上排澇?邵俊濤說,這是由於村中排水的閘口也連着烏溝江,“如果當時抬閘,河水又將倒灌,村裡的水就漲得更過分了。”
前邵村的排水閘口有兩個,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設的。北方的農村少有集中降雨的經驗,好多年沒和洪水打過交道,如村民所說,乾旱才是北方村莊經常面臨的問題。兩個排水閘口幾乎從未被關注和修葺過,也只有村裡的老人熟悉閘口的位置和用途,“小年輕都不知道有這麼一個排水的地兒。”邵俊濤說,排水口是四四方方的形狀,邊長有1.3米左右,擋住排水口的是一塊水泥板,“我們去看的時候,其中一個閘口的配件全部沒有了,另一個也要靠輔助工具才能抬起來。”
7月23日,烏溝江的水位有了下降,抬閘排水的時候到了。村黨支部書記邵俊偉帶着村民找來了兩根木棍和一個鏈條,寄希望於通過簡單的滑輪裝置抬起閘口。“在閘口上面是使不上力的。”邵俊濤身高一米七多,身材並不瘦小,但他站在岸上,仍抬不動這兩平方米左右的水泥板。
最後下到水裡抬閘的是村支書邵俊偉。他赤裸着上身,曲着腿,幾乎將胸前以下的身體都浸泡在水裡,一點一點拉動着鏈條。暴雨過去兩天後,打開這道“門”,才是前邵村排澇的開始。
求生欲
村民邵俊濤曾把村支書水中抬閘的視頻發到網上,獲得了超過70萬的播放量,和6000餘人點贊。邵俊濤有時回看這條視頻的時候,會覺得後怕,單人抬閘,除了要面臨抬不動閘口的困難,也要面對抬動閘口後,洪水湧出把人沖跑的危險。
村支書邵俊偉沒顧上這些,他在受災之後每日用視頻更新着村裡的情況。7月25日,他抽出一個空當,第一次真正出鏡錄了一段視頻。這段視頻的時長只有15秒,遠處幾幢兩三層高的民房建築和少數樹木,成了水天之間的分割線,目之所及的水面很靜,像一面巨大的鏡子。邵俊偉穿着一件淺藍色襯衫站在水裡,水位已經到了他的腰腹,浸濕了胸部以下衣服。他雙手交叉放在胸前,看上去有些拘謹。對着鏡頭,用一兩句話介紹了村裡的受災情況。

7月25日是前邵村抬閘放水的第二天,邵俊偉站在村路中間。受訪者供圖
奉母鎮政府辦公室主任馮源看到過邵俊偉發布在網上的視頻。他特別提到,很多視頻里邵俊偉所站的位置基本上就是村路的中間,或者農田中地勢相對較高的地方,“他們當時的路面,已經成為了河面。”
邵俊偉回憶十幾天前,聲音中仍然帶着愁苦,“你知道嗎,當時看着村裡的地,走着走着,有時候都不想活了,因為損失真的很大。”自2018年他擔任支書開始,前邵村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支部。為了發展振興村莊,發展合作社集體經濟,邵俊偉貸款了50萬,“看到這雨,看着大家的損失,我的思想壓力太大了。”
去抬閘,是屬於邵俊偉自己的“向死而生”。“出事兒又怎麼樣,我沒想過活。我當書記,‘堵槍眼’的時候不出現,什麼時候出現?”
儘管自己一路想着最壞的結果,但邵俊偉自己發布的視頻,卻代表着一個受災村莊的求生欲。排水階段,他站在水裡,在還未褪去高位水際線的建筑前,彙報排水進度;有時他也站在農田邊,指着背後浸在水裡的農作物,訴說著大田的受損情況。這些視頻中,他有時候會簡短地“自報家門”,介紹自己所在的村莊、位置,有時候只在畫面中配上一行文字,附加上自己的電話號碼。
7月30日,前邵村排澇進入尾聲,邵俊偉站在泥濘卻終於平坦的田上,太陽光打在他臉上,邵俊偉眯着眼,皺着眉,訴說了一個請求,“我們需要一些適合當前種植的種子,希望大家支持。”
抵抗
看過視頻的人也有質疑,有人說這是村幹部的作秀和擺拍。
邵俊偉看過這些評論,沒有任何回應。對他來說,這是一份屬於偏遠地區的無奈。前邵村位於奉母鎮最西邊,距離西華縣縣城有40公里,是整個西華縣,甚至整個周口最偏遠的村莊。“大家都在受災,我們就想用自己的方式,拍拍視頻,能讓大家多關注,看得到我們,想得到我們,也能多幫助我們。這難關,可能就過去了。”
邵俊濤說,確實有愛心人士和企業在看過視頻後直接給村裡運來了物資。同時,在奉母鎮的自救過程中,全鎮也發動人脈關係,請來了技術人員和專家,計劃在秋種之前重新補種,降低村民的損失。
馮源提到,對於填補耕地窗口期的作物,鎮里多數選擇了以蘿蔔、菠菜等能夠短期成熟的蔬菜類。“有的蔬菜,村民也是第一次種,可能比較陌生,我們請到了專家為村民做技術指導和培訓。不能受了災,就對生活絕望。”
有人說,農民的生命,是與地里的莊稼相連的,當然,莊稼並不連接生死,卻是農民們心氣兒的一種維繫。絕收的莊稼,會擊垮農民對於未來的盼頭。而補種和復產,除了減少損失,更是普通農業生產者對於災難的抵抗。
是要繼續和老天爺搶時間完成補種,還是徹底鬆弛下來等待秋天再種冬小麥?邵俊濤其實猶豫了很久,這並非是因為庄稼人不夠勤奮,他想象過自己承包的30多畝地在整個秋季不會有一分錢收入的情景,“可能要賠個幾萬塊錢。”但要重新種植沒有種過的蔬菜,即便能夠成熟收穫,銷路該怎麼辦?排水後,邵俊濤一邊秸稈還田旋耕着土地,一邊為這些問題躊躇。

8月初,排澇結束,前邵村開始旋耕土地。受訪者供圖
直到周口的一所高等院校還有上海的一個敬老院,與村裡對接了後續蔬菜的銷路問題,“你們種啥,我們吃啥”,是他們給邵俊偉的承諾。
氛圍
8月4日,村裡旋耕過了的地塊開始種紅薯了,邵俊濤說,這紅薯是村裡特意挑選的早熟品種,預計10月份之前就能成熟,不會耽誤村裡繼續種冬小麥,填補了未來兩個月的土地空窗期。“再比如我種的綠豆,也是基本同期的,預計一畝地能賺個三五百塊錢,也能彌補一些損失。”
地是自家的,但對於邵俊濤和村裡的許多村民來說,重新補種的決定並非是一個人做出的。“最主要的是全村有一種氛圍,天天廣播里喊着,村民地里忙活着,村幹部和專家每天都忙活在田裡,你看大家都沒閑着,自己也就閑不下來。”
對於邵俊濤和大部分村民來說,在災後積極地去排澇、旋耕、補種,是自己的一種選擇。但在村支書邵俊偉看來,號召全村人不放棄耕地,是經歷災難過後村莊的唯一出路。
“我是西華縣奉母鎮前邵村書記邵俊偉,洪水過去,現在我們正在種植一些適合當前生產情況的農作物,爭取把群眾的損失降到最低。”8月14日,以相同的介紹做開頭,邵俊偉在自己的賬號上發布了最新的一條視頻。自7月21日在村莊遭遇暴雨和洪水後,24天里,這是邵俊偉發布的第34條視頻。
當天,前邵村地里的紅薯苗已經舒展開了枝葉,按村民的話說,見苗子支棱起來,這就算是種上了,一個多月後就能有收成。

8月14日,補種的紅薯已經舒展了枝葉。受訪者供圖
有村民曾給自己發布在網上的補種視頻配樂,那是一首網絡歌曲,男聲在背景音樂中唱,“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給天意。”盡人事,聽天命。“歌是這麼唱的,我們也是這麼想的。”邵俊濤說。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